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起頭難,但是不能等。」
「閱讀」不論是在過去、現在甚至於未來,都是一個重要而且快速的學習工具。尤其是面對我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大量而且豐富的文字資訊透過傳統紙張、書籍及網頁呈現到我們的面前。而如何篩選這些文字資訊?閱讀也成為第一個把關的檢驗工具。因此,我們如何教孩子閱讀?成了重要的課題與工作。
「學習閱讀的歷程…。先有人示範,幼兒透過記憶與模仿學習。」
面對現在多媒體的發展,有人憂心忡忡的提出影像對於文字閱讀的威脅。其實,孩子在幼兒階段時,書的吸引力並不亞於電視媒體的影響力。但是父母親日積月累的身教影響,讓孩子漸漸坐在電視機前。當父母親下了班,準備好好「休息」的時候,通常是以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當成一個重要的休閒活動。根據統計一個人平均一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也就是說,當我們花越多時間看電視自然看書的時間也就越少,自然影響孩子的「休閒觀」。洪蘭曾經說當他的孩子一有空閒的時間,他會選擇以看書當成第一選擇。而這是令他感到欣慰的一件事。我想每個父母親當他的孩子能穩健的跨出閱讀的第一步「學習如何讀」及第二步「從閱讀學習」時,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因為孩子已經走在終身學習的路上。
「學生把熟悉的經驗應用到新的事物上,就是這麼一回事。」
孩子閱讀的起點設定的討論是一種科學性的論述,主要還是以科學的工具及方法證明幼兒發展的過程。對於我們一般大眾來說,能透過這些科學的支持瞭解親職的重要與力行的方法會比討論什麼時候帶孩子閱讀更重要。因為,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指出:越早越好。在學前階段,父母親能多讓孩子接觸書籍與伴讀,讓孩子形成書的概念及讀的習慣,將有助於孩子進入學校生活的學習。以往,我們常常把教科書當成重要的閱讀來源,其實,我們只需要換一個角度思考「教科書」,我們就很容易發現課外閱讀的重要。教科書,其實就是教育學者依循兒童發展篩選人類生活智慧所編寫而成。所依循的範圍,仍然是我們日常的文化累積。因此不必偏狹的將閱讀分成課外閱讀,也不必因噎廢食而將教科書妖魔化。讓孩子在學前多接觸,累積他的經驗,讚然對於往後的發展都有其助益。「書不是讀過就好。讀完要思考、要分享,對書的認識才能更深入。」
閱讀的樂趣,來自深度的閱讀。所謂的深度,不侷限在抽象的文字思考或者發人深省的人生討論。對於每一個階段發展的孩子,有不同意涵的解釋。面對五六歲的孩子,讀出字意、猜認新字、運用新字詞、、、等等。都是一種深度的閱讀。到了低年級,簡單的討論表達與應用,都是屬於深度閱讀的範疇。孩子會依照他的發展階段,很自然的表達出以上的能力。父母與師長只需要繼續鼓勵他閱讀的習慣及不要咄咄逼人式的強迫討論,我想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不是一項功課,而是很好的休閒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