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台灣的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
各位關心台灣能源未來的公民、先進,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此討論的,不僅是核三廠這單一電廠的去留,更是台灣未來數十年的能源路徑、產業競爭力與環境永續的關鍵抉擇。
有人說,沒有核三,台灣會缺電;有人說,核電最便宜。今天,我將以確實的數據和證據,向各位闡明,為何這些說法是過時的迷思。事實上,重啟核三,才是一個讓台灣錯失經濟與能源轉型良機、將我們帶向高風險、高成本死胡同的錯誤選項。 我們有更好、更智慧的選擇,那就是以「RE100智慧電力系統」為核心的能源轉型道路。首先,我們必須正視核三廠的法律現實。核三廠一號機的運轉執照已於去年(2024)7月27日到期,二號機也已於今年(2025)5月17日屆滿 。依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核三廠已依法進入除役期間。即便近期立法院修法,允許核電廠「申請」延役,但這絕不代表「自動延役」。任何延役申請,都必須經過嚴謹的安全審查,根據核一廠的經驗,此過程可能長達七年之久 。
以下,我將從六個面向,闡述為何我們應堅定地向核三延役說「不」。
(一)RE100智慧電力系統:台灣能源的未來,足以取代核電
反對核三延役,並非置台灣的電力穩定於不顧,恰恰相反,我們提出了一個更具前瞻性、更可靠的解方—「RE100智慧電力系統」。
1. 多元綠能,快速成長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再生能源潛力,涵蓋太陽能、風力、地熱、海洋能、生質能等多種類型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最新統計,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已取得重大突破 。
從2016年到2024年,再生能源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優化。太陽光電在再生能源發電中的佔比,從8.7%爆炸性增長至45.1%;風力發電的佔比也從11.4%大幅提升至31.0% 。這證明政府的政策引導與產業的投入,已成功地在短時間內大規模部署了關鍵的再生能源技術。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
經濟部能源署能源統計月報:https://www.esist.org.tw/newest/monthly?tab=%E8%83%BD%E6%BA%90%E6%8C%87%E6%A8%99
2. 智慧電網,穩定供電
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可以透過先進的「構網型(Grid Forming)」智慧儲能系統完美克服。這種系統不僅是大型電池,更是電網的「穩定器」。它能模擬傳統發電機組的運轉方式,主動建立電網的電壓和頻率,提供「虛擬慣性」,在發生電力擾動時,能於毫秒間瞬時反應,維持電網穩定 。
透過多元綠能與智慧電網的結合,我們完全有信心打造一個24/7全天候供電、淨零碳排的電力系統,這才是真正能帶領台灣走向未來的能源解方。
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等全球頂尖機構的研究與實證,已充分證明GFM技術的強大能力 :
穩定電網:GFM逆變器能主動調節電壓、頻率與虛功,有效消除電力諧波與頻率震盪,即使在傳統發電機組大量退役、電網慣量降低的情況下,依然能維持系統穩定 。NREL的研究更顯示,在逆變器基礎資源(IBR)佔比高達73%的情境下,電網頻率只會產生0.1Hz的微小變化 。 換句話說,電網頻率僅從60Hz變成59.9Hz而已。
提升韌性:GFM逆變器具備「全黑啟動」(Black Start)能力,意味著在極端天災或事故導致大停電後,它能不依賴外部電源自行啟動,快速恢復區域供電,大幅提升電網的災後恢復力與韌性 。
實證成功:在夏威夷考艾島的真實電網中,IBR佔比在部分時段已超過90%。研究發現,僅是將部分逆變器升級為GFM模式,就顯著改善了電網的頻率動態,有效抑制了系統振盪 。當GFM機組增加後,電網頻率的穩定度更是大幅提升了近一倍 。
https://vocus.cc/article/687db6a4fd8978000186f35a
(二)成本真相:核電已非便宜選項,綠能更具經濟優勢
擁核方最常見的論述,是核電成本低廉。但若我們攤開全球權威機構的報告,並以公平的基礎比較,會發現這早已不是事實。
1. 全球共識:核電是昂貴的電力
我們必須以「均化能源成本(LCOE)」來進行公平比較,這才是衡量新建電廠生命週期總成本的國際標準。國際知名的金融顧問公司Lazard在2025年發布的《電力均化成本報告》中明確指出,在不考慮補貼的情況下,新建核電廠的成本是所有發電選項中最昂貴的 。

資料來源:Lazard's Levelized Cost of Energy Analysis—Version 18.0 (June 2025)
2. 公平比較:再生能源折舊後成本更低
任何發電設施在攤提折舊的期間,成本都較高。若我們公平比較「已折舊完畢」的發電成本,再生能源的優勢將更為明顯。以地熱為例,其初期建置成本較高,但一旦運轉,燃料成本趨近於零。有產業分析指出,地熱電廠在折舊期結束後,其發電成本僅有核電的一半 。 地熱發電的折舊之後運營成本(0.7~1.5 元/kWh)遠低於核能(1.5~2.5 元/kWh),且無長期除役與核廢料管理問題。 https://vocus.cc/article/67b98a12fd89780001c775ad
更重要的是,核電的成本並未在除役後終結。它留下了長達數十年、耗資千億的除役工程,以及需要管理數萬年、成本難以估算的核廢料。這不是一項資產,而是一項「永久性的負債」。
(三)政府決心:嚴格執法,杜絕綠能蟑螂
政府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絕不容許任何不法行為。少數不肖廠商的違法個案,不應被無限上綱,藉以汙名化整體綠能產業的努力。
- 嚴懲不法: 針對高雄大樹區51公頃光電廠未做好水土保持的違規案件,經濟部已依法廢止其光電許可並嚴厲裁罰 。這就是政府的態度:絕不寬貸。
- 司法掃蕩: 法務部與最高檢察署已啟動**「靖平專案」**,成立專案小組,強力掃蕩「綠能蟑螂」及相關的利益輸送、暴力介入等不法行為,並已有多波次的具體查緝與羈押成果 。
- 依法行政: 所有再生能源的開發,都必須嚴格遵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水土保持法》等法令規範 。
我們將以最嚴格的標準,確保綠能發展是在合法、合規、環境友善的前提下進行。
(四)加強溝通:資訊透明,與社會同行
我們深知,能源轉型不只是技術與工程問題,更是社會工程。政府有責任、也正努力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
- 資訊公開透明: 行政院能碳辦公室與各部會主辦的社會溝通會議,皆有全程YouTube直播,所有政策討論與開發資訊,都攤在陽光下供全民檢視 。
- 強化環社檢核: 我們已將「環社檢核機制」融入再生能源開發案中,特別是像漁電共生等案場,要求開發商在規劃初期就必須與地方民眾、利害關係人進行充分溝通,確保地方權益 。
- 高效專業環評: 針對大型開發案,我們將持續推動環評會議的效率與專業性。例如,在沃旭能源的離岸風電環差審查會議中,正是採納了環保團體的專業意見,開發商才承諾採用對海洋生態衝擊更小的「負壓沉箱式水下基礎」,這就是公民參與、專業審查改變開發行為的最佳範例 。
(五)國土規劃:系統性開發,加速能源轉型
為了解決能源設施選址的挑戰,並加速能源轉型的腳步,我們正積極推動將「能源用地」納入《國土計畫法》的整體框架中。
- 系統性規劃: 透過國土計畫的整合,我們可以擺脫過去零碎的土地變更模式,以系統性的方式,劃設「能源科學園區」,在環境容許、社會接受的前提下,進行大規模、高效率的再生能源開發 。
- 加速轉型: 這將有效降低選址衝突,加速RE100智慧電力系統的建置,有助於我們更早關閉老舊的燃煤與燃氣電廠,提供社會大眾更穩定、更低成本的潔淨電力。
(六)台灣驕傲:能源轉型走在世界前端
6.1. 全球趨勢:再生能源的黃金時代
台灣的能源轉型並非獨行,而是順應著勢不可擋的全球趨勢。國際能源分析普遍指出,世界正處於再生能源崛起的黃金時代。IEA的一份產業報告預測,太陽能與風能的發電量,最快將在2026年超越核能與燃煤發電的總和 。這項預測是基於再生能源技術的快速突破,以及其成本在過去十年內大幅下降的現實。全球正從集中式、高碳排的傳統電網,轉向一個以分散式再生能源為核心的新時代,而台灣正走在這場變革的最前沿 。
再生能源發電的里程碑:
2024 年,全球太陽能光電發電和風能發電總量將超過水力發電。
到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預計將超過燃煤發電。
2026年,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量將分別超過核能發電量。
到2029年,太陽能光電預計將超過水力發電,成為最大的再生能源。
預計到 2030 年風力發電將超過水力發電。
太陽能與風能崛起:2026年超越核能和煤炭
6.2. 「風電界的台積電」:台灣在全球離岸風電的領導地位
- 國際肯定: 國際法律事務所Norton Rose Fulbright在其產業報告中,明確指出台灣是亞洲離岸風電的「標竿市場」(benchmark),其健全的法規框架成功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 。
- 亞洲領先: 國發會前主委龔明鑫也曾公開表示,台灣的離岸風電建置是「亞洲先驅」,連日本和韓國都要來台灣學習相關的建置經驗 。
- 台灣的軟實力: 正如台積電的晶片技術引領全球,台灣在能源轉型上的努力與成就,也正在成為新的「台灣之光」。我們不僅輸出產品,更在嘉義成立了「亞洲風能培訓中心」,成為區域的人才與技術樞紐 。
6.3. 亞洲的燈塔:日韓如何向台灣學習
台灣在離岸風電領域的成功,不僅為自己創造了價值,更使其成為亞洲其他先進國家學習與取經的對象。這再次證明了台灣的能源政策是走在世界的前沿,而非落後。
- 國發會的證實: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委龔明鑫在回應歐洲商會的建議書時,就曾自豪地表示,在歐洲夥伴的協助下,台灣的離岸風電建置已是「亞洲先驅」,連日本和韓國都要來台灣學習相關的建置經驗 。
- 產業分析的佐證:國際產業分析報告也呼應了此觀點,認為台灣在建立本土供應鏈方面的經驗,為日本、韓國等剛起步的市場提供了寶貴的支持與借鑑 。台灣的成功模式,包括如何制定躉購費率、如何進行環評審查、如何推動產業國產化等,都成為鄰近國家制定自身政策時的重要參考。
- 人才培育的樞紐:台灣不僅輸出經驗,更已成為區域的人才培育中心。在嘉義成立的「亞洲風能培訓中心」,引進了國際風能組織(GWO)的標準課程與虛擬實境等先進教學設備,致力於為全亞洲培育優秀的離岸風電技術專才 。這象徵著台灣正從一個技術的「引進者」,轉變為區域知識與技能的「輸出者」。
6.4. 呼籲國民團結支持:選擇未來,而非過去
能源政策的選擇,最終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自我認同與未來期許。我們希望台灣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是緊緊抓住過去、懼怕改變的國家,還是勇敢擁抱創新、引領未來的國家?
正如台積電的成功讓全體國人感到驕傲,我們在能源轉型,特別是離岸風電領域取得的全球領先地位,同樣值得我們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這不僅僅是能源議題,它更關乎台灣的國家競爭力、能源自主性與地緣政治安全。一個掌握了潔淨能源技術、擺脫了對進口化石燃料(包括核燃料鈾礦)依賴的台灣,將是一個更安全、更自主、更受國際尊敬的台灣。
這條轉型的道路充滿挑戰,我們感謝台電公司的全體同仁,無論是在颱風過後的搶修救災中,還是在執行這場複雜能源革命的日常崗位上,都付出了巨大的辛勞。正因為轉型不易,才更需要全國上下的團結一心。
在此,我們鄭重呼籲全體國人,看清事實,做出明智的選擇。支持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就是支持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級的台灣綠色產業;就是支持台灣的科技創新精神;就是為我們的下一代,選擇一個更潔淨、更安全、更繁榮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拒絕重啟核三的過時提議,堅定地與台灣的能源未來站在一起。
結論:
各位親愛的朋友,核三廠延役與否,是一個攸關台灣未來的十字路口。
一個方向,是回頭擁抱一個成本高昂、具安全風險、且無助於我們達成淨零目標的舊時代技術。
另一個方向,是充滿信心,堅定地走向一個由更便宜、更安全、更潔淨的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所構築的未來。這個未來,不僅能確保我們穩定用電,更能帶動產業創新、提升國家競爭力,並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永續的環境。
我們的台電員工,在每一次風災中辛苦搶修,守護光明,他們是無名的英雄。現在,我們需要給予這群努力推動轉型的工程人員、決策者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選擇權,在我們每一位公民的手中。我懇請大家,為了台灣更美好的未來,共同支持我們的能源轉型道路,讓核三重啟這個無必要且無意義的議題,就此劃下句點。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