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的反思:只教「不出錯」,卻忘了「怎麼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金子良太郎


發布於方格子專欄|日本育兒生活日記


認識不少從中國來日本的朋友,有的是帶著孩子全家移民的,有的是自己過來留學打拼的。


每當聊起他們的求學經歷,我總會陷入一種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敬佩他們的拼勁,一方面又為他們感到惋惜。


有個朋友跟我說,他從小到大學的唯一核心技能,是「如何不出錯地活著」。意思是什麼?不是創造,不是思考,更不是做自己,而是──「別惹事」、「別說錯話」、「別在班上當出頭鳥」。

說得直接點,他們上學,不是去學知識,是去學怎麼活在體制裡。


學校教你應付考試,但不教你如何面對世界

我常覺得,中國的學校體系就像一座大型應試工廠。

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九點補習,週末還要上「奧數」、「語文精讀」、「英語強化」。孩子忙到連窗外的夕陽都沒空看。


可是,學那麼多,真的用得上嗎?


我一個在大學教書的朋友說,有些學生高考成績超強,但一上大學就迷茫,因為從沒學過「自己想要什麼」,更沒練過「獨立做決定」。

學校從不教「怎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怎麼處理情緒」、「怎麼保護自己不被剝削」。


但這些,在社會上比任何定理公式都實用。



真正有用的東西,學校不教

有天,我問我岳父(日本人):「你覺得一個人長大後最該學的技能是什麼?」


他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怎麼活得不後悔。」


我當時笑了,覺得太抽象。但後來想想,這其實是一種能力。

你要有判斷力,知道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是別人灌給你的。你要有勇氣,敢說「不」,敢轉身,敢為自己走一條沒人走的路。你要有心理彈性,跌倒時還能笑著說:「原來這條不通,下次繞道就是了。」

而這些,在一個只教你背答案、刷題目、比排名的系統裡,是不可能學會的。


「有用」的知識,其實藏在體制外

我不是要唱衰學校教育,也不是說學數學、背古文沒有價值。

只是現實太殘酷,讓人不得不承認:


有些「有用的知識」,從來不是課本裡的,而是:


  • 怎麼在長官面前說漂亮話,但轉身還能保住原則;
  • 怎麼在人情場上給面子,但又不讓自己吃虧;
  • 怎麼既能對上逢迎,又不對下苛刻;
  • 怎麼在混亂中保持善良,又不被當傻子。

這些事,大多得靠自己碰撞出來,靠家庭耳濡目染,靠經驗一點點攢。

所以也難怪,有人說,最有價值的教育,不是學校給的,而是「家庭傳承的江湖智慧」。


一切都很用力,但就是學不會怎麼「好好過日子」

我認識一位剛來日本的中國高中女生。她說她在中國每天補習到深夜,從小到大連春節都沒真正放過假。

她的日文很差,但剛來日本的第一個星期,她就學會了一句話:「沒關係,我慢慢來。」

這句話讓我心頭一酸。因為她說,在中國,從來沒人允許她「慢慢來」。

她忙了十幾年,終於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裡,才第一次學會放下自責,去傾聽自己的節奏。


結語:教育,不能只是「不出錯」

我不是教育家,只是一個在日本帶著三個孩子的爸爸,時常在菜市場邊買菜邊思考人生的那種人。


但我真的覺得,學校如果只教人「怎麼不犯錯」,而不教「怎麼成為自己」,那就是個不完整的教育。


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變成永遠「考第一的機器人」,我希望他們能有餘裕抬頭看看月亮,願意傻氣地提問,敢於冒險地失敗。

因為,會考試,不等於會生活;


懂知識,不等於懂人生。 忙,不等於有收穫。



作者簡介|金子良太郎


40歲,日本仙台生活十年有餘,中日混血家庭爸爸,三個孩子的爸,平凡日子裡偷點時間寫字。喜歡便利商店的熱咖啡,也熱愛柴米油鹽裡的人情溫度。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幫我點個讚、留個言,追蹤我這個「不務正業的中年人」。 也歡迎請我喝杯咖啡,讓我有動力寫更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子良太郎的沙龍
2會員
40內容數
感謝大家,也謝謝每一個點讚與追蹤,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 我會繼續用平實的筆觸記錄在日生活的點滴,希望未來也能陪你走一段文字的路。🙏
2025/07/31
本文分析美中貿易戰的最新局勢,指出美國正積極與其他國家簽訂貿易協定,意圖打造一個不再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經貿新秩序。作者以小市民的視角,闡述這場貿易戰對中國帶來的結構性衝擊,並提醒讀者應積極應對。
Thumbnail
2025/07/31
本文分析美中貿易戰的最新局勢,指出美國正積極與其他國家簽訂貿易協定,意圖打造一個不再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經貿新秩序。作者以小市民的視角,闡述這場貿易戰對中國帶來的結構性衝擊,並提醒讀者應積極應對。
Thumbnail
2025/07/31
本文探討美韓貿易協議與美日關係對臺灣的影響,作者以駐日臺灣人的身份,反思臺灣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定位與應變策略,並提出臺灣需保有彈性,避免押寶特定國家,才能在變動局勢中生存。
Thumbnail
2025/07/31
本文探討美韓貿易協議與美日關係對臺灣的影響,作者以駐日臺灣人的身份,反思臺灣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定位與應變策略,並提出臺灣需保有彈性,避免押寶特定國家,才能在變動局勢中生存。
Thumbnail
2025/07/30
不晓得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手机忽然响了,通知栏跳出一个「緊急地震速報」,画面震动得比我高中第一次告白时的心还要猛烈。 几秒之后,屋子一动不动。 你以为虚惊一场,转头继续刷手机。 然后,孩子说了一句:「爸爸,我们家有準備地震包嗎?」 …… 我哑口无言。不是没有准备,而是——一直在准备、还
2025/07/30
不晓得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 手机忽然响了,通知栏跳出一个「緊急地震速報」,画面震动得比我高中第一次告白时的心还要猛烈。 几秒之后,屋子一动不动。 你以为虚惊一场,转头继续刷手机。 然后,孩子说了一句:「爸爸,我们家有準備地震包嗎?」 …… 我哑口无言。不是没有准备,而是——一直在准备、还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亞洲教育文化中鼓勵的問題,父母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及價值感。文章提供了關於「威信型教育輔導」的四大關鍵要素和技巧,以及如何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和正確鼓勵的運作方式等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亞洲教育文化中鼓勵的問題,父母如何用更好的方式鼓勵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及價值感。文章提供了關於「威信型教育輔導」的四大關鍵要素和技巧,以及如何成為被信任的大人和正確鼓勵的運作方式等實用建議。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國小時是資優生,但在國中卻遇到自信崩潰的經歷,以及如今作為父親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的心路歷程。文章呈現了對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作者在國小時是資優生,但在國中卻遇到自信崩潰的經歷,以及如今作為父親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的心路歷程。文章呈現了對教育方式的反思以及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生活重心 在台灣的生活、教育,最常被接受到的訊息就是, 「千萬不要浪費瑣碎的時間,未來的不痛快都是現在所成就」
Thumbnail
生活重心 在台灣的生活、教育,最常被接受到的訊息就是, 「千萬不要浪費瑣碎的時間,未來的不痛快都是現在所成就」
Thumbnail
孩子們學習國文科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國文老師們又應該努力為孩子培養哪些能力?
Thumbnail
孩子們學習國文科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國文老師們又應該努力為孩子培養哪些能力?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教育是學習的途徑,不是通往成功的輸送帶。」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