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真正打開自己,去看看不一樣的可能了?」
🌧 故事:阿明的「老方法」、小薇的「新眼光」、阿傑的「第一次」
阿明是一位十年資歷的資深工程師,熟到閉著眼都能寫出穩定的程式。他一向相信:「舊方法最穩。」直到有天,一位新人分享了一個新框架,說能大幅提升效能。阿明原本想笑笑帶過,但心裡突然想:「試試看也不會怎樣。」結果不只效能提升了 30%,那股「原來我還能進步」的感覺,讓他興奮了好幾天——經驗,原來可以更新,而不是封存。
小薇是行銷部門的王牌,靠社群廣告創下好成績。但一次會議上,同事說:「不如搭配線下活動,讓觸及更完整。」她的第一反應是:「不需要吧,社群廣告就夠了。」可她還是忍住了拒絕的衝動,聽完整個提案。結果執行後,轉化率翻了一倍。那一刻她明白,質疑自己,不是推翻自己,而是幫想法長出翅膀。
阿傑是剛入行的業務新人。第一次接下大型客戶的提案,他緊張到前一晚失眠。主管拍拍他說:「先試一次,錯了也沒關係。」雖然最後沒完全拿下案子,但那場提案讓他學會談判技巧,也讓他發現——還沒做到,不代表做不到。
🔑 認知開放度的三把鑰匙
很多人以為「有經驗」代表穩定,「有想法」代表專業,「有能力」代表到頂。但事實是,當經驗、想法和對成長的想像被鎖住,我們就錯過了那些能讓人生升級的機會。認知開放度,就是解鎖的三把鑰匙。
1. 對自己的經驗保持開放
「經驗是路標,不是終點。」
經驗能讓你少走冤枉路,但如果只走舊路,就可能錯過新的風景。
- 閉鎖狀態:依賴舊方法,抗拒新工具。
- 開放狀態:用經驗當底座,再疊加新的嘗試。
行動練習:
- 每季主動學一個新方法,不論是否馬上用得上。
- 把新嘗試視為「版本更新」,而不是「推翻原版」。
2. 對自己的想法保持開放
「質疑自己,不是推翻自己,而是讓想法更完整。」
最大的盲點,就是太愛自己的觀點,忘了外面有更完整的拼圖。
- 閉鎖狀態:把不同意見當成否定。
- 開放狀態:把不同聲音當作補強材料。
行動練習:
- 在會議中,用「能舉例說明嗎?」取代防衛反應。
- 做重大決策前,刻意聽取兩個相反立場的意見。
3. 對成長的可能保持開放
「還沒做到,不代表做不到。」
很多人以為第一次沒成功就是失敗,其實那只是初版測試。
- 閉鎖狀態:害怕失敗而不行動,或一次挫折就放棄。
- 開放狀態:把每一次不完美當作收集數據。
行動練習:
- 給自己一個「容錯配額」,允許嘗試與犯錯。
- 把成長指標改成「我多了什麼新能力或洞察」。
🧭 為什麼開放度能改變人生?
認知開放度,就像打開一扇窗,讓新鮮空氣流進來。它不會一夜改變你,但會慢慢調整你看世界的方式,讓你在關鍵時刻看見更多選項。
對經驗開放,你不再被「一直以來的做法」綁死;
對想法開放,你不再被自己單一路徑困住; 對成長開放,你不再因挫敗停下腳步。
真正的高手,不是擁有最多答案的人,而是永遠有勇氣去提問與嘗試的人。
🌱 結語:開放,不是沒有立場,而是多了選擇
保持開放,不代表全盤接受,而是先把門打開,讓更多可能進來。
下次當你想說「這才是最好的方式」時,不妨先問自己:
「如果換種方法、聽聽不同聲音、嘗試新的挑戰,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因為人生最精彩的地方,往往不在熟悉的安全區,而是在那些曾讓你猶豫、甚至有點抗拒的未知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