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空間心理學,找回你留給自己的避風港:那張「沒用卻無可取代」的椅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用空間心理學,找回你留給自己的避風港

raw-image

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一張沒人坐,卻也不曾移動的椅子?

它可能卡在角落,堆滿了穿過一次的衣服、只翻了三頁的書、覺得好可愛就買了卻不知道該放哪兒的各種雜物,

你甚至可能忘了它的坐墊是什麼顏色。

但不知怎麼的……你就是覺得它「應該在那裡」。


最近,我去一位客戶家勘場,準備規劃他的書房角落。一走進房間,我的目光就被窗邊的椅子吸引住——它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也許有些年頭了,不怎麼起眼,坐墊有些塌陷、椅背有些磨損,上面隨意搭著一條舊毛毯,旁邊堆著幾本書和耳機。

我問他:「這張椅子要留下來嗎?還是要收起來?」

他頓了兩秒,說:「我想還是留下來吧?我其實很少坐,但少了它,好像怪怪的。」

這樣的回答,其實我已經聽過很多次。

✨ 安靜佔據角落的「某人」

你有沒有發現,幾乎每個空間裡,總會默默存在這樣一張椅子?

它不吵不鬧、不太實用,也許根本沒人真正坐過——但它就是一直在那裡,像個不被打擾的旁觀者。

它不只是一張單純的椅子,而是個靜靜的提醒:「我還在這裡。」

作為一位軟裝設計師,我習慣閱讀那些未被說出口的需求;

作為一位情緒心理顧問,我更善於傾聽沈默背後的情感。

你或許沒發現,角落裡的那張椅子,其實是一種空間與情緒的交會點。

它不是為了接待客人,也不見得每天使用,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意義。

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你潛意識裡在說:「我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地方。」

不是為了做什麼。

只是為了「存在」。

人類會下意識地為自己留下一小塊角落,反映內在的狀態。

而那張椅子,就是入口。


為什麼我們需要「角落」?

從空間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總會尋找某種程度的「邊界感」。——這不只是視覺的框架,更是心理的範圍。

孩子喜歡鑽到桌子底下玩;

大人疲憊時,也會縮在角落休息。

這些都是本能的自我保護與情緒調節方式。

角落自帶一種天然的視覺封閉感。

它不像牆中間那麼開放,也不會像中島或走道那麼流動。

它給人一種被包覆的安全感,角落讓人感到包圍、安全,就像動物的洞穴,或我們躲進被窩的那種安慰感。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我們從嬰兒時期起,就會被邊邊角角吸引。

你是不是也記得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躲在沙發背後、餐桌底下,或床尾那個角落嗎?

那不是逃避,那是在尋找一個可以好好呼吸、不被打擾的空間。

角落椅的存在,是我們在混亂日常中,自然生成的「情緒邊界」。

它可能是你無意間留給自己的避風港。

為什麼是「椅子」?

因為椅子傳遞了一個很細膩的訊息:

「你可以坐下來,這是一個可以停下來的地方。」

它不像床那麼放鬆,不像沙發那麼社交,它「剛剛好」。

一種允許自己半夢、半清醒的狀態。


 如何讓這張椅子變成你的「內在小房間」?(來自設計師的小筆記)

很多人請我幫他們「讓家更舒服」,

但當我問:「什麼是你心目中的『舒服』?」——

答案往往跟顏色、風格或收納無關。

他們說的是:

「我想要一個可以坐著發呆的地方。」
「我很想有個不需要講話、也不會有人跟我說話的空間。」
「我想在下班後有個只屬於我自己的小角落。」

這些需求,單靠裝潢無法滿足,

它們來自空間與心理的共鳴。是空間與心理彼此理解後共創的結果。

所以我不會一開始就問:「這裡要不要放張椅子?」

我會問:「你有沒有想要一個,只屬於你自己、沒有人打擾的地方?」

如果你也渴望這樣的空間,其實不需要重新裝潢整個家,

只要讓那張椅子,更像你自己就好。

以下是我常給出的建議:

1.      光線要柔和,不要昏暗。

一盞暖色的小燈,會讓那個角落從「邊界」變成「入口」。

不要頭頂上一盞亮到可以擠粉刺的主燈,而是側光、點光,像傍晚的天光那樣柔和。

擺一盞立燈或壁燈,讓光自然地「包住」那張椅子。不要太亮,也別太暗。

2.      椅子要有「被接住」的感覺。

挑一張像是能擁抱你的椅子——有結構、有包覆感的扶手椅,適中偏硬,椅背略彎。高背、寬坐、帶弧度的椅子,會讓人有「被接住」的感覺。

天鵝絨、藤編、天然纖維等材質能讓你更沉穩。

選一條柔軟厚實的毯子或靠枕,不為了裝飾,而是讓身體有實質的依靠。

3.      附近不要放雜物。


拜託,那堆衣服和發票只是提醒你「你還沒做完」。給這張椅子情緒上的尊重。不要讓帳單、待辦事項或工作的東西靠近它。

如果你希望它成為你的情緒基地,就不要讓它變成堆放壓力的地方。

4.      打開五感:香氛、織品、音樂,再加上一點個人風格

一張毯子、一瓶你喜歡的精油、你最愛的播放清單,一本書、一幅畫、一張家人或旅行的照片,讓它有味道、有觸感、有聲音、有回憶:讓這張椅子成為你情緒的五感記憶。

5.      讓它「空」一點

空不是浪費,而是留給你情緒的空位。家中不需要每一寸空間都在「運作」,有時候,那個沒人坐的椅子,是留給你自己的一點餘裕。

這些軟裝上的安排,其實更像是心理上的儀式——它告訴你:「這裡,只屬於你。」


📚 一個來自現場的故事

我曾經有一個業主,他覺得家裡「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即便她和丈夫住的是兩房一廳的公寓。

我在沙發旁邊的一個陰暗角落,做了一點改變:

加了一盞小燈、一張深灰色的椅子、一條厚毛毯和一個簡單腳凳。

我對她說:「這裡不是要你待很久——只要夠妳停一下就好。」

兩週後她傳訊息給我:

「我現在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那張椅子上,深呼吸,然後再去煮飯。」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張「沒用卻無可取代」的椅子

你可能不會每天坐在上面——但你知道它一直都在。

就像有些情緒——,不必常常提起,但你知道它們被收得很好。

它可能承載著你的疲憊,

也可能保留了一段療癒的記憶。

有人在那裡哭泣;有人靜靜閱讀;也有人什麼都不做。

但只要你願意為自己留出一點空白,

那張椅子,就會慢慢成為你情緒的容器。


你呢?

你家有沒有那張「本來沒打算坐,但總會回去坐一下」的椅子?

我想看看你的角落,也許,那正是你最真實的樣子。

📸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一張椅子,歡迎拍張照吧,跟我們分享你的情緒角落。

🪑 IG標註我 @paulinawang2024,讓我看看你的空間裡,也藏著怎樣的溫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ulina的空間心理研究室
1會員
21內容數
👉 這裡研究的不是房子,而是住在裡面的人。 這裡不是單純的裝潢頻道,也不是親職碎念集散地。 這是一個把「空間設計 × 情緒心理 × 催眠暗示」混搭起來的研究所。 📌 簡單說:保證比育兒書好笑一點點,也比裝潢手冊實用一點點。 這是一個讓你用比較好笑、不那麼絕望的方式,重新理解「家」與「人」的實驗場。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在療癒到過程中, 獲益很大的回饋文, 對我的內心而言, 真的很感動,還有震驚. 才真正終於知道,每次事情的發生, 都有它們意義存在, 房間承載了很多人的情緒思維. 「以及”外來”的影響力」.👈(這句有隱藏語言,就不明講了.需要含蓄的說) 療癒過程, 一步一步好好感受房間的過程狀況
Thumbnail
在療癒到過程中, 獲益很大的回饋文, 對我的內心而言, 真的很感動,還有震驚. 才真正終於知道,每次事情的發生, 都有它們意義存在, 房間承載了很多人的情緒思維. 「以及”外來”的影響力」.👈(這句有隱藏語言,就不明講了.需要含蓄的說) 療癒過程, 一步一步好好感受房間的過程狀況
Thumbnail
有時聽到朋友談及女子的教養,總是滿腹牢騷。「該念書時叫也叫不動、這個也忘了帶那個也忘了帶、成天盯著手機及電腦不曉得在幹麼、房間裡亂糟糟一片跟垃圾堆沒兩樣⋯⋯」家有躺平系的小孩,已經讓人很頭痛了,沒想到,進了公司,年輕一點的同事,可能也是貨真價實的躺平一族,無欲無求的態度,只求待在舒適圈中......
Thumbnail
有時聽到朋友談及女子的教養,總是滿腹牢騷。「該念書時叫也叫不動、這個也忘了帶那個也忘了帶、成天盯著手機及電腦不曉得在幹麼、房間裡亂糟糟一片跟垃圾堆沒兩樣⋯⋯」家有躺平系的小孩,已經讓人很頭痛了,沒想到,進了公司,年輕一點的同事,可能也是貨真價實的躺平一族,無欲無求的態度,只求待在舒適圈中......
Thumbnail
陌生的步伐 打亂我的思想 我的睡眠 只剩下一個按鍵...
Thumbnail
陌生的步伐 打亂我的思想 我的睡眠 只剩下一個按鍵...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深夜時情緒浮現,記憶留烙印,壓抑的睡意爆發。內在世界的情感和記憶無法掩飾,需要正視和反省。
Thumbnail
深夜時情緒浮現,記憶留烙印,壓抑的睡意爆發。內在世界的情感和記憶無法掩飾,需要正視和反省。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分心的因素影響,這使得我們的心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專注。 透過靜坐和冥想等方式,我們可以讓自己脫離外界的干擾,專注於內在的寧靜和平衡。這不僅有助於訓練我們的心靈,還能夠啟發我們大腦神經的新迴路,促進心智的放鬆和成長。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之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分心的因素影響,這使得我們的心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專注。 透過靜坐和冥想等方式,我們可以讓自己脫離外界的干擾,專注於內在的寧靜和平衡。這不僅有助於訓練我們的心靈,還能夠啟發我們大腦神經的新迴路,促進心智的放鬆和成長。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之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