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從美髮院畢業了。五年了,也覺得差不多玩夠了,剛好考上博士班,覺得大概是命中注定就換一下跑道了。
美髮院是看盡人生百態,無論是誰,人間都不脫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生離死別,而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紅塵人世間。那些人情世故也讓我開竅了人性,讀懂了哲學所要談的意義與存在。從事這個工作,久了就自然得學會「高感受性共情者」,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扮演著「他人情緒的容器」。學會讓對方感覺自己被理解、被安慰,甚至被拯救;那是因為客人期許你能是他們發洩情緒,傾聽,還可以幫他們說出內心的答案。精神分析的語言裡,我們稱這種狀態為「認同性投射」(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客人無法消化的焦慮與悲傷,被投射到我們身上也習慣性地接住,我也學會如何回饋。
美髮院的生態比心理諮商室還要真實,常常摸著客人頭皮,有了身體觸碰她們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傾洩而出。為什麼願意跟我們說?正因為不在他們的生活圈,她們常常不是來要答案而是來說出最真實的自我,找一個樹洞同時也會希望我們能間接指引她們出口。我大學讀國貿系,後來的文史哲全都是靠興趣自修自學,就像臉書介紹文說:如果想要心靈成長不妨閱讀。它是最廉價的自我成長與救贖。也許閱讀這件事情沒有證照來鍍金證明當下。但是積累之後會在生活,並透過生活來自證與迴向。通過美髮院人生實踐與博士班考驗,我覺得我自證了。
曾有一個律師朋友說,他這50年紀和男人只能膨脹自己或是競爭彼此,去酒店也只能歡樂人生,多數女人無法談人類大歷史,對宗教與哲學都興趣缺缺,可是在開庭的縫隙、在堆積如山的案件中暫時放下,LINE和我小聊這一塊精神領域是覺得可以紓解壓力。
文科的人還是有存在的優勢,可以透過文字共感與對方共鳴。
尤其男性自古強調不可以展現自己脆弱需要壓抑情緒。戰到了一定的位階時,女人來都是為了錢為了頭銜;男人是圖人脈或是談生意。已經很難有真心朋友,而我是不在他們此界不在他們圈層,可以很放心跟我聊天暢地從盤古開天到動漫電影書籍,去做一回真實自己。
人在局中都是非理性,我自己也常需要這些朋友迴向告訴我方向。無論是看待金錢、工作、愛情、報復、政治或快樂的方式都是。陪聊天其實是可以幫彼此回歸到原點與初心,情感的寂寞與疏離是當代人的課題,我不知道AI是否可以填補與取代。
尤其人最難走出來的都是情愛糾葛,因為雙向甚至還要考慮到愛情通常源自於自己童年經驗、渴望與缺口有關,這些不足與投射於對方產生的幻影,太多「自我」在感情裡碎裂、扭曲,加上複數的人性呈現使得更加撲朔迷離。
至於出租阿姨講講而已,目前就開釋周遭朋友就好,沒有壓力。朋友是互相的,他們也對我很好很真心,在我有需要時候都願意給我資訊、資源。這世上比金錢更重要的是交情,這樣就夠了。
至於以後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暫且就“鴻飛冥冥,不問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