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孩子,是他自己,還是一面會考100分的錦旗?
🎭 小劇場
他國小考了98分,興沖沖拿回家。
媽媽的臉卻沉下來:「怎麼又錯?那一題有多簡單?」那天晚上,他被打了兩下。因為——
「你讓我在家長群組丟臉了。」
他漸漸明白:不是他不好,是他不夠「值得被炫耀」。
後來,他考了100,媽媽就像得了什麼獎牌,到處曬、到處說:
「我兒子就是優秀,沒有讓我漏氣過。」
但他只是低頭。他不是為了自己在努力,而是為了不被打、不被丟臉。
他不是孩子,他是工具。是戰功。是獎盃。
從此他學會:只有完美,才是愛的門票。
一旦錯了,他就一無所有。
🧠 心理學解析
「孩子的成就」如果變成家長面子的延伸,會導致以下心理結構:
- 條件式愛(Conditional Love):孩子只在表現好時被肯定,導致將愛與表現綁定
- 自我價值依附外界評價:孩子學會「我考得好=我有價值」「我失誤=我該被罵」
- 內在動機消失:學習成了壓力與責任,而非好奇與熱情的延伸
當父母過度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代表作」,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對自己的定義權。
🧒 孩子內心的聲音
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逐漸相信:
「我之所以被愛,是因為我表現得好。不是因為我是我。」
這會導致兩種極端人格:
- 過度完美主義者:追求零失誤、超高標準,失敗會造成極度自我否定
- 逃避者:乾脆放棄努力,反正做再多也不是為了自己
孩子不是貼在臉上的標籤,不是炫耀品。
他只是想知道——「如果我什麼都不是了,你還會愛我嗎?」
🧰 實用建議 · 如何讓孩子建立內在價值感?
- 讓孩子知道:「你值得被愛」不需要條件
✔:「這次沒考好沒關係,我看見你真的很努力了。」
✘:「你這樣讓我很丟臉,你怎麼都不看看別人怎麼做?」 - 讚美過程,不只讚美成果
讚:「你這次主動安排複習,我覺得你真的越來越會為自己負責了!」 而不是只說:「好棒喔!100分!」(這種會讓孩子只追求結果) - 建立「家庭是避風港」的信號
當孩子失敗,應該感受到更多支持,而非壓力。這樣他才願意冒險、嘗試、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