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從童話學心理,解析童話裡的人性
作者:柳惠寅(韓國)|出版年份:2023年
今天想推介的好書是《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這本書的吸引力很簡單——雖然是一本講解心理學的書籍,但作者以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為切入點,從故事情節與角色性格出發,深入淺出地解釋各種心理學理念。
書中共收錄了 66 則心理學解析,內容涵蓋愛情、職場到人際關係等常見煩惱。作者不僅以童話來說明心理學,更引用了多個著名心理學實驗作佐證,讓讀者能更具體地理解抽象的理論。
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螞蟻與紡織娘》的故事,作者用來說明「延遲滿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的概念。故事中,螞蟻在炎熱的夏日勤奮工作,為寒冬儲糧,而紡織娘則悠閒彈琴唱歌,沉醉於當下快樂。冬天來臨,紡織娘一無所有,只好向螞蟻求助,但被無情拒絕——螞蟻認為,紡織娘是在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作者更引用經典的「棉花糖實驗」來補充說明:實驗發現,能等待15分鐘而不吃棉花糖的孩子,在往後的學業、人際關係與未來發展上整體表現更好,顯示延遲享樂能力的重要性。
但作者並非一味鼓吹延遲滿足,她也從《沙漠旅行者》等書籍中提出另一種觀點:活在當下的幸福同樣重要。像紡織娘一樣的人,雖在冬天吃苦,但他曾盡情享受過自己熱愛的事物,度過了燦爛的夏日。
因此,作者最後說:「人生並沒有所謂標準答案。若你尚未找到方向,不妨努力在生活的每一刻,察覺幸福的所在:你的幸福是在此刻,還是在未來?」
最令人感動的是,書的最後章節,作者改寫了這個童話故事,讓它有了一個溫暖圓滿的結局,也讓整本書的溫度瞬間提升。
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有三個:
- 可以重溫經典童話,喚起童年回憶;
- 能輕鬆學習心理學概念,深入理解自己與他人;
- 作者用實驗、理論、甚至名人故事來論證觀點,多角度引導讀者思考。
如果你對心理學有興趣,這本書會是一本非常不錯的入門讀物。
它就像一本溫柔的大人童話,用故事陪你找回內心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