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空間心理學,找回你留給自己的避風港

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一張沒人坐,卻也不曾移動的椅子?
它可能卡在角落,堆滿了穿過一次的衣服、只翻了三頁的書、覺得好可愛就買了卻不知道該放哪兒的各種雜物,
你甚至可能忘了它的坐墊是什麼顏色。
但不知怎麼的……你就是覺得它「應該在那裡」。
最近,我去一位客戶家勘場,準備規劃他的書房角落。一走進房間,我的目光就被窗邊的椅子吸引住——它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也許有些年頭了,不怎麼起眼,坐墊有些塌陷、椅背有些磨損,上面隨意搭著一條舊毛毯,旁邊堆著幾本書和耳機。
我問他:「這張椅子要留下來嗎?還是要收起來?」
他頓了兩秒,說:「我想還是留下來吧?我其實很少坐,但少了它,好像怪怪的。」
這樣的回答,其實我已經聽過很多次。
✨ 安靜佔據角落的「某人」
你有沒有發現,幾乎每個空間裡,總會默默存在這樣一張椅子?
它不吵不鬧、不太實用,也許根本沒人真正坐過——但它就是一直在那裡,像個不被打擾的旁觀者。
它不只是一張單純的椅子,而是個靜靜的提醒:「我還在這裡。」
作為一位軟裝設計師,我習慣閱讀那些未被說出口的需求;
作為一位情緒心理顧問,我更善於傾聽沈默背後的情感。
你或許沒發現,角落裡的那張椅子,其實是一種空間與情緒的交會點。
它不是為了接待客人,也不見得每天使用,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意義。
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你潛意識裡在說:「我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地方。」
不是為了做什麼。
只是為了「存在」。
人類會下意識地為自己留下一小塊角落,反映內在的狀態。
而那張椅子,就是入口。
為什麼我們需要「角落」?
從空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總會尋找某種程度的「邊界感」。——這不只是視覺的框架,更是心理的範圍。
孩子喜歡鑽到桌子底下玩;
大人疲憊時,也會縮在角落休息。
這些都是本能的自我保護與情緒調節方式。
角落自帶一種天然的視覺封閉感。
它不像牆中間那麼開放,也不會像中島或走道那麼流動。
它給人一種被包覆的安全感,角落讓人感到包圍、安全,就像動物的洞穴,或我們躲進被窩的那種安慰感。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我們從嬰兒時期起,就會被邊邊角角吸引。
你是不是也記得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躲在沙發背後、餐桌底下,或床尾那個角落嗎?
那不是逃避,那是在尋找一個可以好好呼吸、不被打擾的空間。
角落椅的存在,是我們在混亂日常中,自然生成的「情緒邊界」。
它可能是你無意間留給自己的避風港。
為什麼是「椅子」?
因為椅子傳遞了一個很細膩的訊息:
「你可以坐下來,這是一個可以停下來的地方。」
它不像床那麼放鬆,不像沙發那麼社交,它「剛剛好」。
一種允許自己半夢、半清醒的狀態。
如何讓這張椅子變成你的「內在小房間」?(來自設計師的小筆記)
很多人請我幫他們「讓家更舒服」,
但當我問:「什麼是你心目中的『舒服』?」——
答案往往跟顏色、風格或收納無關。
他們說的是:
「我想要一個可以坐著發呆的地方。」
「我很想有個不需要講話、也不會有人跟我說話的空間。」
「我想在下班後有個只屬於我自己的小角落。」
這些需求,單靠裝潢無法滿足,
它們來自空間與心理的共鳴。是空間與心理彼此理解後共創的結果。
所以我不會一開始就問:「這裡要不要放張椅子?」
我會問:「你有沒有想要一個,只屬於你自己、沒有人打擾的地方?」
如果你也渴望這樣的空間,其實不需要重新裝潢整個家,
只要讓那張椅子,更像你自己就好。
以下是我常給出的建議:
1. 光線要柔和,不要昏暗。
一盞暖色的小燈,會讓那個角落從「邊界」變成「入口」。
不要頭頂上一盞亮到可以擠粉刺的主燈,而是側光、點光,像傍晚的天光那樣柔和。
擺一盞立燈或壁燈,讓光自然地「包住」那張椅子。不要太亮,也別太暗。
2. 椅子要有「被接住」的感覺。
挑一張像是能擁抱你的椅子——有結構、有包覆感的扶手椅,適中偏硬,椅背略彎。高背、寬坐、帶弧度的椅子,會讓人有「被接住」的感覺。
天鵝絨、藤編、天然纖維等材質能讓你更沉穩。
選一條柔軟厚實的毯子或靠枕,不為了裝飾,而是讓身體有實質的依靠。
3. 附近不要放雜物。
拜託,那堆衣服和發票只是提醒你「你還沒做完」。給這張椅子情緒上的尊重。不要讓帳單、待辦事項或工作的東西靠近它。
如果你希望它成為你的情緒基地,就不要讓它變成堆放壓力的地方。
4. 打開五感:香氛、織品、音樂,再加上一點個人風格。
一張毯子、一瓶你喜歡的精油、你最愛的播放清單,一本書、一幅畫、一張家人或旅行的照片,讓它有味道、有觸感、有聲音、有回憶:讓這張椅子成為你情緒的五感記憶。
5. 讓它「空」一點:
空不是浪費,而是留給你情緒的空位。家中不需要每一寸空間都在「運作」,有時候,那個沒人坐的椅子,是留給你自己的一點餘裕。
這些軟裝上的安排,其實更像是心理上的儀式——它告訴你:「這裡,只屬於你。」
📚 一個來自現場的故事
我曾經有一個業主,他覺得家裡「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即便她和丈夫住的是兩房一廳的公寓。
我在沙發旁邊的一個陰暗角落,做了一點改變:
加了一盞小燈、一張深灰色的椅子、一條厚毛毯和一個簡單腳凳。
我對她說:「這裡不是要你待很久——只要夠妳停一下就好。」
兩週後她傳訊息給我:
「我現在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那張椅子上,深呼吸,然後再去煮飯。」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張「沒用卻無可取代」的椅子
你可能不會每天坐在上面——但你知道它一直都在。
就像有些情緒——,不必常常提起,但你知道它們被收得很好。
它可能承載著你的疲憊,
也可能保留了一段療癒的記憶。
有人在那裡哭泣;有人靜靜閱讀;也有人什麼都不做。
但只要你願意為自己留出一點空白,
那張椅子,就會慢慢成為你情緒的容器。
你呢?
你家有沒有那張「本來沒打算坐,但總會回去坐一下」的椅子?
我想看看你的角落,也許,那正是你最真實的樣子。
📸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一張椅子,歡迎拍張照吧,跟我們分享你的情緒角落。
🪑 IG標註我 @paulinawang2024,讓我看看你的空間裡,也藏著怎樣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