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到心臟科加護病房輪訓,度過高強度、高張力、充滿挑戰的一個月。
心臟是身體的馬達,所有器官仰賴心臟打出的血液獲得營養,因此心臟運作出了任何差錯都是大事,病程又快又急不講任何道理。記得有一次值班,上一秒我還在護理站滑著手機聊著天,下一秒就聽到有人高喊「CPR!」,我瞬間從座位上彈起,衝到床邊急救。至於平常白班照顧病人的類型也比較多變,有別於病房病人大多是穩定心絞痛,做完檢查隔兩天就可以出院;在加護病房偶爾會遇到心肌梗塞做完心導管後的各種併發症,包含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嚴重心衰竭、甚至心臟破裂。這些教科書上的知識,只有在加護病房才學得到。我很享受這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累積,以及腎上腺素爆發,在混亂中保持清晰思考的刺激感。但每天都像踩在鋼索上,到了月底發現身體開始拉警報,體重掉了2公斤,還有發燒感冒的症狀。我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型態適合我嗎?
下個月我將回到普通病房。節奏較慢,處置趨於標準化,大多只要抗生素治療、慢性病管理與出院安排。普通病房最大的挑戰不是醫療技術,而是人際關係。治療病人之外,也要安撫家屬的情緒,出院安排也不是醫師一人能決定,還牽涉到家庭、經濟和社會資源。一開始我懷疑這樣的工作是否還能帶來醫師的成就感。但漸漸我意識到,這些問題,也最貼近病人的生活。醫師不只醫病,也要以人為本,從和病人的相處模式當中,建立起自己的風格。
這段經歷讓我領悟到一個現實:「追求有趣,就要承擔壓力與風險;追求輕鬆,就要承擔無趣的例行。」必須在其中取得節奏與心理的平衡,在高壓的環境不過度損耗,在輕鬆的環境不陷入麻痺。
找到屬於自己的中庸之道,就是自己真正前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