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上)

蔡孝祺-avatar-img
發佈於人生哲學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33 分鐘

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Will Durant  2016 野人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

以哲學家的生平故事為主軸,帶出他的哲學思想精華。

 

重要字句:

後驗:從觀察事實到一般性結論的推論。(經驗的,依靠感官經驗而得,想藉此建立絕對的知識系統做為知識判斷的基礎)

先驗:從一般性命題到特定性結論的推論。(普遍性的知識,必須完全獨立於經驗之外)

 

概念:一個想法,往往特別用於指稱哲學的想法。

意識:體認或覺察。

 

形上學:對最終、基本現實的探究。(透過理性分析和概念釐清,探討存在本質與世界根本原理的學問,探討事情在現實結構中的真實本質。包括存在是什麼,事物的本質是什麼,因果法則的本質,時空的本質等等)

倫理學:對行為對錯的一種研究。對於主張理想品德與合理生活的概念有三大體系。女性化的美德(佛陀、耶穌),以善行的回報來抵禦邪惡,視美德與愛為一體,傾向無限制的民主;男性化的美德(馬基維利、尼采),接受人的不平等,視美德與力量為一體,讚頌世襲的貴族政體;否定普遍適用的美德(希臘三哲),認為唯有明智而成熟的心智能判斷應該用愛還是權力來治理,視美德與理性智慧為一體,主張採行混和民主與貴族的政體。

經院哲學:中世紀神學家的哲學,大體來說就是把思辨與觀察和實踐分離開來的一種哲學。

 

認識論:對知識的起源、過程、有效性的一種研究。(認識論研究知識的性質、起源和範圍,以及證成、理性或信念等相關問題)

唯心論:在形上學中,是一種認為想法或思想是基本現實的學說。

唯物論:一種認為物質是唯一現實的學說。

 

摘要:

 

序言與引言

作者深信,認識論幾乎摧毀了現代哲學。作者希望哲學可以再度為人所理解為一切經驗的綜合解讀,而非經驗本身方式與過程的分析描述。分析屬於科學,可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哲學必須提供我們的是智慧所綜合之大成。

科學的專家「對愈來愈少的事物了解得愈來愈多」,而哲學的思辨者,則是對愈來愈多的事物了解得愈來愈少。事實取代了理解,知識分裂成成千上百個片段,不再有智慧的產生

在前所未見的學識當中,無知盛行且蓬勃發展,其佼佼者甚至被選來統治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

第一份「綱要」,也是首度對知識的人性化所做的努力,就是柏拉圖的《對話錄》。

本書並非完整的哲學歷史,只是藉由把思辨思想的故事集中於深具主導性的特定人物身上,嘗試去將知識人性化。

科學似乎總是有所進展,而哲學似乎總是步步潰敗。這只是因為,哲學承擔了艱鉅而危險的任務─對付尚無法以科學方法處理的問題,像是善與惡、美與醜、秩序與自由、生與死之類的問題。一旦某個探索的領域產生了可以有確切公式存在的知識,就會被稱之為科學。……每一門科學都始於哲學,終於藝術。……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精確的已知事物的一種假設性詮釋與演繹。哲學看似在原地踏步而不知所措,這只是因為它把勝利的果實都留給了科學。

哲學家不滿足於描繪事實,而是希望查明事實與經驗的普遍關係,從而探索其意義與價值。


哲學意味著並包括了五個領域:

  • 邏輯學:對於思想與研究的理想方法之探討。
  • 美學:對於理想形式或美的探究。
  • 倫理學:理想行為的探究,生命智慧的知識。
  • 政治學:理想社會體制的探討。
  • 形上學:對萬物「最終現實」之探究,包括物質(本體論)與心智(哲學心理學)的真實與最終本質,以及心智與物質在感知與知識過程中的相互關係(認識論)。

 

柏拉圖PLATO

一個國家的公民是什麼模樣,這個國家就是什麼模樣,因此,我們不必期待國家會變得更好,除非我們的人民變得更好;而在那之前,所有的變化都不會改變任何根本的事物。」

 

柏拉圖的時代背景:

小亞細亞曾擁有熱絡的商業貿易活動,而雅典位在希臘所有大成是以東的最遠端,據守希臘前往小亞細亞的優越門戶位置。

西元前490至470年,斯巴達和雅典聯手擊敗波斯,雅典成為繁忙的商港,多元的人民和文化在此交會,帶來了比較、分析、思考和懷疑。

伯羅奔尼撒戰爭(西元前430-400年),斯巴達擊敗雅典,讓雅典的民主政體受到動搖。

 

蘇格拉底:

沒有經過辯證的生命是不值得存在的

因為謙遜的智慧,受到學生們的敬愛。蘇格拉底宣稱他並沒有智慧,只是熱愛追尋智慧。

不可知論可說是他的哲學起點:「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哲學開始於一個人學會去質疑,特別是去質疑他最珍視的信仰信念、教義信條、公理原則。

「認識你自己。」檢視我們所珍視的信念如何成為我們所確信的事實

蘇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學停留在物質層面,但他希望探索更具價值的東西,也就是人類的心智。「人是什麼?他可以成為什麼?」另外辯士學派摧毀了年輕人的信仰和對於道德規範的信心。

蘇格拉底最愛詢問道德和心理問題,他要求精確的定義、清晰的思考、確切的分析。

對於「美德的意義」以及「什麼是最好的國家」,蘇格拉底的解答是要建立一套獨立於宗教教義之外的道德規範體制。好意味著聰明才智,美德意味著智慧。(道德問題是知識問題,人需要被教育,以內心的理性來理解是非善惡。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沒有長遠的眼光,不知道什麼才是對他好的真正的利益)。一個社會除非由最有智慧的人領導,否則如何帶領群眾。

當民主政體於革命獲勝時,蘇格拉底的命運已然決定,他是叛亂反對黨的思想領袖。

 

柏拉圖的醞釀與準備:

「我感謝神,讓我出生於蘇格拉底的時代。」蘇格拉底之死讓他蔑視民主政體、憎恨烏合之眾。

柏拉圖善於以預言和對話表達哲學的思想。

 

道德問題:

當時希臘的「非道德論」是強權即公理,正義即強者的利益。

正義是個體之間的關係,端視社會組織而定。因此柏拉圖把正義視為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來研究它,試圖描繪出一個公義的國家。

 

政治問題:

人因為貪婪和奢侈,不滿足於簡單回歸自然的生活,好競爭與嫉妒。結果就是為了土地資源而戰爭,而貿易和金融的發展,產生了新的階級分化。資產階級藉由財富和炫耀性消費以尋求社會地位,財富分配的改變也帶來政治上的改變。然後政治才能被政治權謀所取代。

每種型態的政府都會因為基本原則的執行過當而滅亡,即使是民主也不例外,因為人們並未被適當的教育如何挑選最佳的統治者及最明智的做法。「對那些人來說,他們對此並不了解,只會重複他們的統治者喜歡對他們說的話。」這樣的民主,在雄辯演說的興風作浪下,帶來的反而是專制或獨裁。

如何設計一種方法讓專業的人為了共同利益進行統治,而不是交給反覆無常、容易受騙的暴民和為財富效力的寡頭謀略家。

 

心理問題:

政治背後的問題是人性,柏拉圖認為人類行為源自三個主要的來源:欲望、情感、知識。有效率的個人行為指的是欲望以情感加溫,仍以知識為引導。

欲望:渴望、衝動、本能。(物質),需要節制。

情感:心靈、雄心、勇氣。(權力),需要勇氣。

知識:思想、才智、理性。(真理),需要智慧。

 

心理解決方案:

普及的教育和均等的教育機會。前十年是體能的訓練,儲備健康之本,搭配音樂來學習和諧與韻律。女孩和男孩一樣,擁有相同的受教育機會。

不要採用強迫的方式,去發現孩子們天生的傾向與天分。

經過平等教育之後,透過測驗淘汰選擇,通過者會再接受身心靈及品格上的教育和訓練,失敗者則被分配國家的經濟工作。第二次測驗通過後開始學習哲學,哲學教育意味著清晰的思維和明智的統治。

用宗教和信仰說服人們接受命運(被分配的工作)。

為了能清晰明確地思考,應該要先學習理念Ideas的學說(理型論)。一件事物的「理念」,可能是它所屬類型的一般概念(如約翰是男人的理念);或是依照這件事物所運作的定律或法則;也可能是發展出這件事物及其類型的完美目的與理念。事物的普遍原則、規律一致性以及發展方向,藏身於感官所能感知的表面現象背後,是由理性與思想所孕育出來的。現實是「理念」的影子,理念更為恆久而真實。

事物只有經過分類歸納、找出它們所屬的法則以及它們活動的目的,才能被賦予意義。我們必須探究和追尋普遍原則、順序法則、發展理想,發掘出事物背後的關係與意義、方法模式與運作定律。

通過了理論教育,還需要通過真實世界的考驗(十五年),才能走出洞穴,成為國家的統治者。

 

政治解決方案:

民主意味著完美的機會均等,每個人都應該有均等的機會讓自己符合資格以承擔管理的任務,而非虛假偽善的投票表決。

社會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來避免戰爭,最主要的是人口過剩,其次為國際貿易。

政治架構的最頂端為一小群的行共產制度的保衛者階級,由人數較多的士兵與助手階級來保護他們,並依靠廣大的經濟階級(可以擁有私有財產)來支撐。最完美個社會就是每個階級各司其職。

 

道德解決方案:

正義,就是各安其分,各司其職,不逾越本分。由正義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高度和諧並有效率。正義的靈魂則是欲望、情感與思想(欲望、意志與理性)和諧運作。

正義是一種和諧的力量,而非強者的權利,是讓欲望與人可以落入以才智及條理組成的秩序當中

耶穌說道德是對弱者的仁慈,尼采說道德是強者的勇氣,柏拉圖說道德是整體的有效和諧。

 

對柏拉圖的批評:

中世紀的基督教國家可以說是柏拉圖理想國的部分實現,廣大的商人、公民、士兵臣服於少數神職人員的統治。

政治力量必須持續因應經濟力量不斷變化的平衡而自我調整,保衛者若是只有政治力量而無經濟力量,要如何維持他們的統治?

柏拉圖熱愛秩序,以致無法看清世界不斷改變的局勢,他的國家很容易變得停滯不前而守舊。

然而,這個世界確實需要最明智的人來統治,我們的責任是調整他的想法,使其適用於我們自己的時代與限制的因素。

柏拉圖承認自己描述的是難以實現的理想,但描繪出我們心中渴望的想像仍有其價值,身為一個人的意義就在於他可以想像一個更好的世界,做為我們行動與行為的目標與典範。

(學院的希臘文名稱 Ἑκαδήμεια(Hekademia)據稱是源自於古希臘時期雅典一位名叫"Akademos"(阿卡德摩斯)的英雄,柏拉圖在其墓地建立了歐洲歷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學校,英語中「學院」一詞「Academy」和其他歐洲語言的同源詞即源自它的名字。)

 

亞里斯多德與希臘科學ARISTOTLE

卓越是一種經由訓練與習慣養成才能獲得的藝術;我們不是因為擁有美德或卓越才做出正確的行為,而是因為做出正確的行為才擁有這些美德或卓越。

 

亞里斯多德的時代背景:

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朋友及醫生。亞里斯多德在書籍收藏上出手非常大方,並為它的圖書館奠定了分類原則的基礎。

亞里斯多德曾擔任亞歷山大的老師,當亞歷山大征服雅典時,人民堅決與他作對。

 

亞里斯多德的成果:

柏拉圖的學院特別投注心力於數學、思辨哲學與政治哲學;而亞里斯多德的萊錫姆學院比較傾向生物學和自然科學。

亞里斯多德的工作是歐洲歷史上由公眾資產大規模贊助科學研究的首例,但仍受限於當時能使用的裝置和工具。當時希臘不屑體力勞動,因此工業技術發明方面的水平遠遠不如其他方面的成就。這也讓亞里斯多德雖然有大量的資料,卻只能利用觀察法而無法實驗。

 

邏輯的基礎:

亞里斯多德在沒有前例可循的狀況下,靠自己的思考創造出一門新科學─邏輯。

邏輯指的是正確的思考藝術與方法,也是每一門學科或藝術的前提工具。

定義是邏輯的一切,每個交談中的重要詞語,都應該經過最嚴格的檢視與定義。

(範疇篇討論十個基本範疇categories,包含實體與依附於實體的量、質、關係、地點、時間、姿態、狀態、動作、被動承受)。好的定義包含兩個部分,第一是這個討論中的物體分配到某個類別中,使這個類別的一般特性也適用於這個物體。第二是指出這個物體在哪一點上與該類別中的其他物體有所區別。

共相universal問題:柏拉圖(唯實論者)認為共相有客觀實在性,亞里斯多德(偏向唯名論)認為共相是主觀觀念,是心裡的抽象概念,為了方便我們思考而非一種外部存在的現實。柏拉圖的定義讓他後來變得過於致力於一般性與普遍性通則,而亞里斯多德則主張回歸「事物」的現實與本質面。

亞里斯多德的貢獻在於,找出並系統化闡述理論一致性的每一項準則以及辯證式辯論的每一項技巧。

 

科學的組織架構:

亞里斯多德以一己之力,抓住因政治局勢而停滯的希臘科學發展,以更具體的細節和多樣化的觀察匯集所有研究的成果,雖然有許多錯誤。

 

形上學與上帝的本質:

(四因說包括質料因,即物質的組成或材料;形式因,即物質的結構,決定事物「是什麼」的本質屬性;動力因:生成原因,事物的構成動力;目的因:事物最終的目的或功能。)

每件事物都是從它的物質matter或原始材料產生出來的形式或現實,例如幼兒是物質,成人是形式。物質是形式的可能性,形式則為物質的現實性,物質的潛能實現。形式是形塑的力量,一種把物質塑造成特定目的之內在必要和衝動。目的因是最關鍵的原因,萬物發生皆非偶然,而是由內在特定方向之本質、構造、圓滿實現的生命原理所引導。

亞里斯多德認為運動必然有其源頭,假設宇宙有一個不會動搖的原動力。上帝並為創造世界,而是推動了世界,成為世上所有運作的所有動因,是自然界的最後「目的因」。

 

心理學與藝術的本質:

特別強調習慣的力量,首度稱之為「第二天性」,但對意志的自由沒有明確觀點。

他認為靈魂不可和肉體分離,靈魂是生物整理的生命起源和力量。

藝術創作源自一股形成的衝動以及情感表達的渴望,藝術的形式是一種對現實的模仿,但所要表達的目的是事物內在的意義。最崇高的藝術不只能吸引情感,還有理性的智慧。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藝術的功能是情感的宣洩與淨化。

 

倫理學與幸福的本質:

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極為實事求是。他認為生命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著想的善行,而是幸福。美德,或卓越,來自於思想和理性的生活,取決於明確的判斷、自我的控制、欲望的平衡、方法的巧妙。(幸福是一種完整、充實有意義、有目標的人生狀態。美德要透過訓練、作為和習慣養成。)美德不是與生俱來,也並非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黃金中道:兩個極端的中間,並非是平均值,而要透過成熟通達的理性來達到它。

 

政治學:

雅典民主政體帶來的動盪和災難使得亞里斯多德偏向保守主義,嚮往秩序、安全與和平。

亞里斯多德不同意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為精英階層所設的共產主義和不重視個人自由與隱私的制度。但他仍輕視勞動工作、奴隸與貿易金融。

亞里斯多德認為男性較優越、女性較劣等需要被支配。

教育應該由國家來掌控,教導公民美德和遵守法律。

民主政體是建立在平等的錯誤假設上,人們在某一方面平等,不代表在所有方面也都平等。立憲政府就是民主政體與貴族政體的中道,公眾應該決定所追求的目標,但只有具備資格的專業人士才能擔任公職,挑選並運用達成該目標的方法。

 

對亞里斯多德的批評:

他認為三段論是對人類推理和論證方式的一種說明,然而它不過是人類精心修飾其推理和論證方式以說服他人心智的一種描述。他以為思想始於前提,並尋求這些前提的結論。但事實上思想始於假設的結論,尋求的則是可充分合理化這些結論的前提。

因為缺乏實驗與成功的假設,使的他的自然科學有如一團未經消化的觀察結果。

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仍是一套最了不起、最具影響力的思想體系。直到科學革命,亞里斯多德的王朝才算告一段落。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哲學家應該盡力探究習慣、運動、習性、教育、範例、模擬、仿效、同伴、友誼、讚揚、責備、勸勉、聲譽、法律、書籍、學問等的力量與能量,因為這些事物支配了一個人的道德品行;藉由這些媒介,心智因而成形且被征服。

 

從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

從斯巴達在前五世紀擊潰雅典後,雅典就開始沒落,並被東方的文化影響。斯多葛學派(無動於衷地接受失敗)與伊比鳩魯學派(在歡愉的懷抱裡忘卻失敗),都是關於一個人要如何在亡國與被奴役下還是感到很開心的理論。斯多葛(順應自然,接受命運,降低期望,免於情緒困擾)是一種決定論的觀點,很難和東方的宿命論區分。伊比鳩魯(追求歡愉,而非放縱,以理性避免痛苦和對死亡的恐懼)頌揚理性智慧、心神寧定ataraxia的樂趣,而非享樂主義,認為靈魂應該處於平靜安寧和諧的狀態。

西元前146年,羅馬入侵希臘,羅馬許多哲學理念來自斯多葛學派,例如哲學家皇帝奧里略。

羅馬帝國漸漸沒落,主權移轉至教廷,基督教會融入經院哲學達到安定的統治力量。科學、天文學、印刷術的進步,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崇拜與恐懼漸減,迎來歐洲時代的來臨。

 

法蘭西斯培根的政治生涯:

1561年培根出生。父親是伊莉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醫學院,十六歲開始從事政治工作。

 

培根散文集:

培根強調知識的經驗與結果,強調知識的使用,讓實用主義pragmatism攀上了巔峰。

培根擁抱伊比鳩魯的倫理學說,認為斯多葛學派是膽怯和壓抑本能。

培根肯定馬基維利坦承揭露人性的現實作為。他的哲學傾向世俗、非宗教與理性化。

政治主張為保守主義,渴望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喜好君主政體和軍國主義。

 

偉大的復興:

培根認為經院哲學讓哲學凋零,試圖重建哲學,實踐哲學的變革。知識就是力量,他的哲學目的是實用而非理論或空談。

學術的進展:培根將知識學科重新分類,認為科學需要哲學來分析科學的方法,以及協調科學的目的與結果。他相當重視生理學與醫學,但反對當代的經驗主義,認為應該廣泛進行實驗,在心理學上也要求極為嚴格的因果研究。他也發明了社會心理學和人生成功學等新學科。

新工具論:(反對先驗理論,重視經驗與歸納,強調科學應用)必須刪除和遺忘中世紀的理論和爭辯,摧毀心智的偶像,偶像是指把某個想法認為是現實的一種謬誤,包含族群偶像(人性中普遍而自然的謬誤,人把自己認定為事物的標準,忽略感官與感知和人之間的關聯性。人會根據意向決定問題,再訴諸經驗將它扭曲成與他的想法一致,即使存在許多有力的反證)、穴居偶像(指個人特質造成的偏見或錯誤)、市集偶像(交流時因語言不精確引起的錯誤)、戲劇偶像(傳統哲學或理論對真理的錯誤詮釋)。我們的困境來自於武斷的教條與演繹法,沒有讓假設通過觀察或實驗的測試

新亞特蘭提斯:培根最後的作品,關於科學烏托邦的小說。「所羅門之屋」的目的在於尋求因果的知識、驅動一切事物的奧秘以及拓展人類的疆界,之於一切萬物的影響。科學家代替政客,最有智慧的人領導人民。

 

對培根的批評:

培根雖然制定了科學的法則,卻在他的時代反對哥白尼、忽視克卜勒。

1662年英國皇家學會創辦,提名培根為他們的典範。百科全書的作者也感謝培根的貢獻。

 

斯賓諾沙SPINOZA

歸根究柢,正如我們的理解,斯賓諾沙的哲學是嘗試去愛這個世界─即使是一個讓他無家可歸,倍感孤獨的世界。

 

歷史與傳記:

斯賓諾沙的家族在荷蘭定居,父親是成功的商人。他曾對聖經提出質疑而被逐出教會。為了在荷蘭生存,教會必須將打擊或質疑基督教教義的人逐出教會。被逐出教會後斯賓諾沙搬出猶太人居住區,以打磨鏡片為生。他匿名出版的《神學政治論》成為禁書,當時被稱為無神論者。

他深受笛卡爾的影響,相對於培根的客觀與唯實主義,笛卡爾是現代哲學中主觀與唯心主義傳統之父。主張比之認知其他事物,心靈能夠更立即直接地先認知道它自身,所以所有的哲學都必須從個人心靈和自我開始。笛卡爾吸引他的概念是關於潛藏於所有物質形式和心靈形式之下一種同質的「本體」。

 

關於宗教與國家的論述:

《神學政治論》是在論述,聖經的語言其實是刻意以隱喻性或寓言式的風格來表達,是因為先知們也是藉由激發想像力的方式來傳達他們的教義,因此調整為是應普羅大眾心智與素質的方式來講述,才會有無數的神蹟和重複出現的上帝。人們樂於相信上帝以其能力介入自然,為了他們打破自然的規律。因此聖經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讀的話,就會充滿謬誤與矛盾。

斯賓諾沙哲學的基本思想是上帝與自然的運行實為一體,根據必然性與不變的法則運行,因此他崇敬與服從的是這項崇高而博大精深的法則。斯賓諾沙不接受基督的神性,但認為上帝的永恆智慧和理智之愛體現在耶穌的道德上。

 

智識的提升

(《智識改進論》交代斯賓諾沙為什麼要從事哲學,以及人應該如何追求真理與幸福。)書中提到,最偉大的至善,是心智與整個自然界合而為一的知識。心智了解得越多,越能了解本身的力量與自然界的秩序,導引自己的行為準則和從無益之事解脫。唯有知識是力量與自由,知識的追求和理解的喜悅是唯一恆久的幸福。

如何知道知識是真的知識,如何區辨不同形式的知識?知識分為四種,最低的是「聽說」(傳聞知識)。接著是感官得來的「經驗知識」。再來是「立即的推論」(不完全的理性推理知識),容易受到直接經驗的立即反駁。最高等級的知識(直觀知識)是來自於立即的推論與直接的感知,直接立即把握事物的本質,例如簡單的數學關係。後兩種知識是對事物永恆形式的感知,也就是試圖去發現事物背後的法則與永恆的關係。世俗的秩序存在個別易變的事物,永恆的秩序存在不變的法則與架構。

 

倫理學中的自然與上帝::

斯賓諾沙的《倫理學》試圖將歐幾里得的數學推論方法應用在哲學上,加上使用拉丁文,因此整本書晦澀難解。

本體substance並不是構成事物的原料,而是潛藏於表象之下永恆不變的本質。他認為本質等同於自然與上帝。自然分為不斷生成的自然(能產的自然,生命力,創造進化)以及這個積極過程的被動產物(所產的自然,萬物)。斯賓諾沙將能產的自然與本體以及上帝視為一體。

「上帝是一切萬物的內在因……一切萬物、所有的生命與變化,都在上帝之中。」上帝的法則適用於這個世界,萬物遵循著法則就像三角形的本質,它的三個角等於兩個直角。

這是個決定論的世界,而非設計的世界,所有的事件出自於不變法則的機械運作。哲學中最大的錯誤在於人類假設所有事件都有計畫好的目的,所有事件都為人類而準備,我們以自身的愛好與目的去看世界。因為我們對自然界只有部分的知識,所以才會認為自然界的事物有好、壞、邪惡、荒謬。

「上帝」不以任何人類的觀念與意義來加以解釋,上帝的意志是所有起因與法則之總和,上帝的智慧是所有心智之總和。

 

倫理學中的物質與心智:

(心智與身體是同一事物的兩種表現,不是因果關係。)心智與身體不會對另一方起作用,因為他們是同一件事。大腦運作是一種往內是心智思想,往外是物質運動的過程。

心智不是處理想法的代理單位,而是串聯與運作過程中的想法本身。智識只是一連串想法的抽象、簡寫之詞,意志則是一連串行動或選擇的抽象之詞。意志和智識是同一件事,因為一個想法在意識中停留得夠久,就會變成一個選擇和行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通常說的意志,即決定想法可以在意識中持續多久的推動力量,應該被稱之為渴望,是「人類特有的本質」。

萬物無不致力於延續它的生命,這正是事物實際的本質。生存的必要性決定了本能,本能決定渴望,渴望決定了思想與行為,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自由意志的存在。「人類認為自己是自由的,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選擇與渴望,但對於引導他們走向希望與渴望的原因一無所知。」

既然人類的行為遵循著如同幾何學般的固定法則,心理學應該以幾何的形式以及數學的客觀性來加以研究。

 

倫理學中的理性智慧與道德:

斯賓諾沙調和倫理學的三種主張,帶給我們現代思想中至高成就的道德體系。

人類行為的目標是幸福,幸福的定義是歡愉而沒有痛苦。歡愉並非絕對的,而是人類從較不完美的狀態轉變至較完美的狀態的過度,痛苦則相反,所以歡愉並不等於完美本身。藉由情感理解了身體的調整與改變,身體的行動力更藉此改變,而想法也會同時做出調整與改變。

「一個人愈能保護自己的生命,尋求對自己有用之事物,他的美德就愈大。……既然理性絲毫不需違反自然,它容許每個人都必須愛自己、去渴望真正引領他走向更完美狀態的事物。」斯賓諾沙的道德建立在無可避免的利己主義上,美德是行使的力量、能力的形式。

仇恨他人等於是承認我們自己的自卑與恐懼,以愛來驅走仇恨,將會懷抱著愉悅與信心戰鬥。

「盡力去了解,是美德的首要與唯一基礎。」激情和衝動是一種不足inadequate的想法,而思想是一種延遲、充足而完備的回應。每一種本能只追求本身的滿足,而不考慮是否有利於整體人格。沒有理性的激情是盲目的,然而沒有激情的理性則是麻木的。只有當它們是從充足的想法之中產生時,欲望才會成為美德。

理性的行動是人類的自由,以想像力思考行動對未來的深遠影響,跳脫感官感受與渴望影響的當下。自由來自部分的激情或衝動,只有在我們知道的時候,我們才是自由的。成為偉大之人,不是要超越人性或統治他人,而是沉著平靜,己所不欲勿施無人,超越不明智的渴望,統治個人的自我。(自由來自理性認識,了解萬物根據必然性存在)

決定論代表意志並不自由,因此需要有社會秩序與合作的措施。決定論教導我們人本無罪,不要鄙視和仇恨犯罪之人。決定論支持我們以平等的心智,期待並承受命運的好壞兩面,理解自己的厄運在整體的規畫中並非偶然,牢記和欣然接受萬物遵循著上帝自然的法則。

 

倫理學中的宗教與不朽:

斯賓諾沙的哲學是嘗試去愛這個世界,即使世界上他無家可歸、倍感孤獨。

神的恩惠,並非美德的獎賞,而是美德本身。

我們的心智,在其所能理解的範圍之內,是一種思維的永恆模式,由另一種思維模式所決定,無窮無盡地類推下去,從而同時組成上帝永恆及無限的智慧。

 

關於政治的論述:

每個人在自然狀態下獲得的個人權力,讓步給全體社會的法律與道德權力,全體的強權限制了個人的強權,以協調衝突的力量,讓個人權力的行使需與他人的平等自由一致。

國家的最終目的不是去統治人民,或以恐懼去管理人民,而是要讓每個人免於恐懼,可以在充分的安全保障下生活與行動而不會傷害他人。自由是國家的目標,因為國家的成長取決達成自由的能力。

言論可維持自由,確保和平的變革。因為人們不會尊敬他們不能批評的法律,這樣的法律不但無法約束人類的欲望,反而會強化它們。

斯賓諾沙雖然認可國家的必要性,卻也不信任它,因為他了解權力使人腐化。國家對心智進行的控制越多,結果將是成長的結束和群體的死亡。因此他不贊成教育由國家控制。

民主是最合理的政府形式,但遲早會走入混亂,因為權力平等是一種不穩定的情況,人生而不平等。


斯賓諾沙的影響:

「努力自保」的觀點影響了費希特的自我、叔本華的自由意志、尼采的權力意志、柏格森的生命衝動。

 

伏爾泰與法國啟蒙運動VOLTAIRE

把哲學運用在歷史上,可能是為歷史找到一條出路的希望,可以致力於在政治事件變遷的影響下,追溯人類心智發展的歷史。

 

巴黎:伊底帕斯王

伏爾泰人生專注於工作,他的作品數量高達九十九冊,範圍橫跨各個主題。在教會主義與盲目崇拜的戰場上大獲全勝。

經濟與政治的統治權從封建貴族過度到中產階級之手,伏爾泰(理性主義)與盧梭(自然主義)代表這項龐大過程中的兩種聲音,對抗舊有的風俗慣例與法律。

伏爾泰因得罪攝政王,二十三歲時曾被關入巴士底監獄,出獄後他寫的悲劇伊底帕斯王於西元1718年演出,打破了巴黎有史以來演出的紀錄。1726年,伏爾泰因得罪一位爵士,被逮捕而流放到英國待了三年。

「別打他的頭,可能還會有好東西從那裏生出來。」

 

倫敦:英國書信集

不同於法國的專制和奴役,當時英國的政治自由且知識獨立,霍布斯造就出完整徹底的唯物論,牛頓才剛與世長辭。伏爾泰幾乎吸取了整個英國的文學、科學以及哲學寫了《英國書信集》,呼籲法國的中產階級應該提升到適當的地位。

 

西雷:浪漫史

1729年伏爾泰重返法國,當時的道德觀念容許一位貴婦人在她的家庭中納入一位情人,於是伏爾泰進了才華洋溢的夏特萊侯爵夫人的西雷莊園,每天眾多賓客前往莊園朝聖。

此時伏爾泰寫下許多幽默詼諧的小說,如《憨第德》、《札第格》,其中的英雄是想法,惡棍代表迷信,事件則代表思想。

 

波茨坦與腓特烈大帝

伏爾泰在腓特烈還未登基時便有書信往來,1750年,伏爾泰受腓特烈大帝之邀前往柏林。伏爾泰參與腓特烈大帝的討論會,潤飾文章、評論哲學。然而之後因為性格差異發生衝突,於1753年決裂。1754年3月,伏爾泰定居日內瓦附近的幸福園。

 

幸福園:論道德

1756年伏爾泰出版了《論道德與民族精神》(風俗論),嘗試把哲學應用在歷史上致力於在政治事件變遷的影響下,追溯人類心智發展的歷史。他認為歷史研究的重點應該是人類的文明進步,歷史不是與國王和戰爭有關,而是與社會有關,為現代的歷史科學奠定了基礎。他詳讀與主題有關的任何資料,並在作品發表後持續研究改進。但伏爾泰也因為書中的觀點(批判基督教、讚美東方文明)而遭到放逐。

 

費爾尼:憨第德

西元1758年,顛沛流離的伏爾泰在瑞士邊界的費爾尼定居。這時當代的博學之士或統治者甚至腓特烈,都藉由書信或親自拜訪和伏爾泰交流。

遭受迫害及理想幻滅使伏爾泰對生命的信念消磨殆盡,尤其是里斯本大地震對他打擊最大,他質疑萬事皆合理的萊布尼茲樂觀主義和神意論,不能接受神職人員將災難解釋為對里斯本人的懲罰。對此災難,盧梭認為應該歸咎於人類自己住在城鎮而非原野。伏爾泰在1751年以三天時間完成了悲觀主義的《憨第德》攻擊盧梭。

 

百科全書與哲學辭典

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主張道德必須被建立於社會學之上,而非神學之上。藉由散佈知識、提倡工業與物質主義來對抗教會,使智識和理性形成一種新的道德規範。在此背景下,狄德羅從1752年開始發行百科全書。伏爾泰以懷疑為起點(理性批判、有建設性的懷疑主義),開始創作一套自己的百科全書《哲學辭典》,讓我們學著滿足於知識上的有限進展,確實分析和驗證結果,而不是永遠在編織出自我們想像的新體系。

 

摧毀不名譽者

不斷發生的教會迫害民眾事件,讓伏爾泰起而行嚴肅地對抗教權主義,反抗教會的陋習與弊病。伏爾泰發表大量的小冊子、書信、問答集、短文批判宗教狂熱的迷信和無知。「他們讓你形成迷信,不是為了讓你懼怕上帝,而是為了讓你懼怕他們。」

到了後期,伏爾泰認為對一般民眾來說,一位獎懲分明的上帝的確有其必要,因為一般人並不是哲學家。「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有必要去創造一個出來。」「比之真哩,我開始較為重視幸福與生命。」後來康德即以這項特定的信條反對啟蒙運動。迷信與宗教的區別,對伏爾泰來說極為重要。

 

伏爾泰與盧梭

伏爾泰富裕之後,開始有保守主義的傾向,他認為擁有資產所有權會賦予擁有者品格與自豪感。伏爾泰痛恨戰爭與盲目的愛國主義,認為戰爭是所有罪行中最大的一個。

伏爾泰認為大多數的人民無法承擔理性和察覺真理,容易受到政治迷信的欺騙,另外人可以有自由和權利的平等,但能力和社會結構是生而不平等的,這就是義由主義者的詮釋。

伏爾泰反對盧梭,始終身信理性和文明。他告訴盧梭人類的天性就是掠食的野獸,文明意味著對獸性加以束縛,並經由社會秩序,提升智識和樂趣發展的可能性。人性形成體制,體制造就人類,人性若不改變就會進入惡性循環。伏爾泰與自由主義者認為,智識可以循序漸進,藉由教育改變人類打破循環。盧梭與激進主義者則認為,只有靠本能與激情的行動才能打破循環,在心的指揮下建立新體制。「我完全不贊同你的言論,但是我會誓死捍衛你的言論權利。」

(伏爾泰:人性有缺陷;肯定文明;開明專制,重視個人自由但不支持激進民主)

(盧梭:人性本善;文明造成不平等和道德墮落;社會契約,政府合法性來自人民同意)

 

結局

伏爾泰在八十三歲決定回到巴黎。「我死時敬慕上帝、熱愛我的朋友、不增恨我的敵人、厭惡迷信。」1791年,國民議會強迫路易十六將伏爾泰的遺體召回安置於萬神殿中,六七十萬人夾道歡迎。送葬的車上寫著:他給予人類心靈巨大的動力,讓我們準備迎接自由的來臨。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孝祺的沙龍
34會員
171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蔡孝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4
本篇是聽了台大開放式課程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的筆記,非常推薦大家聽聽看,傅教授將哲學的基礎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更難得的是他把哲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聽完獲益良多。
2025/07/04
本篇是聽了台大開放式課程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的筆記,非常推薦大家聽聽看,傅教授將哲學的基礎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更難得的是他把哲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聽完獲益良多。
2025/07/04
本篇是聽了台大開放式課程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的筆記,非常推薦大家聽聽看,傅教授將哲學的基礎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更難得的是他把哲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聽完獲益良多。
2025/07/04
本篇是聽了台大開放式課程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的筆記,非常推薦大家聽聽看,傅教授將哲學的基礎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更難得的是他把哲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聽完獲益良多。
2025/06/13
于美人說書 于美人  2023 商周出版 分類:文學  ★★★★★
Thumbnail
2025/06/13
于美人說書 于美人  2023 商周出版 分類:文學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哲學入門書籍,以視覺化方式介紹哲學概念,並且包含了許多關於西方哲學史的人物介紹。對於想要以輕鬆方式瞭解哲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本文將從書籍基本介紹、推薦的五大原因、個人心得等面向來介紹此書籍。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哲學入門書籍,以視覺化方式介紹哲學概念,並且包含了許多關於西方哲學史的人物介紹。對於想要以輕鬆方式瞭解哲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本文將從書籍基本介紹、推薦的五大原因、個人心得等面向來介紹此書籍。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Inquiry into the Unknown: Exploring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BBM EDUCATION Book 14) Kindle Edition by Po Jih Wang (Author)  Format: Kindl
Thumbnail
Inquiry into the Unknown: Exploring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BBM EDUCATION Book 14) Kindle Edition by Po Jih Wang (Author)  Format: Kindl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