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式設計與系統開發的領域中,試導(Pilot Run / Parallel Run)是一個極為關鍵的階段。它不是開發流程中最顯眼的一環,但卻是最能左右系統成敗的重要步驟。尤其在商業系統的建置與轉換中,「試導」不只是技術驗證,更是信任建構的過程,是舊系統與新系統之間接軌的橋樑。

一、新舊系統並存的現實
現實中的企業系統往往不像教科書上描述得那樣乾淨俐落。「直接上線」這四個字,在成熟的企業環境中幾乎是禁忌。許多商業系統已經運行十年、二十年,背後綁定著數百筆業務流程、財報結構與員工操作習慣。這些老系統雖然過時、效率低,但它們累積了數十年的業務邏輯與實務經驗,仍然穩定而可靠。
因此,當企業打算導入新系統,絕不可能只是「新系統上線、舊系統關機」這麼簡單。兩套系統必須在一段時間內共存。這段時間,就是所謂的試導期。二、試導的主要目的:驗證「一致性」
試導的核心目標,是確認新系統在與舊系統處理相同資料的前提下,能夠產出一致的結果。這看似簡單,其實極為困難。尤其在處理像是:
- 損益表:必須確認同樣的營業收入、成本與費用,在新系統中計算出的毛利與淨利與舊系統一致;
- 資產負債表:帳上現金、應收、存貨與折舊等,須一致無誤;
- 營業額分析、庫存週轉、應收帳款週期等報表,也必須逐項驗證;
- 統計指標:如銷售排名、部門績效、員工獎金等,也需與舊系統精確對應。
這些驗證,不僅是比對帳面數字,更是對邏輯、流程、時間點的細膩對照。例如舊系統每日結帳的時間點與新系統不同,就可能導致資料落差。甚至不同欄位命名方式、貨幣換算邏輯、折舊公式差異,都可能造成金額出現誤差。
因此,試導不只是技術人的工作,更需要業務單位、財會部門的全程參與與交叉比對。這是技術與業務最緊密合作的階段。
三、試導的技術實踐:資料移轉與比對
試導之前,往往需要進行「資料移轉」的動作,也就是將舊系統中的資料抽取出來,轉換格式後導入新系統中。這個過程充滿挑戰:
- 資料格式不一致:如舊系統用純數字表示日期,新系統用ISO格式;
- 資料邏輯不同:如舊系統的稅金欄位內含營業稅與代扣稅,新系統拆成兩欄;
- 歷史資料缺失或不完整:導入後可能出現空值或異常,需人工補齊或設邏輯處理。
在成功移轉資料後,必須進行比對測試,最常見的方式有:
- 單筆測試:挑選某一張發票或交易單,從輸入、流程、產出報表一一對照;
- 批次比對:針對特定區段(如2024年5月全部訂單)做總體比較;
- 報表交叉驗證:如從不同維度產出的銷售報表是否能相互佐證。
四、使用者體驗:不只是「一樣」而是「更好」
然而,新系統若只是「跟舊系統一樣」,那麼投入龐大開發成本的意義何在?
因此,試導階段也應驗證新系統的使用者體驗是否提升:
- 是否更加直覺易用?例如表單的欄位排列是否更貼合操作習慣;
- 是否支援自動化與智慧判斷?如自動預填、錯誤提醒、欄位變色提示等;
- 是否具有更好的反應速度與穩定性?頁面載入與報表產生是否更迅速;
- 是否更彈性化?如支援多幣別、多語系、移動端操作等。
這些「新功能」的驗證與展示,對於贏得使用者信任與接受度非常重要。否則,再穩定的新系統,也可能因為「不習慣」、「不直覺」而被使用者抵制,最後被貼上「不好用」的標籤。
五、試導的風險與策略
試導不可能萬無一失,因此以下幾點風險管理策略不可或缺:
- 時間安排要寬裕:不宜壓縮試導期,尤其跨月、跨季試算是關鍵;
- 版本控管與錯誤追蹤要清楚:發現錯誤需即時標記、修正並回測;
- 建立詳細比對報表:便於溝通與問題追蹤;
- 使用者回饋即時蒐集:將實際操作中發現的不便與建議納入改進;
- 試導期間保持舊系統運作正常:萬一新系統遇到瓶頸,可快速切回不影響營運。
六、試導的文化意義:系統轉型的心理建設
最後,不可忽視的是,試導不只是技術與流程的測試,它還具有極高的「心理建設」意義。它讓使用者在不脫離原本習慣的狀況下,慢慢適應新系統的邏輯與界面。這種漸進式的學習曲線,不只減少反彈,更能讓使用者發現新系統的優點,進而真正投入其中。
走過試導,系統才算真正「活」了
一套系統從設計、開發、測試、試導到正式上線,宛如人類的成長過程。而「試導」就是那段既興奮又不安的青春期。它可能充滿錯誤與爭議,但只要通過這一關,新系統才能真正被接受、被信賴,也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試導這一步,它是連結過去與未來、技術與使用者、穩定與創新之間,最關鍵的橋樑。
PS:有回饋,可以繼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