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子良太郎
認識不少從中國來日本的朋友,有的是帶著孩子全家移民的,有的是自己過來留學打拼的。
每當聊起他們的求學經歷,我總會陷入一種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敬佩他們的拼勁,一方面又為他們感到惋惜。
有個朋友跟我說,他從小到大學的唯一核心技能,是「如何不出錯地活著」。意思是什麼?不是創造,不是思考,更不是做自己,而是──「別惹事」、「別說錯話」、「別在班上當出頭鳥」。
說得直接點,他們上學,不是去學知識,是去學怎麼活在體制裡。
學校教你應付考試,但不教你如何面對世界
我常覺得,中國的學校體系就像一座大型應試工廠。
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九點補習,週末還要上「奧數」、「語文精讀」、「英語強化」。孩子忙到連窗外的夕陽都沒空看。
可是,學那麼多,真的用得上嗎?
我一個在大學教書的朋友說,有些學生高考成績超強,但一上大學就迷茫,因為從沒學過「自己想要什麼」,更沒練過「獨立做決定」。
學校從不教「怎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怎麼處理情緒」、「怎麼保護自己不被剝削」。
但這些,在社會上比任何定理公式都實用。
真正有用的東西,學校不教
有天,我問我岳父(日本人):「你覺得一個人長大後最該學的技能是什麼?」
他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怎麼活得不後悔。」
我當時笑了,覺得太抽象。但後來想想,這其實是一種能力。
你要有判斷力,知道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是別人灌給你的。你要有勇氣,敢說「不」,敢轉身,敢為自己走一條沒人走的路。你要有心理彈性,跌倒時還能笑著說:「原來這條不通,下次繞道就是了。」
而這些,在一個只教你背答案、刷題目、比排名的系統裡,是不可能學會的。
「有用」的知識,其實藏在體制外
我不是要唱衰學校教育,也不是說學數學、背古文沒有價值。
只是現實太殘酷,讓人不得不承認:
有些「有用的知識」,從來不是課本裡的,而是:
- 怎麼在長官面前說漂亮話,但轉身還能保住原則;
- 怎麼在人情場上給面子,但又不讓自己吃虧;
- 怎麼既能對上逢迎,又不對下苛刻;
- 怎麼在混亂中保持善良,又不被當傻子。
這些事,大多得靠自己碰撞出來,靠家庭耳濡目染,靠經驗一點點攢。
所以也難怪,有人說,最有價值的教育,不是學校給的,而是「家庭傳承的江湖智慧」。
一切都很用力,但就是學不會怎麼「好好過日子」
我認識一位剛來日本的中國高中女生。她說她在中國每天補習到深夜,從小到大連春節都沒真正放過假。
她的日文很差,但剛來日本的第一個星期,她就學會了一句話:「沒關係,我慢慢來。」
這句話讓我心頭一酸。因為她說,在中國,從來沒人允許她「慢慢來」。
她忙了十幾年,終於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裡,才第一次學會放下自責,去傾聽自己的節奏。
結語:教育,不能只是「不出錯」
我不是教育家,只是一個在日本帶著三個孩子的爸爸,時常在菜市場邊買菜邊思考人生的那種人。
但我真的覺得,學校如果只教人「怎麼不犯錯」,而不教「怎麼成為自己」,那就是個不完整的教育。
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變成永遠「考第一的機器人」,我希望他們能有餘裕抬頭看看月亮,願意傻氣地提問,敢於冒險地失敗。
因為,會考試,不等於會生活;
懂知識,不等於懂人生。 忙,不等於有收穫。
作者簡介|金子良太郎
40歲,日本仙台生活十年有餘,中日混血家庭爸爸,三個孩子的爸,平凡日子裡偷點時間寫字。喜歡便利商店的熱咖啡,也熱愛柴米油鹽裡的人情溫度。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幫我點個讚、留個言,追蹤我這個「不務正業的中年人」。 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有動力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