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貧血的「幸運小鐵魚」
幾年前,一個來自加拿大的研究團隊在柬埔寨發現,當地貧血情況嚴重,尤其是婦女與孩童,但許多家庭無法負擔昂貴的鐵劑,把黑黑的鐵塊丟入鍋裡煮,又讓地方媽媽們覺得倒胃口。於是,他們創造出一條手掌大小、造型像魚的「鑄鐵塊」,只要在煮飯、煮湯時一起放入鍋中,就能釋放出每日所需的鐵質,幫助改善貧血,這就是溫暖又實用的「Lucky Iron Fish 幸運小鐵魚」。
它的靈感來自柬埔寨民間信仰中象徵好運的魚型圖騰,且以「買一捐一」模式,讓未開發國家的民眾得以享有,所以成功透過群眾募資擴散到全球,改變了許多家庭的健康命運。這也提醒著我們─鐵,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而對孕婦來說,更是影響胎兒發育與媽媽健康的關鍵角色。
鐵對懷孕的重要性:是養胎的基礎,更是媽媽的續航力
懷孕期間,媽媽的身體需要製造更多的血液,以供應胎兒所需的氧氣與營養,這時「鐵」就成為了關鍵礦物質。根據台灣衛福部的建議,孕婦每天需攝取約27毫克的鐵,比一般女性(15毫克)高出近一倍。
鐵的主要角色是生成血紅素,協助紅血球運送氧氣。當鐵不夠時,身體製造紅血球的能力下降,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輕則疲倦、頭暈、臉色蒼白,重則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增加早產、低出生體重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3位孕婦就有1位有貧血情況。這不只是營養不良的國家才有的問題,即使是日常飲食均衡的孕婦,只要腸胃吸收力下降、胎兒長得快或有大量補鈣行為(鈣會抑制鐵吸收),都可能在中後期出現缺鐵的狀況。
所以,從孕初期就有意識地「鐵力補給」,是媽媽照顧自己,也是給寶寶一份穩定營養的保證。
缺鐵不是小事:媽媽會累、寶寶會喘,風險比想像中高
有些媽媽會說:「我就只是容易累一點、頭有點暈,應該還好吧?」但其實缺鐵性貧血可能帶來的影響,遠比「只是疲憊」來得廣泛。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與《台灣母胎醫學會》資料,孕期貧血會增加以下風險:
- 媽媽方面:容易產後出血、感染風險上升、產程延長、分娩後恢復較慢。
- 胎兒方面:氧氣與營養供應不足,影響腦部與神經發育,可能造成低出生體重、早產、甚至胎兒窘迫。
- 長遠影響:研究發現,孕期重度缺鐵,可能導致孩子出生後注意力發展較差、免疫功能下降。
而有些媽媽直到抽血檢查才發現自己已是中度貧血,這就是為什麼在孕期要定期產檢,尤其進入中後期後,醫師會安排鐵蛋白(Ferritin)與血紅素(Hb)的檢測,及早預防與補充。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補鐵──認識「海洋性貧血」與補鐵的禁忌
雖然大多數孕媽咪需要補鐵,但有一類人卻要小心──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基因帶因者。
這是一種遺傳性血紅素異常,台灣約每17人就有1人為帶因者。帶因者本身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如果夫妻雙方都是帶因,就有25%機率生出重型海洋性貧血的寶寶,這類寶寶出生後需要終生輸血與骨髓移植。
更重要的是,海洋性貧血帶因者若誤補大量鐵劑,可能導致鐵質沉積於肝臟、心臟,引發器官損傷。因此,如果有家族貧血史,或孕前檢查曾顯示MCV(平均紅血球體積)偏低,請務必告訴婦產科醫師,在補鐵前先排除海洋性貧血風險。
除了海貧族群,若有以下情況,也不宜貿然補充高劑量鐵劑:
- 慢性肝病、肝功能異常者
- 多囊卵巢合併高鐵儲存者
- 曾接受輸血治療者
補鐵前請先做抽血檢查,確認身體狀況與醫師討論後再補,比起「補得多」,更重要的是「補得對」。
鐵在哪裡?日常生活中可以攝取的天然鐵質食物
除了鐵劑,日常飲食仍是補鐵的根本方法。鐵分為兩類:
- 血紅素鐵(動物性):吸收率高(15~35%),存在於紅肉、肝臟、豬血、鴨血、蛤蜊、牡蠣中。
- 非血紅素鐵(植物性):吸收率低(2~10%),如菠菜、黑芝麻、紅豆、葡萄乾、黑糖。
要讓鐵吸收更好,可以搭配維他命C(如芭樂、奇異果、柑橘類)、避免與高鈣食物同時攝取(如牛奶、乳製品),也不要在喝茶、咖啡時吃補鐵餐,因為單寧酸會阻礙鐵吸收。
市售的孕婦綜合維他命也多半已含有足夠鐵質,服用時須留意,重複補充可能導致便秘或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