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原著 Ronald Adler;黃惠惠譯
這本書分為八部分,深入探討了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溝通技巧來增進生活品質。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溝通是早期人類在不良環境中為求生存所發展的技能。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追求人生的幸福、家庭的和諧以及社會的繁榮,同樣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溝通的過程涉及傳達者的心智概念經過一系列的「譯碼」,形成「訊息」,然後再由接收者進行譯碼。然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受到各種「干擾」。為了避免溝通被干擾,除了選擇良好的物理環境外,還必須先構建清晰的訊息原件,並留意自己的知覺與感受辨識,最後將所有訊息組合形成認知,以達成有效的溝通。
我們需要具備切實的自我覺察,並產生改變的意願,最終掌握改變所需的技能。自我覺察可以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了解情緒之後再決定行動,並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然而,我們常常會受到知覺的欺騙,影響知覺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因此,透過積極傾聽或詢問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確認自己原本的知覺。此外,我們也可以利用非語言溝通來理解對方或確認他們的情緒,並學習更多用以形容情緒的詞彙,以便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準確地表達彼此的情感。我們應該將衝突視為自然且正常的現象,並學習各種溝通及自我調適的技巧,以有效解決隨之而來的衝突。
認知與自我省察
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自我省察,健康的自我概念是主觀且具彈性的,受到過去經驗和外界回饋的影響。理解自己的情緒並區分「原級」和「次級」情感,有助於負責任地面對情緒,並避免將情緒推諉給他人。
自我概念並非客觀存在,而是一種主觀意識,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過高或不切實際的自尊可能會讓我們對當前情況產生錯覺,影響自我概念的形成。此外,外界的回饋若不真實,也可能導致我們的自我認知偏差。健康的自我概念應具彈性,因為隨著情境的變化,我們也需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這意味著我們的生理、智力、情緒及精神狀態都會隨之改變,因此必須隨時做出相應的調整。
我們需要學會區分「原級」和「次級」情感。表達的情緒往往不是唯一的,憤怒的背後可能隱藏著羞愧或悲傷等原級情緒。情緒一旦產生,我們不一定需要立即行動,但必須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將其推諉給他人。自我防衛機制在此過程中起著保護作用,幫助我們抵禦外界的攻擊。書中提到的「公眾我」和「隱私我」概念,讓我反思不同情境下的自我呈現。這兩種自我有時相似,有時卻大相徑庭,而有效的溝通需要我們在某些情境中放下防衛,真誠地面對彼此。
情意與溝通技巧
書中的小練習如「感覺之旅」促進了對自我感受的深入理解,強調改善人際關係的前提是自我調整。清晰的表達需要共同定義,並非僅依賴字典,這有助於促進有效的溝通。
書中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小練習,使我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期待的心情。例如,「感覺之旅」的練習讓我閉上眼睛,逐步體驗身體各部位的感受,並與他人分享。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從未如此細緻地注意過身體的感受,尤其是在緊張時喉嚨的乾澀感。除了有趣的練習,書中對自我概念的探討使我明白,改善人際關係的前提是自身需要先進行調整。這或許解釋了許多人閱讀了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卻無法改變行為的原因。書中還提到一些特質可能無法改變,這讓我重新思考自身的局限性。
「兩個我」的概念讓我聯想到社會心理學中的「形象整飭」,即透過語言和非語言行為操控他人對自己的認知。公眾我往往希望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例如在求職時注意小細節,或在女友來訪前整理房間。書中一句「字或話的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人們賦予其意義」讓我明白,清晰的表達並不僅僅依賴查字典,而是需要共同的定義和清晰的自我表達,才能促進良好而有效的溝通。
行為與衝突管理
面對人際衝突時,應將其視為自然現象,並準備隨時解決問題。透過微笑和積極的表達方式,改善會議氣氛,使大家能夠更充分地表達意見。同時,學會分析情緒根源,能幫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情緒與行為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