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書籍,能妥善利用瑣碎時間用聽得當然不錯,但是尤其很硬的磚頭書還是要靠自己逐字逐頁翻才能印象深刻,不是20-30分鐘靠YT直播主講過就能吸收。
那些只是在唬人說自己看過多少本,表面的撩撥假裝有深度的言論,但實際上都不是自己得到的養分,那只是YT的內化轉譯,而這中間吸收差異就是:如何見樹又見林。
不是有網傳說:「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風格跳躍,虛擬世界;解釋不通,穿越時空;腦洞不夠,平行宇宙。」大概就是如上述,因為永遠只是一知半解。例如反智一書後面幾篇章節,如何從假象中篩選出真相,在我們可輕鬆取得爆量的資訊時,如何區別垃圾科學與有價值的洞見,成為艱難地任務。(例如該書後面談到反核,事實上,無論哪一種能源生產都有風險。)
當閱讀累積越多,就不會受那些弱智媒體左右,還有一些很微妙的例如:名流影響力與大眾認知。
「在通往地獄的路上,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終究是希冀自己能多長腦可以分析評判的思維而不輕易被左右,而且得學會:不要輕易把懷疑精神與廉價的憤世嫉俗給混淆了。
..........以下反智一書紀錄
就像費曼指出的,科學首先需要忠於品德,要願意承認我們的測量與理論中的弱點和局限。這不只是理想主義或科學家的真正的科學,需要堅定接受「可以將所探討的現象描述得更好」這前提。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把錯誤也量化,需要理解的極限,以及最重要的,願意客觀質疑我們自己的理論和結果。
---------------
閱讀一篇文章需要花費力氣,然而單單根據吸引人的標題或是網美照就分享文章,能夠在社交媒體上博得名聲,卻又不必花费腦力。這種社交因素極為重要;線上分享能迎合我們的放縱,遠超過傳統媒體。
且部分原因在於,這些內容的製作者及平臺必須依靠分享來產生營收。
能否獲得大量線上分享的最佳預報因素,是什麽呢?強烈的情緒!
201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彙刊》的一篇研究發現,道德感性語言能令政治內容在社交媒體上的擴散顯著增加。但是,這樣做的代價是把我們變成義憤的引擎,盲從選擇最吸睛的標題,不論內容的真實性或社會價值如何。
這樣做或許有發洩情緒的功用,但卻無益於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如果真要說會起什麼作用,這樣做只能讓我們更深陷於抱團取暖:強烈的情緒可能引發更強烈的契合 ,但是這樣容易令人駐留在意識型態團體中,而非超越它們。
這種向自己人傳道的做法,能帶給我們滿足感,但那終究是表演性的。
憤怒不是一種成熟的情緒,它是一個稜鏡,會將微妙的情境扭曲成誤導人的非黑即白狀態,將複雑的人物扭曲成默劇裡的英雄或惡棍。
碎片化現象。在策展個人的資源時,我們能隨心所欲編造出任何動人的場景。就集體來看已經無法客觀審視我們的的訊息,而是放大能證實我們偏見和既定信念的東西。
套一句流行歌手賽門一句歌詞:「人們只聽自己在想聽的,其他都當耳邊風。」現代論述的即時性,令我們習慣追求速度超越真實度,反應超過反省。
擷取自反智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