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故事(下)

蔡孝祺-avatar-img
發佈於人生哲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Will Durant  2016 野人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在社會條件所規定的限度內追求個人的幸福,是實現全體最大幸福的第一項必要條件。

 

孔德與達爾文

形上學原本是試圖去發現現實終極本質的一種嘗試,而康德給了形上學致命一擊,他告訴我們現實是一種不可知的「本體」。

孔德曾經過不幸的婚姻而精神崩潰,甚至試圖自殺。他提出實證主義,應該根據觀察、假設與實驗來理解世界。社會學是所有科學的頂點,他並嘗試將社會研究變成像自然科學一樣的學科。實證主義運動與英國思潮不謀而合,後者從工業與貿易的生命中汲取其精神,以實事求事的態度看待事實與問題。

斯賓塞遠在進化論尚未成為定論之時就已表達過這樣的想法。《物種源起》的問世讓全世界都在談論進化論,啟發了斯賓塞把進化的想法應用到研究的各個領域。就像十七世紀的數學主宰著哲學(笛卡爾、斯賓諾沙、萊布尼茲),心理學(休謨、康德),十九世紀生物學是哲學思想的背景(叔本華、斯賓塞、尼采、柏格森)。

 

斯賓塞的成長與發展

斯賓塞的父親是私立學校的教師,崇尚個人主義且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他青少年時代在英國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他的知識大部分是由直接觀察,從生活與工作中學習而來的,思想講求實際。

 

第一項原則:不可知者

(人類理性無法窮盡真實)所有最終的宗教觀念,在邏輯上都是無法想像的;所有最終的科學觀念,也同樣超出理性概念之外。原因就是所有知識的相對性,智識只能透過與現象對話,或是為了與現象對話而被架構起來,當試圖用智識去理解任何超越現象之外的事物,只會捲入困惑和無意義之中。科學和宗教、物質與心靈都是相對的現象,一個本質始終保持未知的終極因之雙重效應。承認這種「不可理解之力」的存在是所有哲學的起始點。

 

第一項原則:進化論

形上學是座海市蜃樓,哲學的適當領域與功能,存在於科學成果的累積與統一之中。但這些科學的法則無法帶來更上一層,完全統一的知識。

斯賓塞的進化論公式:進化是一種物質的整合,並伴隨著運動的耗散;在這過程當中,物質從一種不明確、不一致的同質化轉變成一種明確而一致的異質化,而留存的運動也經歷了一種平行的轉換。例如在星雲中形成行星;胚胎中發展出器官;感覺與記憶轉化為知識與思想;家庭發展成部落、城市、國家。這樣的過程帶來更為明確的形式與功能。

最後,「平衡」和崩解會無可避免地到來,而新的循環將重新開始,周而復始、永無止盡。

 

生物學:生命的進化

生命是內在關係對外在關係的不斷調整,生命的完整性端視這項對應關係的完整性。

個體成長發展和繁殖率也需相互調適,人口壓力是生存競爭的主因。

 

心理學:心智的進化

斯賓塞富於理論而窮於證據的傾向,在這本著作特別明顯。

本能與理性皆為內在關係對外在關係的調適,理性只是眾多本能反映中最後存活下來得一個,是緩慢從進化過程中習得的。

 

社會學:社會的進化

斯賓賽的社會學是他最傑出的作品。

他深信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每個部份都保有自己的意識與意志,而政府則傾向於縮小這種區別的範圍。社會在成長時各部分的相互依存性會越來越高,產生愈來愈高的整合度伴隨愈來愈高的異質性。異質化整合的原則也適用於社會現象的每個領域,從宗教到科學與藝術皆然。

軍事國家為中央集權政府,灌輸強制性的合作,鼓勵獨裁的宗教信仰,發展出嚴格的階級規範,以「社會相食」來生存。高度社會的實現存在於工業社會的發展,工業有利於民主與和平,因為生產只能在創造力自由的情況下才能欣欣向榮,權力會散佈至大部分群體成員的手中。科學和自然取代宗教與超自然。

 

倫理學:道德的進化

斯賓塞認為,新的道德必須建立在生物學之上,道德準則必須通過物競天擇的考驗與生存的競爭,否則將徒勞無功。行為就跟任何事情一樣,被稱為好或壞端看它是否能良好適應生命的目的,能將異質化的兩端變得更為整合與協調一致。

正義的公式是,一個人可自由去做他想做的事,條件是他沒有侵犯到任何其他人相同的自由。這是一條反戰爭、反權威的公式。

受益必須隨價值而改變,價值必須根據生存條件的適應度來衡量。

均等的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之權利,才是人類真正的權利,除了這些經濟權利外,政治權利則是不重要的虛幻事物。「投票的普遍性並非有效地保障利益的最佳機制,平等權利的擁有,無法保證所謂的平等權利有被妥善地維護。」

 

對斯賓塞的批評:

斯賓塞的方法本來就過於偏向演繹推理與先驗,且選擇性地累積有利的數據。

第一項原則:對於「不可想像性」的邏輯斷義與詭辯,其中已隱含了這件事的若干知識。斯賓塞進化的定義之弱點在於他所假定的「同質的不穩定性」。

生物學與心理學:他的進化想法是基於拉馬克的後天可傳遞性之理論,以及他沒能發現生命的動態概念。

社會學與倫理學:並無證據可以顯示,工業國家更愛好和平,或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以斯賓塞的論點來說,國家社會主義代表的就是一種高度的異質整合,但他又試圖強調各部位的自由,自由又代表主張最低的政府管控。

 

結論:

《第一項原則》使斯賓塞成為他那個時代中最著名的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人類不是我們的目標,超人才是。

 

尼采的思想脈絡:

尼采是達爾文之子,俾斯麥的兄弟。尼采認為英國的達爾文主義者有勇氣拒絕基督教的神學,卻不敢合乎邏輯地拒絕從基督教神學中衍生的道德觀念。如果生命是適者生存的鬥爭,那麼力量就是最終的美德,善與好就是存活下來的一方。

天才才是進化的目標,而非大眾:權利才是命運的仲裁者,而非正義

 

青少年時期:

尼采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他抨擊基督教,因為他身上有著太多的基督教道德精神。

他是叔本華的忠實追隨者。

 

尼采與華格納:

在1872年,尼采出版了他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完整的書《悲劇的誕生》。他認為希臘戲劇最深刻的特點,就是透過藝術,以酒神崇拜征服了悲觀主義。酒神狄奧尼索斯也代表上升的生命、戰鬥的喜悅、靈感知神、也是直覺、冒險及無畏苦難之神。悲觀主義是衰敗的象徵,樂觀主義是膚淺的象徵,「悲劇性的樂觀」才是強者的心態,他們追求經驗的深度與廣度,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並且發現爭鬥是生命的法則。蘇格拉底讓希臘人的身心靈逐步退化,是希臘性格品質鬆動得一個徵兆。啟蒙代表將毫無熱情和活力的智慧視為美德。

他曾盛讚華格納為唯一真正藝術的創立者,但後來又憎惡他的戲劇與歌劇。

 

查拉圖斯特拉之歌:

1879年,他從一場大病中康復,帶來了一種積極肯定、對抗死亡的態度。

「古老的神在很久以前皆走到了盡頭,而且肯定是一個良好而愉悅的盡頭。」

「不論什麼會打破我們的真哩,就讓它被打破吧!」

「眾神已死,……我來教導你關於超人之事。人類是一種應被超越之物,……人類偉大的一點在於,他是橋梁,而非目標;人類可以被珍視之處在於,他是過渡與破壞。」

尼采自掏腰包出版這本書,結果賣出四十本,送出七本。

 

英雄的道德:

這裡產生了兩種人類行為矛盾的價值判斷、道德立場和標準:貴族道德與庶民道德。前者是傳統古人,尤其是羅馬人的標準,美德就是動力,代表男子氣概、冒險進取、勇氣與膽量。後者因為屈從產生謙卑,因為無助產生利他主義,對危險與力量之愛讓步給對安全與和平之愛。

這種價值判斷因耶穌達到高峰,每個人都有平等的價值和權利,進步的定義根據的是這些庶民的哲學理念、逐步的均等化及庸俗化。這場衰敗的最後階段,即為憐憫的喜悅,憐憫是一種麻痺心智的奢侈品,一種浪費在拙劣無能者的情感。

在這一切「道德」背後,是一種祕密的權力意志。例如愛的本身只是一種占有的渴望,是所有感情中最利己的一種。對抗這種權力的熱情時,理性與道德毫無用武之地,我們從哲學中看見的並非真理,只是反射出我們自己內心的渴望。

這些隱密的渴望與對權力意志的悸動,決定了我們的思想。我們大部分的智識活動都在無意識中運作,未受意識干擾的本能,就是權力意志最直接的運作。

強者不需要以理性的偽裝來隱藏渴望,他們簡單的理由就是我要「I will.」。基督教的觀點使得強者以他們的力量為恥,開始為自己找理由。道德建立在平民百姓適用的價值上,強者必須變得越像弱者越好。

最終的道德是生物學,我們必須以事物對生命的價值來評斷他們,從生理學角度的能量、能力與力量對所有價值重新評估。

 

超人:

人類的目標不該是全體的提升,而是發展更強大的個體。如果他的目的有需要,他會毫不猶豫地採行邪惡。可提升人的權力意志、權力本身者的一切,就是善。來自軟弱的一切,就是惡。

 

衰敗:

通往超人之路必須借助於貴族政體,民主必須在為時已晚之前連根拔除。第一步就是在所有較崇高人士關心的範圍內摧毀基督教,因為基督的勝利即民主的濫觴。民主意味著崇拜平庸、憎惡卓越。偉人要怎麼屈服於選舉的羞辱與卑劣之下。

 

貴族政體:

男女之間的平等是不可能之事,因為他們之間永遠都會有戰爭,而沒有勝利,就沒有和平可言,和平只在其中一方被公認為主人時才會到來。隨女權主義而來的是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如果平等的政治權力才是公平正義,為何不求經濟權力也要平等。「在我內心,公平正義說道:人是不平等的。」大自然對平等深惡痛絕,它熱愛個體與物種的分化變異。

政治的問題是要防止商人掌權,因為這樣的人只有短視近利與急功好利,沒有長遠眼光與寬廣氣度。

 

對尼采的批評:

當一個人並未偏袒任何道德時,要變得有趣是簡單的。這些武斷的主張、未修正的通則、預言性的重複、自相矛盾的說法,揭露了一個失去平衡、徘徊於瘋狂邊緣的心智。

心靈順從與謙遜的學說對於野蠻民族那種好戰與暴力的美德來說,是必要的解毒劑,這些蠻族幾乎摧毀了尼采經常回頭從中尋找養分的那個文化。尼采沒能任至到社會本能的地位和價值,他認為利己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衝動需要藉由哲學來加強。

因疾病而孤寂,尋求愛情而遭受挫折,失去友誼,使尼采無從知曉生命的美好時刻是來自何處。但他的確成功對被是為理所當然的體制與主張進行有益的探討,揭露了某些隱藏的道德根源,沒有任何現代思想家能夠做到這一點。

 

終曲:

尼采思想的強度讓他的心力提早耗盡,他對抗時代的戰役使他的心智失去平衡。

 

當代歐洲哲學家

對有意識的生命來說,存在就是改變,改變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持續創造無窮盡的自我。

 

亨利柏格森BERGSON:

數學與力學在現代科學發展上的優先地位,以及工業與物理學擴張的相互刺激,都給予思辨一種唯物論的推動力。斯賓塞賦予工業榮耀與美德,是機械觀點達到最高的表現。斯賓塞的哲學被迅速淘汰,因為近代思想中,物理學已為生護學的觀點所取代。我們採取賦予物理學生命的方法,並採用了一種幾近精神化的物質觀點。是叔本華手先強調生命的概念比力量的概念更根本、更包容的可能性。柏格森則汲取了這個想法。

柏格森是法國的猶太人,他察覺唯物論的三個問題:在物質與生命之間、身體與心智之間,以及決定論與選擇之間的連結。柏格森認為我們傾向於唯物論是因為我們傾向於就空間的方面來思考,因為智識狹義來說,用意在於確保身體適應周遭的環境。它熟悉的事固體的事物,認為所有的形成都是存在、都是一系列的狀態,而忽略的事物的連結組織與生命的持續流動。

無疑是時間掌握了生命的本質,或許還有一切的現實,時間是一種累積、成長與持續。所以我們不能以物理概念運用於思想的領域,生命是有關時間與能量的問題。

以人類來說,記憶是持續的工具,時間的僕人,藉由記憶積極保留我們的過去,多樣的選擇才能在每種情況中展現出來。最後,種種可能的反應就產生了意識。意識在「已經做的事」與「可能會做的事」之間的空白理進行描繪、排練與測試各種選擇。自由意志是意識的必然結果。選擇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決心,對抗衝動與懶散,選擇是一種創造。

意識依賴大腦,但不是大腦的附帶現象。大腦是影像與反應模式的系統,意識則是影像的回憶與反應的選擇。

我們檢視自己,會看到心智而非物質;時間而非空間;行動而非被動;選擇而非機械作用。

創造進化論:不同於達爾文所描述,我們意識到進化論中持續的、生命力的累積,以及生命與心智的創造力。生命遠超過它的機制結構,它是一種成長的力量,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塑造、影響周遭環境,而非由外在的設計形成或宿命論。本能是安全的工具,本能是盲從機器的生命,智識則是冒險的器官。

柏格森對唯物論的抨擊,並非基於康德式的知識批判,亦非基於唯心論的論點,而是跟隨著叔本華的引導,在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中,尋求一項令人振奮的原則、一種積極的圓滿實現。

 

貝內德托克羅齊CROCE

義大利或可被描述為一個發生過文藝復興,但是從來沒有發生過宗教改革的國家。克羅齊出生於一個富裕保守的天主教家庭,卻成了一個無神論者。

克羅齊是唯心論者,稱自己的哲學為「精神哲學」。所有的現實都是意念,我們所能了解的,只有這樣的意念在我們的感官與思想中採取的形式;因此,所有的哲學都可以被還原、簡化成邏輯,而真理則是我們意念中的一種完美關係。克羅齊希望每個觀念都能盡可能地純粹,喜歡把實際事務歸納成觀念、關係和類別。

他最偉大的著作是《美學》,美是一個印象的心理組成,抓住了所感知的事物本質,而非它所體現的外在形式。

 

伯特蘭羅素RUSSEL

他的祖父是一位偉大的自由黨首相,他則是一位愛好和平的哲學家。在一戰過後他由一位數學邏輯家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劍橋大學甚至因為他的和平主義而開除他。羅素特別強調邏輯的美德,並創造出數學的神性。哲學的命題,這裡指事物的關係,其目標應等同於數學的完美。

大戰爆發後,他認為私人財產就是戰爭的根源,國家就是一個巨大的禍源。自由的討論與爭辯才能抵達真理,教育應該是心智的科學習性成長與發展,成為針對弊病的解決之道。

 

當代美國哲學家

無知並不是一種福氣,而是無意識與被奴役;唯有智識,能使我們成為塑造自己命運的參與者。

 

喬治桑塔耶那SANTAYANA

桑塔耶那出生於馬德里,之後被帶往美國,充滿古老美國「優雅有理的傳統歐洲」氣息,因此文字裡充滿某種愁思和疏離。

懷疑主義與動物信仰:他認為休謨的謬誤在於他假設藉由發現觀念的起源,便能摧毀觀念的有效性。唯心論是對的,但不具備任何重大的意義。他希望將哲學應用到我們目前的生活。

理性科學:理性生活是一切實際的思想與行動,以其意識的成果證明為正當者之名。理性絕非本能之敵,而是本能成功的和諧齊奏,它是自然在我們內在所形成的意識。理性以科學作為基礎,因為科學包含了所有值得信賴的知識。

理性宗教:他輕視許多人以看穿宗教的科學無能而自吹自擂,而不思考那些教義之原始意義與真正作用。他認為最先創造出神的原因是恐懼。宗教不應從字面上來加以詮釋,宗教是經由人類想像力加以解讀的人類經驗。

理性社會:哲學的一大問題,是要設計出一種方式可以說服人們去實行美德,而不需經由超自然的恐懼與希望之刺激。桑塔耶那發現貴族政體的優缺點相互抵消,而民主政體是一大改進,但也有過分自由和對一致性盲目崇拜的弊端。

 

威廉詹姆斯JAMES

不同於桑塔耶那,詹姆斯代表著十足的美國風格(美國人對於運動與物質的渴望)。詹姆斯的思想始終是以事物為導向,認為思想是一面反射外在與物質現實的鏡子,思想會從整體的脈絡與背景去觀察一切事物,並且立即產生於我們的感知覺察當中。

實用主義:為了找出一個想法的意義,我們必須檢視這個想法所導致的行動結果。真理是想法的「現金價值」。

人們提出、接受或拒絕某種哲學思想,根據的不是客觀真理,而是他們的需求與性情。因此一個多元宇宙和多元化的有神論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這樣的集各家優點之大成。如果有任何想法能夠幫助我們去過真正更好的生活,而不損害到其它更重大的利益,那相信這樣的想法再好也不過。

實用主義源自於康德的實踐理性、叔本華對意志的稱道、達爾文的適者生存觀念、功利主義中以用途來衡量一切物品的標準、英國哲學的實證與歸納傳統,以及美國本土的建議。

 

約翰杜威DEWEY

他活躍於世界各地,致力於改造全世界的學校。他強調即使是科學,也應該從做中學,成為從實用職業的實際操作中學習的學生。教育不應該只為了長大成人做準備,而應該讓我們的心智持續成長。

工具主義:杜威是不折不扣的達爾文主義者,也是一位優良的實證主義者。我們在理解心智與生命時,必須探討的不是「意識的狀態」,而是「反應的方式」。哲學不是感覺與知識的分析,而是知識與渴望的合成與協調。

完美並非一項最終的目標,而是成長發展,精益求精的持續過程,才是生活的目標。唯有智識和能力,能使我們成為塑造自己命運的參與者。

杜威接受了民主政體帶來的個人自我發展和階級流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孝祺的沙龍
32會員
162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蔡孝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1
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Will Durant  2016 野人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Thumbnail
2025/08/01
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Will Durant  2016 野人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Thumbnail
2025/07/18
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Will Durant  2016 野人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Thumbnail
2025/07/18
哲學的故事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of the Western World Will Durant  2016 野人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  ★★★★★
Thumbnail
2025/07/04
本篇是聽了台大開放式課程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的筆記,非常推薦大家聽聽看,傅教授將哲學的基礎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更難得的是他把哲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聽完獲益良多。
2025/07/04
本篇是聽了台大開放式課程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的筆記,非常推薦大家聽聽看,傅教授將哲學的基礎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更難得的是他把哲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聽完獲益良多。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哲學入門書籍,以視覺化方式介紹哲學概念,並且包含了許多關於西方哲學史的人物介紹。對於想要以輕鬆方式瞭解哲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本文將從書籍基本介紹、推薦的五大原因、個人心得等面向來介紹此書籍。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非常適合初學者的哲學入門書籍,以視覺化方式介紹哲學概念,並且包含了許多關於西方哲學史的人物介紹。對於想要以輕鬆方式瞭解哲學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本文將從書籍基本介紹、推薦的五大原因、個人心得等面向來介紹此書籍。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哲學理論如此艱澀又隱晦,哲學家又為何會想要提出某些問題和理論呢?在談論哲學理論之前,答案或許可從哲學家的生活成長背景略知一二吧。《歡樂哲學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所誕生的一本以詼諧幽默又有點八卦的藉由探討哲學家的生平從而探究其哲學理論的哲學入門書。書中羅列了作者心中所喜愛的26位哲學家,時間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Inquiry into the Unknown: Exploring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BBM EDUCATION Book 14) Kindle Edition by Po Jih Wang (Author)  Format: Kindl
Thumbnail
Inquiry into the Unknown: Exploring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Philosophy (BBM EDUCATION Book 14) Kindle Edition by Po Jih Wang (Author)  Format: Kindl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哲學啟蒙 拜賜父親的啟蒙,幼時成功地引起我對哲學的興趣。 今年年初,無意間發現了由紀金慶老師的節目: 哲學好好玩,於Spotify 收聽。 總共有三季的內容,主題是 “現代性”,哲學家包含了:尼采、班雅明、海德格。 紀老師以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將原本看似艱深的哲學抽絲剝繭,向我們
Thumbnail
📍哲學啟蒙 拜賜父親的啟蒙,幼時成功地引起我對哲學的興趣。 今年年初,無意間發現了由紀金慶老師的節目: 哲學好好玩,於Spotify 收聽。 總共有三季的內容,主題是 “現代性”,哲學家包含了:尼采、班雅明、海德格。 紀老師以深入淺出的講述方式,將原本看似艱深的哲學抽絲剝繭,向我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