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父母的影響,也看見自己的選擇。
「我像極了我爸。」
「我不想變得跟我媽一樣。」你是否也曾在某個瞬間,閃過這樣的念頭?
長大後我才發現,
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只是回憶,
它更像一套潛藏的程式,默默編寫著我們的情緒反應、價值觀與人生選擇。
但我想說——
我們不是來複製父母的,
我們是來打破循環,活出靈魂的選擇。
以下,是我至今仍在覺察與練習的三個課題:
一、爸媽的夢想,是我該背負的嗎?|投射與角色期望
回頭看我所做的許多人生選擇——
讀的科系、工作的方向、生活的方式,甚至戀愛的對象,
多多少少都和爸媽的期待有關。
不是因為被強迫,而是一種深層的牽掛與責任感,
好像只要照著他們覺得「對」的方向走,才是安全、正確、孝順的。
久而久之,這些期待也在我心中轉化為某種價值觀——
例如,他們希望我找到條件穩定的對象,
我也開始用「條件式」的眼光看待關係。
直到有一天我意識到:當我照著父母的期待行事,
其實也在壓抑內心真正的渴望。
後來我開始練習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我以為我該要的?
這不代表否定父母的關心,
而是練習辨認自己的聲音。
也從那時開始,我在感情中更能自在地表達,
也更清楚知道:關係的深度與情感的真誠,是我最在乎的事。
二、我害怕讓爸媽失望嗎?|「乖小孩」的無聲壓力
從小到大,我常被說乖巧懂事。
不惹事、凡事經過許可才做,
好像只要表現好,就能換來愛與肯定。
印象中的童年,家裡有很多規範,
如果不聽話,就會被「冷處理」。
因為害怕被冷漠,我很早就學會閱讀空氣,
也學會了壓下情緒、不讓自己添麻煩。
長大後我才發現,那種「不能讓爸媽失望」的信念,
讓我過度追求完美、容易自責,也不敢表露脆弱。
在關係中特別明顯,我常因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而內耗,
怕自己「不夠好」,怕說出真話會讓人失望。
我慢慢明白:討好的背後,是對被否定的恐懼。
而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證明什麼,
而是練習成為能讓自己安心的人,
不再被父母的價值觀綁住。
三、我會變成爸媽那樣嗎?|家庭模式的複製與修正
有些時候,我在親密關係中的反應,會讓我自己都驚訝。
情緒勒索的語氣、忽冷忽熱的距離感,
居然與我曾經抗拒的父母行為,幾乎如出一轍。
我才明白:我們內在其實藏著很多「家庭劇本」,
那些從小耳濡目染的互動模式,
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慣用的溝通方式。
但我很幸運,伴侶經常提醒我:
爸媽把我照顧得很好,但我已經長大了,
我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於是我開始學會——我可以和爸媽不一樣。
我可以選擇留下他們的某些優點,
也可以選擇放下不再適合我的模式。
從那刻起,我才真正感覺到:我擁有選擇的自由。
✦ 覺察練習:從內在對話開始,回到真正的選擇權
改變的起點是勇氣——
有勇氣去正視那些「我可能讓爸媽失望」、
「他們可能覺得我太自私」的內耗因子。
下一步,是停下來,與自己進行一場溫柔的內在對話:
① 這個聲音,是不是來自我內在的小孩?
那個從小就想「表現好一點」才能被愛的自己。
② 我可以對她說:謝謝你提醒我,也謝謝你保護我。
現在,我想再問問自己真正的想法。
③ 我現在的選擇,是貼近我重視的價值,
還是只是想避免被否定?
這樣的對話,我和自己進行了好多年,
才慢慢理解——
我的人生,不必反對誰,也不必討好誰,
只要忠於當下最真實的自己,
就是最深的療癒與釋放。
謝謝爸媽成為我的起點
我真心感謝爸媽在我生命中佔有的份量。
雖然我們的價值觀有時南轅北轍,表達方式也很不同,
但我知道,他們的出發點,始終是愛。
今天的我,還在學習當一個成熟的大人,
也在練習放下責怪與期待,
改以更自由的姿態,重新靠近他們。
爸、媽,我不是來複製你們的,
我是來延續生命中,那些沒說出口的愛,
並讓它,在我身上,慢慢變得完整。
如果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掙扎與覺察,
謝謝你自己,願意走在這條路上,
我們一起練習,成為更靠近自己的人。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 Sun☀️晴感談心室,讓我們一起在愛裡覺察,在生活中找回內在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