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本讓我非常有共鳴的書——《每天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作者「老楊的貓頭鷹」是一位多本暢銷書的作家,他擅長用幽默又不失深度的語言,道出我們在生活中經歷的困境與轉變。
我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是在網紅書店「西西弗書店」,買下那本書名就很吸睛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讀完後果然如其名,不只有趣,還讓人反思,所以我甚至推薦給朋友。對這位作家感興趣的話,那本書也很適合作為入門。
為什麼會看這本書?
這次要分享的是他在 2019 年出版的《每天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我會想看這本書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開始長大了,而我也越來越明白——情緒穩定,是一個成年人最基本的修煉。
從學生身份進入職場,成為職場新鮮人,這段過渡期對我來說真的不容易。我經常覺得自己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卻被現實逼著迅速成熟。面對不喜歡的工作、內心的掙扎與情緒崩潰,我曾不停地換工作,試圖找到「比較好受」的方式。
但也正是這些經歷,讓我開始學會看見自己,也看懂了社會的運作。成長,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發生的。
書與我的生命交集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已經被現實撞得滿身傷痕。歷經一段時間的低潮、自我對話與沉澱,我才慢慢找回真正的自己。
其實,寫作一直是我很想做卻遲遲未開始的事。總是顧慮太多、無法堅持。但今年,經過幾個月的消化,我感覺自己正在轉變——從不相信自己,到開始願意相信自己。
也因此,在翻開這本書的前幾章時,我原本有點意興闌珊。書裡寫的那些「人生道理」,我好像都曾在跌跌撞撞中領悟過了。
但沒想到,讀到中段時,我突然被打動,甚至開始讀得津津有味,直到一口氣看完。
讓我最有感的一章:「父母篇」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關於「父母」,標題是:
「所謂代溝,其實是還沒來得及理解的愛。」
我和父母的年齡差距很大。從小我常開玩笑說,我跟父母之間不是「代溝」,是「鴻溝」。我們之間的溝通一直斷斷續續,他們不理解我,我也長期無法理解他們。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投錯了胎。
我媽媽是一位掌控欲極強的女性,爸爸的思想則相對傳統。我們家的結構權威感很重:即便爸爸說錯話,也沒人敢反駁。這種從小被壓抑的感覺,讓我長期處於不被理解的狀態,也常覺得痛苦。
長大後,讀了不少書,也接觸了更多不同背景的人,我才漸漸明白:我們本來就出生在不同的時代。父母只是在用他們所理解的方式對我們好,但這些方式和現在社會的價值觀早已不合,也因此造成了彼此的痛苦。
我原以為自己已經足夠釋懷,但當我讀到作者這段話,還是深受震撼:
「他們當然沒有你懂!」
「你見識了這個世界高效、光鮮,正確的一面,所以你越難以理解父母為什麼輕易地被錯誤的觀點煽動,會被某些存在著明顯漏洞的騙局騙到。」
這正是我如今面對的問題:我爸媽對資訊的判斷力非常低,常常看到什麼就信什麼,然後一股腦轉發出去。我曾一度為此抓狂,也不理解為什麼他們不願求證、不願多想。
作者的一個小故事,讓我反思很深
書中有一個對比故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A 孩子的媽媽想買一雙 2000 元的健康鞋墊,說附近好多老太太都在用。A 查了很多資料,從醫學角度、行銷手法去分析,試圖說服媽媽那是個騙局。最後雖然媽媽理解了,但心情很不好。
B 孩子的媽媽愛看電視購物,有一天開心地買了一雙「明星定製款」的鞋墊,原價19800元,特價只要998元。B 明知道那是騙局,但他選擇驚訝地附和:「哇!這也太划算了吧!」媽媽聽了後更開心,一整天都心情大好。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反思:我是不是也太常用「對與錯」去跟母親溝通,而忽略了她的感受?
他們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這其實很正常。他們的知識背景與我們不同,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多一點耐心與包容?
給長大的我們:學著不只是穩住情緒,也溫柔看待家人
讀完這一章,我心中浮現一個願望:
希望自己能慢慢調整,不再那麼執著於「糾正對錯」,而是在讓父母明白的同時,也照顧他們的心情。甚至在一些無傷大雅的事上,就讓他們開心也無妨。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成長。
當然,這章所帶來的感動遠不止這個故事。整章內容都值得細讀與深思。而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同樣精彩的篇章,每一段都充滿對生活細膩的觀察與深刻的理解。
最後,為什麼我推薦這本書?
《每天演好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不只是教你如何「壓抑情緒」,它更多的是教會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脆弱、如何與情緒共處、如何與他人和平相處。
作者用平實卻深刻的筆觸,探討了我們在人際關係、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上的掙扎與成長。每一章都像是一段溫柔而真誠的對話,帶來療癒與力量。
所以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正在成長路上努力前行的你。
請你慢慢讀,慢慢體會,你會發現——
穩住情緒,不是壓抑自己,而是認識自己。
而這,會讓你走得更穩,也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