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拔、媽媽快來看~這個不到三行耶!」
姊姊妹妹捧著找到的零食,興奮地對我們說著~
家裡的零食規則
考慮到孩子正餐的進食狀況,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會特別準備零食給他們。如果姊妹倆偶爾想解解饞,會準備一些嬰幼兒米餅,減少小小孩接觸添加物。
說起來,姊姊甚至吃到六歲,還是很喜歡這種簡單的小米餅,我和媽咪有時也會陪著一起吃,感受那份單純的美味。
親師溝通很重要
孩子上了幼兒園後,難免會遇到學校以零食作為獎勵的情況。我們會在開學時和老師溝通,希望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給姊妹們餅乾或糖果。
老師們知道我們的用意後,非常願意配合,也嘗試改用貼紙、小玩具等來代替零食獎勵。這讓我們更放心,也讓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飲食習慣能保持一致。
機會教育:商店裡的成分小課堂

我們希望孩子減少接觸添加物,但知道隨著她們慢慢長大,接觸各式各樣零食的機會一定會越來越多;或許,陪著他們學會選擇才是關鍵。
於是,趁著到商店的機會,我和媽咪帶著姊妹走進零食區,請她們嘗試挑選喜歡的零食,然後教她們把包裝翻過來看成分表。
我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們發現,雖然成分表寫中文,但有些項目看了不太會念,大人也未必完全懂;有些零食外表超誘人,但成分像一篇小作文;也有些好吃的零食,成分只有短短幾行。
引導比禁止更有效
討論過後,我們一起制定了家裡的零食原則,如果「成分表不超過三行」,就可以優先作為考慮採買的選項。
從此,每次逛商店就像尋寶遊戲一樣。姊妹們學會先翻背面看成分,有些只看一眼就說:「這個太多了啦!」;而當她們找到符合「三行法則」的零食時,則是很開心又找到一項可以列入參考清單的零食。
有時候,越是被禁止做的事,越可能讓孩子因為好奇而更想嘗試,尤其長大後不會永遠都在爸媽的保護或規範之下,倒不如由大人扮演著引導的角色,用適合幼兒認知的方式,一起訂定遊戲規則,讓孩子們更能接受,也希望漸漸培養自主判斷的能力。
或許,教育不只是告訴他們不能做什麼,而是陪著他們學會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