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Will Durant 2016 野人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伊曼努爾康德與德國的唯心論IMMNUEL KANT
每個人都應以其本身絕對的目的而受到尊重,違反屬於他身為人類的尊嚴、只把他當成是達成某些外在目的的工具,都是一項罪行。
從來沒有一種思想體系像康德的哲學一樣,主導了十九世紀整個時代的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學把世界從「教條的沉睡」之中喚醒,至今,康德的基本命題仍為所有成熟哲學之公理。
通往康德之路:從伏爾泰到康德
伏爾泰代表著啟蒙運動以及理性的時代,相信科學和邏輯的力量可以為人類帶來不斷進步,唯有普及教育能帶來烏托邦。如同對宗教與信仰的檢驗,是時候對理性進行批判了。
(唯理論或大陸理性派,提倡使用數學方法,以天賦觀念為知識起點,以必然真理為知識目標。)
通往康德之路:從洛克到康德
洛克提出用培根的歸納檢測與方法應用在理性上,他認為心智在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由感官經驗書寫於其上,直到感知作用產生記憶,再產生思想。導出的結論就是一種唯物論的哲學,物質是心智的原料。貝克萊主教則提出,我們所有知識的任何事物,都只是我們對它的感覺的聚合。所有我們所知的物質都是一種精神的狀態,我們直接所知的唯一實體就是心智。
休謨的懷疑論則是挑戰這兩者,想要摧毀心智和科學。(因果關係是我們通過習慣性的聯想所形成的,所以只有主觀的效力,只是心理上的事實)根據觀察,我們從未感知到原因與法則;我們感知到的是推斷因果關係與必然性的事件與結果。「法則」只是事件發生順序中可觀察到的一種慣例而無任何必然性可言,是一種在心理上對經驗之概要與速記。而我們也從未感知到「心智」的主體,能感知的只有想法、記憶、感覺等等。在思想的運作過程背後,並沒有任何可觀察到的「靈魂」。
通往康德之路:從盧梭到康德
盧梭以一人之力對抗啟蒙運動的唯物論與無神論,他認為文化帶來的罪惡遠比良善來得多,本能與情感比之理性,更值得讓人信賴。康德的使命便是融會貫通這些論點,從理性之手中拯救宗教,從懷疑主義之手中拯救科學。
康德本尊:
1724年,康德出生於普魯士的柯尼斯堡,終其一生幾乎從未離開過。他做每件事都有固定的時間,每當他漫步走向林蔭小道,鄰居們就知道此刻必然是三點半整。他做任何事之前總是深思熟慮,所以始終維持獨身。
純粹理性批判:
「純粹」的理性指不經由我們的感官經驗而來的知識,是經由心智與生俱來的本質與結構而為我們所有。「批判」並非批評,而是一種關鍵性的必要分析。此書說明純粹理性的優點、可能性以及它的限制。「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在檢視概念的起源與進化、分析心智固有的結構。
如果我們擁有獨立於感官經驗以外的知識,也就是先驗知識,它的真實性對我們來說是確定的。那麼絕對真理與絕對科學就可能存在了。(先驗不是個人主觀上的概念,而是一切思維者的思維內部固有的結構)
普遍真理具備一種內在必然性的特質,必須獨立於經驗之外,本身即為清楚而明確,例如基本的數學知識。這些真理是從我們心智與生俱來的結構以及自然且必然的運作方式中,得到它們必然的特性。那麼人類的心智是如何主動做到這件事的?對心智固有結構與思想天生法則的探究,就是康德所為的「先驗哲學」。
純粹理性批判:先驗感性論(純粹數學何以可能)
康德關注於我們使經驗與知是相互關聯的模式。在逐步將感覺發展成思想的過程之中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覺的協調,藉由運用(先天)知覺的形式─時間與空間─來協調感覺。第二階段是經此發展出來的知覺之協調,藉由運用概念的形式─思想的「類別」─來協調知覺。知覺是感覺對於事物進行統一、歸類的工作,產生了一種特定物體的意識。(康德用感性來指被動的接受認識、接受性和直觀能力)。第一階段的研究為先驗感性論,第二階段的研究為先驗邏輯論。
洛克和休謨認為這種歸類過程是自動發生的,但康德認為不是。康德認為是心智的目的決定我們如何對感覺聯想,並非由經驗的相似性、頻率或強度所決定。心智以時空因素來分配它的感覺,空間和時間並不是可感知到的事物,而是知覺的模式、將意識置入感覺的方式。空間和時間就是我們所謂的先驗(我們無法想像東西或經驗不在時間空間中存在),康德用先驗的觀念性和經驗的實在性來駁斥理論派和懷疑派。
純粹理性批判:先驗分析論(純粹自然科學何以可能)
如果因果關係也是一種先驗,那麼其他的科學就能像數學一樣,從懷疑論中被拯救出來。
就像知覺(感性)以客體相關的時間與空間來整理感覺,概念(知性)也以原因、統一性、相互關係、必要性、偶然性等相關的想法來整理知覺帶來的客體與事件,綜合統一成為概念和知識。這些「類別」就是心智特有的本質與特性,心智即為經驗的協調。
感覺是未經組織整理的刺激,知覺是經過組織整理的感覺,概念是經過組織整理的知覺,科學是經過組織整理的知識,智慧是經過組織整理的生命。這種秩序、順序及統一性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心智。
(知性:產生概念或範疇來進行判斷→符合經驗對象→知識)
(理性:利用範疇來進行推理→利用判斷或知識,通過理念獲得整體知識)
純粹理性批判:先驗辯證論(形而上學作為自然傾向何以可能)
如果我們的分析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只能透過感知和想法來體驗或了解「物自身」。對於物質,除了知道它們存在之外,我們什麼也無法確定。
二律背反:當理性超越經驗去認識物自身時發生的矛盾,兩種相對的想法(例如世界為有限空間或無限空間)都會成立。這些困境來自於我們把空間、時間和原因假設為獨立於知覺之外的事物而產生,它們是解讀和理解的模式,而非外物。
先驗辯證論在說我們無法用理性來證明靈魂(「我」指是邏輯主詞而非經驗對象)、宇宙整體和上帝(只能以道德證明)。我們只能把先驗概念用到感官經驗上,無法應用到「本體」的世界。
補充:
先驗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客觀實在),而後驗是偶然的,通過經驗的。
分析判斷指謂詞的內容包含在主詞中,不需經驗即可分析。例如「所有單身漢都是未婚的」。
綜合判斷則是謂詞能提供新知,超出主詞的涵義,例如「這張桌子是棕色的」。
先驗分析判斷如邏輯定律、數學定義。後驗綜合判斷如經驗事實。而先驗綜合判斷就是康德最關注的焦點,不依賴經驗又能提供新知。
範疇:自我意識的能動作用。由知性範疇思考而得的知識,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範疇包含量、質、關係、模態。
實踐理性批判:
經過分析,宗教只能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道德感是與生俱來(你應當按照你同時也希望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去行動),而非從經驗得來,是我們內在的責任感。在遇上道德抉擇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自由(道德的前提),最後也將引導至有靈魂不朽(去完善道德)與上帝存在(德行與幸福統一),雖然這些都無法以理性證明。
關於宗教和理性:
這些主張大膽否定了「合理的」神學,直率地把宗教降至道德信念與希望的等級。宗教的信條和教義必須以其對道德的價值來加以評量,其本身不能作為道德準則的評判。
關於政治與永恆和平:
鬥爭是進步不可避免的附屬品,但必須加以規範。應建立共和政體來杜絕戰爭掠奪的誘惑。
對康德的批評與評價:
空間僅是「感覺的形式」、沒有任何獨立於感知心智之外的客觀現實嗎?是也不是。
康德最偉大的成就,就是一勞永逸地證明我們所知的外在世界僅是我們的感覺,心智也不只是一張無可奈何任人形塑的白板,抑或是感覺的被動犧牲品,而是一位積極的執行者,在經驗到來時,對其進行挑選與重建的工作。
康德認為心智的統一性是天生的,但可能為後天習得,而且也可能失去。
進化的哲學認為道德並非先驗與絕對的,而是隨著社會團體的生存需要而演化出來,會隨著團體的性質與環境改變。康德的艱辛生活賦予他一種道德家的傾向,他代表著一股對利己主義與快樂主義的嚴厲反動。
叔本華認為康德其實是一位懷疑論者,害怕不良後果而不敢下手摧毀民眾的信仰,藉由道德神學暫時支撐著。
純粹理性批判嘗試融合了所有的觀點,這是哲學史上前所未見的。整個十九世紀的哲學思潮都圍繞著他的思辨學說打轉。在康德之後,所有德國人都開始談起了形上學。
簡述黑格爾:
黑格爾的父親是財政部門的次級官員,養成黑格爾有條不紊的個性。黑格爾的著作中只有《邏輯學》與《精神現象學》是由他親自撰寫,其他都是是授課筆記或學生的筆記集結而成。
《邏輯學》並非在分析推理的方法,而是分析推理中所使用的概念,他在這裡採用康德命名的範疇。當中以關係最重要:完全缺乏關係或性質的存在,其實並不存在,而且不具任何意義。
相反或對立是所有關係中最普遍的一種。思想或萬物的一切情況,皆會無可避免地導致它的對立,然後再與之統一,形成一個層次更高、更為複雜的整體。(辯證法是一切事物運行和發展的方式)事物的每個狀態都包含了一種矛盾與牴觸,由演化以調和的統一性來加以解決,因此我們目前的社會體制無疑也隱藏了一種自我侵蝕的矛盾。在這種過程中,心智的功能與哲學的任務,在於發現潛在於多樣性中的統一性。
宗教的任務在於達成並讓人感受到,在「絕對」之中所有的相反對立皆被分解,還原成統一的整體。上帝即為所有關係的體系,萬物皆運行於其中,並擁有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衝突爭鬥和邪惡是通往實現與良善的必經階段。鬥爭是成長的法則,品格則是形成於動盪與壓力之中。強迫、責任與苦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象徵生命並刺激重建。生命不是為了達成幸福,而是為了實現成就。
成長的條件是自由,自由的首要條件是秩序,統一是發展的目標。黑格爾思想後來分裂為左派,即馬克思的階級鬥爭;以及右派,存在即合理,為政治的絕對服從找出正當理由。1831年柏林爆發霍亂,黑格爾染病逝世。
叔本華SCHOPENAUER
邏輯在此毫無用武之地,沒有人可以用邏輯去說服其他人,即便是邏輯學家,也只是用邏輯作為他的收入來源;要說服一個人,你必須訴諸他的私利、他的渴望、以及他的意志。
叔本華的時代背景:
《作為意志和表相的世界》在1818年問世,滑鐵盧之役慘敗,法國大革命以死,偉大的時代已然結束,數以百萬計的人民在戰火中喪生,生命力從歐洲的靈魂中消失了。
叔本華其人:
叔本華的父親是個商人,帶給他特定的直率方式、注重實際的傾向,以及對世界與人的理解。母親則是一位小說家,丈夫自殺後開始自由戀愛,之後叔本華和母親交惡。他最傑出的作品《作為意志和表相的世界》在當時幾乎沒有引起任何關注,在柏林大學擔任講師時,他刻意把課安排在和黑格爾同樣的時段,結果教室門可羅雀。於是他開始攻擊黑格爾與大學裡的哲學教師。
晚年中產階級的人們開始接受叔本華的概念,它並非虛幻不實的形上學和術語,在理想與努力幻滅的歐洲,人們開始擁抱這樣的悲觀主義哲學。
表象的世界:
他希望一開始就納入康德的定位─外在的世界僅藉由我們的感覺與想法而為我們所知。接著他抨擊唯物論:當我們想像自己所認為的物質,其實我們想到的只是感知物質的主體,看到物質的眼睛、感覺物質的雙手、認識物質的理解力。我們從外部絕對無法得知事物的真正本質,我們必須以自己直接、密切了解的事物─我們自己─作為起點,查明自身心智的最終本質。
意志的世界(生存的意志):
不同於過往的哲學家認為,心智的本質是在思想與意識之中。叔本華認為意識只是我們心智的表面,在意識之下,智識即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意志,一種努力奮鬥、堅持不懈的生命力,不由自主的自發性活動,迫切而必要的專橫意志。「意志是最強而有力的盲人,肩負著明眼的瘸腿之人。」
我們並不是找到想要某樣事物的理由才有欲望,而是因為我們想要某樣事物才為欲望找出理由,人類甚至設計了哲學與神學來掩飾我們的欲望。要說服一個人,邏輯和理由無用武之地,我們必須應付的是他的私利、他的渴望、他的意志。
記憶也是意志的奴僕,所以我們會牢記自己的勝利而忘記失敗。智識似乎始終臣服於渴望,並為其所用,而我們大半時間都沒意識到這些作用(本能)的運作。智識被設計成只了解為意志提供動機的事物,而非去揣摩或理解它們真正的存在。
意志是心智中唯一永恆不變的要素,是意志經由目的持續性給予意識一致性,把它的想法與思想凝聚在一起並伴隨著它們。意志是思想持續的樂音。
性格存在於意志、而非智識之中,它也是目的與態度持續性的呈現。身體也是意志的產物,意志的肉體形式;動作是意志的作為具體化呈現。
意志可說是各種生命形式,甚至萬物與因果關係的本質。意志當然是一種生存的意志,一種使生命極大化的意志。
意志的世界(繁殖的意志):
繁殖是所有生物的終極目的以及最強烈的本能,因為唯有如此,意志才得以戰勝死亡。配偶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雖然是無意識地)是由雙方繁衍後代的適當性、相配度所決定。
在每個墜入愛河的情況中,唯一依賴的是某個明確性質的個體之生產力。結合的目的是為了物種的永續,而非個人的歡愉。我們只會用空間與時間去區別或個體化生命,區分成各個不同的獨特生物體。實際上,只有物種、生命,以及意志的存在。個體只是現象而非物自身,也非存在的永久不變的形式。哲學的本質在於從無盡改變和複雜的事件中,辨識出相同的性質。
意志是自由的,但是宇宙意志的每個部分(每個生物體、每個器官)都無法改變地由整體所決定。
邪惡的世界:
如果這個世界即為意志,那必然是受盡苦難煎熬的邪惡世界。因為意志本身即意指欲望,它想要的永遠比它真正可及的範圍大,永遠無法永以持久的和平、幸福和滿足,經實現的渴望會發展出另一種新的渴望。
幸福和滿足只是痛苦的消極中止,我們並未珍視它們而視為理所當然,只有在失去它們時才會察覺到它們的價值。生命是邪惡的,因為痛苦是它基本的刺激與現實,欲望、匱乏、憂傷才是積極而直接把自己傳達給我們的人。
生命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來回擺盪,一旦欲望與苦難人得以喘息,無聊馬上就會逼近。對中產階級來說,周日代表著無聊,平日代表著欲望。意志發展得越完整,痛苦和憂傷就越多。
生命是邪惡的,因為生命就是一場戰爭,隨處可見競爭與衝突。每首史詩都只能代表一種為幸福所做的奮鬥和爭戰,而非持久且完整的幸福本身。生命的本質就是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是一場空,沒有任何事值得我們為其努力,失敗於貪得無厭的渴望與毫無效益的成就是必然的結果,一切終究逃不過死亡,但意志對個體的死亡一笑置之。
生命的智慧:哲學
儘管金錢可以抽象地滿足每一個願望,但奉獻於獲取財物的生命毫無用處。但不斷追尋感官的快樂,永遠無法帶給我們長久的滿足。「一個人致力於達成他的幸福之貢獻,必然遠多於他所擁有的幸福。」
解決之道是了解生命目的之智慧。智慧雖然是由意志中產生,卻有可能反過來掌握意志、平息渴望。如果能以經驗與思想的方式去徹底了解困擾我們的事的原因,就能調和我們的心,讓自己服從於理性的支配。
我們從自身得到的幸福遠大於從周遭環境中得來的幸福,一個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主要是以他看待它的方式來塑造他自己。絕大多數的人無法超越視事物為渴望對象的觀點,所以會有苦難的產生;純粹視事物為理解的對象,能夠客觀地觀察它們而非出於個人的利益或主觀性,才能把自己提升到自由的層次,脫離無盡意志之惡。
生命的智慧:天才
天才是這種無意志的知識最高等的形式,在於對客觀、根本、普遍事物明確而無偏頗的知覺。人類整體來說,是由大部分的意志和極少數的知識所構成。然而在講求實際、充滿個人行為的世界,天才的結果就是被迫孤立、甚至走向瘋狂一途。
生命的智慧:藝術
將知識從意志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忘卻個人的自我與物質利益,提升心智以專注於對真理的思索而不受意志干擾,正是藝術的作用。尤其以音樂的力量最為重要,音樂是意志本身的複製品,直接影響我們的情感,而非透過想法的媒介。
生命的智慧:宗教
原罪(堅持意志)以及救贖(否定意志)的教義,是組成基督教本質的偉大真理。
佛教更為深奧,因為它以摧毀意志作為宗教的全部,並鼓吹涅槃,也就是把一個人的自我降低到最小限度的渴望與意志,作為一切個人發展的目標。印度人以內在的直覺,而非外在的智識,來詮釋這個世界。
死亡的智慧
生命嘲笑個人的死亡,因為它可以藉由子子孫孫繼續讓個人存活下去。唯一終極而根本地征服意志的辦法,必然在於中止生殖的意志。
對叔本華的批評
拿破崙戰爭的混亂後,此時東方的信仰和觀點如潮水般湧來。看待外在意志的本質遠比人類的意志來得更為強大,並且欣然擁抱放棄與絕望的學說,是東方的特色。
一個人得像哲學家般有閒暇時間才能夠成為悲觀主義者。且叔本華害怕社會,感受不到人際交往的任何價值與樂趣。叔本華不幸的根源在於他把正常生活聚於門外,他拒絕了女人、婚姻、子女與父母,而看不見歡愉和智慧的正面意義。
叔本華的哲學有種直率的真實,強迫哲學面對邪惡的原始現實,指出思想應該承擔起減輕、緩解的人性化任務。
叔本華使心理學家看清了本能的深度以及無所不在的力量。盧梭讓理性生了病,康德讓它臥了床,叔本華則讓它一命嗚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