曾經媽媽的一句「養你很貴」,讓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多餘的。這也是我們家發生過的事情,尤其是從小知道自己只是個養女。
🎭 那天...
晚餐桌上,爸媽吵了一架。
媽媽轉過頭,看著還在吃飯的他說:「你以為養你不用錢喔?吃、穿、學費,樣樣貴!」爸爸嘆氣:「我每天這麼累賺錢,是為了什麼?你連個好成績都拿不出來。」
他低著頭,飯沒吃完,卻吞下了一口自我否定。
原來,我是一筆花費。我是家裡的負擔。
他開始害怕花錢,害怕開口說想要什麼。
橡皮擦只剩一點點了也不敢換,班費也不敢講。
他是害怕。因為「花錢」這件事,讓他成了被責怪的對象。
到了大一點的時候,他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們真的想生我嗎?還是只是因為意外、因為壓力、因為不能墮胎?」
🧠 爸媽視角:我只是說說
父母口中的「只是發洩情緒」、「只是順口抱怨」
對孩子來說,卻可能形成深層自我存在的懷疑:
- 語言暴力的隱形勒索:重複性的「你讓我很辛苦」→ 讓孩子內化為「我的存在讓你痛苦」
- 自我價值受創: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多餘的,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付出
- 恐懼依附型人格:害怕麻煩他人、怕表達需求,覺得自己「有求=有錯」
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存在性羞愧(Existential Shame)
這種羞愧,不是因為做錯事,而是覺得「我這個人本身就是錯的」。
🧒 孩子視角:內心的聲音
孩子不是會計師,他不懂財務報表。
但他聽得懂一句話裡的情緒重量。
當「你讓我很累」、「我為你犧牲那麼多」成為家庭語言時,孩子會學到:
- 我不能讓你不開心
- 我要很節省、很乖、很努力,不然就不值得被愛
- 我存在是錯誤,我不如不在這個世界上
有些孩子長大後變成超節省、不敢請假、不敢求助,背後不是個性問題,是這些話語留下的印記。
🧰 如何修補孩子對自我存在的懷疑?
修補孩子對自我存在的懷疑,不是一蹴可幾的事,而是一個長期且充滿愛的過程。
這五個魔法步驟,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
讓孩子真實地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見、被接納的。
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告訴孩子:「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份最棒的禮物。」💖
1. 練習「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知道你愛他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
2. 全神貫注地陪伴,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
3. 接住孩子的情緒,讓他的感受「被看見」!😭
4. 讚美努力,而非天賦與結果!💪
5. 爸媽先愛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
你還有什麼特別的育兒心法,是專門用來提升孩子自信的嗎?歡迎在下面分享,讓我們一起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