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真的很努力了,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越想振作就越覺得累。」
這是曉芬近來反覆對自己說的一句話。她是一位做事認真、對自己有要求的主管,總是被同事稱讚:你很可靠、很穩定、情緒好像總是很平靜。但她心裡知道,這種「平靜」其實是一種壓力下的防守姿態。
每天一早,她打開電腦,看著待辦事項密密麻麻排列在畫面上,內心第一個反應不是「來,一件一件解決」,而是「我今天真的做得完嗎?」她不是不想做,只是總有一股微妙的力道把她往後拉。不是疲倦,也不是懶惰,是一種混合著無力、自我懷疑與隱形抗拒的「內心徘徊」。
而這種狀態,我們可以稱作「微 WANDER」。
不是全然崩潰、放棄、拖延,而是一種細微卻持續的猶豫與內耗。 它沒有大聲嚷嚷,但它默默耗盡了你的行動力與自我肯定感。

💡 為什麼你越強迫積極,反而越容易疲憊?
我們的文化常鼓勵「正面思考」、「積極行動」、「說做就做」。這些口號表面上看似充滿力量,實際上卻可能對某些人產生壓迫感。特別是當一個人內在正處於低潮、掙扎,卻又強迫自己要「趕快恢復狀態」時,這種「強制積極」就變成了另一層壓力。
你用理性要求自己振作,內心卻在默默說:「我其實還沒準備好。」
你逼迫自己行動起來,但身體和情緒卻開始拖延、遲鈍,甚至反抗。
不是因為你不夠積極,而是你忽略了內在那個正在低聲說話的自己。
🧭 微 WANDER,不是問題,而是訊號
所謂的微 WANDER,是一種內心「還在想、還在等、還在觀望」的狀態。
而這個徘徊,不是因為你懶惰,而是你內在有話想說,有東西還沒被你理解。
這六種徘徊的型態,其實都對應到你內在某種需求或恐懼,只要你願意聽,它們就會告訴你,怎麼重新找回自己的能動性。
🔹 W:等待(Wait)
你常對自己說:「等一下再處理吧」、「等狀況明朗些我就會動起來」。
其實你是在給自己時間喘息,也許是因為你太久都在「撐」,不自覺想先保留能量。
微提醒:等待不是錯,但別用等待代替選擇。
🔹 A:迴避(Avoid)
你知道有事情該做,但就是提不起勁。你不想去碰那些讓你焦慮或無力的任務,寧願先做其他簡單的事「假裝在忙」。
其實你在逃避的,不只是任務,而是它背後帶來的壓力與評價。
微提醒:你在逃避的,不一定是任務本身,而是擔心自己做不好。
🔹 N:負向思維(Negative)
「我做得太慢了吧」、「別人早就完成了」、「我應該更有效率才對」。
這些話你也許沒有說出口,但它們經常在你心中回盪。這不是事實,而是一種習慣性的自我否定。
微提醒:每一句負面自語,都是你正在拉扯自己的證據。
🔹 D:心理疏離(Detach)
你越來越習慣不談感覺、不表達情緒,只想把事情做完。
你怕「一說出口」,會讓自己顯得脆弱,怕別人看見你「其實沒那麼堅強」。
微提醒:你用理性保護自己,卻也關上了連結與支持的大門。
🔹 E:外部歸因(Externalize)
你總會說:「如果不是環境這麼亂,我早就完成了」、「是主管沒說清楚」。
也許你說的都對,但這些話背後,其實也藏著一種「我不想再扛了」的心聲。
微提醒:不是你不能說外部有問題,但記得你還是有一點點選擇權。
🔹 R:過度依賴(Rely)
「我想這樣做,但如果別人不同意怎麼辦?」
你不是沒有想法,而是害怕沒有人支持你。你太習慣「先求確認」,才敢往前一步。
微提醒:你不是沒有判斷力,只是忘了練習相信自己。
🌱 你不是卡住了,而是還沒聽見內心的聲音
這些微微的拖延、抗拒、否定,不是毛病,而是提醒。提醒你——
你正在用力生活,但也累了;你想前進,但需要一點空間。
你不需要強迫自己積極,真正的積極不是壓榨,而是來自理解自己的節奏。
如果你願意,每當你發現自己又在「微 WANDER」,不如給自己一分鐘,問問看:
- 我此刻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我有沒有什麼沒說出口的焦慮?
- 我是不是太快對自己失去耐心了?
「真正的積極,不是靠催促,而是從理解開始。」
你的內心正在說話,只要你願意停下來聽,就會發現你其實從來沒有失去前進的力量。你只是,還沒被好好理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