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著作《開創人生之路》是一本濃縮了寶貴教誨的精華散文集,它能在我們的人生或工作陷入困境時,為我們指引方向。松下先生貧困、體弱多病且學歷不高,卻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並創建了松下電器(Panasonic)這家世界級企業呢?
秘密就在於他屢次面對困難,並從中學習、不斷成長。
本書所蘊含的八項開拓人生的核心教誨,將與松下幸之助先生的哲學一同被深入剖析。
《開創人生之路》:克服人生與工作障礙的八項教誨1. 最重要的是以「虛心、坦誠的心」看待事物
在這本書的教誨中,最常被強調的詞就是「坦誠」。松下先生曾說:「虛心、坦誠的心,是能夠不偏不倚、如實地看待事物的本心。」
- 何謂坦誠? 我們在無意識中,常常只看到自己想相信的事,因為自尊心或不願被輕視的心態而虛張聲勢,或者為了不承認錯誤而不願聽取不利的意見。然而,這樣就無法「如實」地接受事物了。
- 為何坦誠如此重要? 如果能坦誠,就能謙虛地接受周圍多元的意見,並立刻嘗試。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只受限於自己的觀點,能更快地找到改進方案,或準確地掌握不順利的原因。無論是商業還是人生,若要飛躍,直面嚴峻現實並虛心聽取他人教誨是不可或缺的。
- 如何才能做到坦誠? 要接受失敗,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非常重要。「即使現在不行,只要努力就能變好」——能夠發自內心這麼想,並有勇氣接受自己不足的部分,這才是坦誠的第一步。
2. 一切都從確立「堅定不移的志向」開始
無論想成就什麼,都必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如同創業家會面臨資金籌措、虧損、與競爭對手抗衡等問題,人生中也充滿了意想不到的逆境。
- 志向的力量 松下先生甚至說過:「如果能立下足以獻出生命的志向,事情就已經完成了一半。」 志向薄弱的人,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心灰意冷,輕易放棄。無論面對何種逆境都堅定不移的強大志向,正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
- 如何找到志向?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我沒有那種足以獻出生命的強大志向」。然而,就像松下先生因接觸電器而轉行並開創道路一樣,我們也能透過接觸各種事物、累積經驗,找到堅定不移的志向。
3. 若有「六成把握」,就應勇於「執行」
無論是商業、投資,還是大多數事務,不實際去做就無法得知結果。因為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成功的計畫。
- 不追求完美的勇氣 松下先生教導我們:「若有六成的把握和信心,就應認為該判斷是妥當的,並勇於執行。」 過度追求完美的準備,可能會錯失機會,或導致行動遲緩。
- 承擔風險的重要性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適度承擔風險者才能獲得巨大的回報。換言之,如果有了六成勝算,就應鼓起勇氣、「衝啊!」地付諸行動,這才是成功的關鍵。松下先生甚至認為人的能力「六十分就足夠了」。
4. 與其害怕「失敗」,不如害怕「不夠認真」
在依照前述「六成把握」採取行動之後,剩下的四成將由你的「熱情」、「認真程度」和「行動力」來決定。
- 全心投入的價值 松下先生從自己學歷不高卻因認真投入而成功的經驗中得出結論,認為「與聰明與否相比,首先能夠專心投入工作更為重要」。
- 如何才能認真投入? 要認真投入,關鍵在於你如何評價自己正在做的工作。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正確的、很棒的」,就能懷抱熱情全心投入。但如果心裡覺得「無聊、沒意義」,那就無法產生熱情。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夠全心投入的工作,那麼持續尋找無須他人督促就能全心投入的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
5. 飛躍總從發問「為什麼?」開始
要讓事情順利進行,在遭遇不順時,準確找出其原因至關重要。因為結果必然有其原因。
- 不忘孩童般的好奇心 我們長大後,往往會因為自尊心或顧及他人眼光而不敢問「為什麼?」,讓疑問懸而未決。然而,松下先生強調,就像孩子為了成長而不斷追問「為什麼?」一樣,大人也必須時刻追問「為什麼?」。
- 通往改進之路 透過自問「為什麼這項商品賣不出去?」「為什麼我會精神不振?」,我們就能抓住根本原因並成長。重複犯同樣的錯誤,正是因為沒有發問「為什麼?」並找出本質原因。不斷追問「為什麼?」、改進、然後再次挑戰。這種循環正是產生飛躍的關鍵。
6. 不僅要用腦,更要「親身體驗」方能領悟
知識,只有透過實際體驗,用五官去感受,才能被深入且詳細地理解,進而轉化為「智慧」。
- 實踐才是學習 以游泳為例最容易理解。無論聽多少游泳教學講座,如果不實際將身體浸入水中,揮動手腳,感受「啊,原來是這種感覺」「這麼累啊」,甚至有時會溺水,就無法真正學會游泳。這就像只讀重訓書籍,卻無法理解實際肌肉感受和動作困難程度一樣。
- 日常的「巧思」 松下先生說:「不要重複昨天的今天。即使再小的事,也要有所巧思。」 每天將今天所學的一點點知識付諸行動,親身體驗並加以巧思,我們就能日日成長,追求與昨日不同的此刻。
7. 不要「執著」於一條路
在人生的各種問題上,例如學業、工作、愛情等,當我們面臨困難時,視野往往會變得狹窄。
- 拓展視野的重要性 在絕望地認為「辭掉這家公司就完蛋了」「這個專案失敗就完了」之前,拓展視野,認識到其實有許多條路可走,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富士山與道路的譬喻 松下先生以富士山為例:「富士山可以從西邊登,也可以從東邊登。如果西邊的路不好走,就從東邊登;如果東邊崎嶇,就從西邊登。路有許多條。執著於一條路,就會產生不必要的困難,陷入僵局。在愁眉苦臉之前,改變一下視角會更好。」 這意味著,雖然最初的志向不需改變,但達到目標的途徑不只一條。因此,靈活地思考備用方案,並不斷調整,非常重要。
8. 持續選擇「長遠的大利」,而非眼前的「小利」
人生中的許多選擇,大多分為「選擇眼前的小利」和「著眼長遠的大利」兩條路。而大多數人往往選擇眼前的小利。
- 人類的本能與智慧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表示,人們會低估稍遠未來的利益,優先考慮眼前的微小利益。例如,在「立刻拿到一萬元」和「一年後拿到一萬五千元」兩個選項中,許多人會選擇立刻拿到一萬元。
- 長遠來看的結果 然而,持續選擇「小利」或「大利」,將在人生中產生巨大差異。松下先生警示:「如果只顧小利,最終反而會損失。這種損失不僅限於自己,有時也會是大家的損失。」 如果組織的領導者被眼前慾望沖昏頭腦,整個集團也可能因此垮掉。
- 智慧帶來的選擇 動物會立刻撲向眼前的食物,但人類擁有預見未來的「智慧」。這種智慧正是讓人們不被眼前的小欲所左右,選擇長遠大利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人生往往能更順遂,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句話說來容易,但實踐起來卻極其困難。然而,時不時重溫這項教誨,我們就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松下幸之助先生儘管學歷不高、貧困且體弱多病,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背後的原因在於,他首先確立了宏大的志向,虛心、坦誠地聽取周圍的意見,並謙遜地接受了優秀人才的幫助。
這些教誨,或許我們早已耳熟能詳,卻難以付諸實踐。正因如此,這本書將成為我們審視自身、克服人生與工作障礙的強大羅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