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開會時,老闆提到了台灣缺工的問題。我馬上想到前陣子政府試圖引進印度移工時,社會上爆出的強烈反彈。說真的,我當時覺得那些人很糟糕,認為那些反對聲音根本就是披著「擔心」外衣的歧視。他們說怕社會秩序、怕文化衝突,但我總覺得,問題根本不是什麼安全或價值觀,而是刻板印象在作祟,從平常這島上某些人對東南亞移工的態度就看得出來。
我把這些情緒講給史蒂夫聽。沒想到他的回應居然是,他以前看到膚色深、身形高大的外國人時,會下意識地感到畏懼。如果對方主動搭話,那感覺甚至有點恐怖。
我愣了一下。
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角度。有些人不是有意歧視,而是對不熟悉的樣貌、語言、氣質會感到害怕。不是討厭,而是防備。
這話聽起來在當下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像藉口,但也讓我重新想了一遍。原來有時候讓人排斥的,不是他們是誰,而是我們自己不懂的那一部分。
我也想起自己在美國打工度假的時候,那時我也是「別人的陌生人」。有一次搭公車去上班,司機問我來自哪裡,我說台灣。他的表情有點複雜,好像在腦子裡翻地圖,想像我從什麼樣的地方來。他沒說什麼,但那眼神讓我感覺到距離。像是他只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我當下真的覺得很不開心、很氣餒。明明只是想好好過生活,卻因為身上的膚色卻要被這樣看待。那瞬間我也更能同理,移工們來到台灣時,可能也在經歷同樣的目光,同樣的語氣,同樣的隔閡。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台灣人很熱情、很友善。這些我相信是真的。但要對陌生的事物保持溫柔,這件事可能還需要一點練習。理解是從哪裡開始的?或許就是從願意承認「我們真的還不夠了解」開始。
像日本那麼保守的社會,也因為現實上的缺工,開始一步步引進印度移工。他們可能也曾害怕,也曾猶豫,但現在正在學習與不同文化共處。
我想,台灣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