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2. 注釋
1. 閒居:閒暇時在家休息。
2.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3. 《詩》:指《詩經》。
4. 凱弟:和樂、恭順。
5. 民之父母:對人民如父母般關懷愛護的君子或君主。
6. 禮樂之原:禮與樂的根本精神與原則。
7. 五至:古代治國的五種至善之道,具體所指視不同典籍而略有差異。
8. 三無:三種沒有過失的德行。
9. 橫於天下:行於天下、普及四方。
10. 四方有敗:天下四方有災亂、衰敗。
11. 必先知之:必能預先察知並採取對策。
3. 白話文
孔子閒居時,子夏在旁侍坐。子夏說:「請問《詩經》上說:『和樂恭順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那應當怎樣,才能稱得上是人民的父母呢?」
孔子說:「要成為人民的父母,必須通曉禮樂的根本精神,做到五種至善的行為,實行三種無過失的德行,並能將這些推行於天下。當四方出現災亂衰敗時,必能提前察覺並因應。這就叫做人民的父母了。」
4. 總結
孔子強調,成為「民之父母」的領袖,不只是仁慈與愛護百姓,還要深明禮樂的根本,具備預見危機與維護秩序的能力,並以德行普及天下。
啟示
領袖需具備德行、遠見與制度素養
禮樂是治國安民的根本指導原則
關懷百姓不僅是情感,更是制度與行動上的落實
二、
1. 原文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2. 注釋
1. 五至:指志、詩、禮、樂、哀五者循序而達成的境界。
2. 志之所至:志向達到的境界。
3. 詩亦至焉:詩,指《詩經》或詩歌文化,其境界隨志而至。
4. 禮亦至焉:隨詩境而進入禮的境界。
5. 樂亦至焉:隨禮境而進入樂的境界。
6. 哀亦至焉:隨樂境而能感通哀的情感。
7. 哀樂相生:哀與樂互為因果、相互激發。
8. 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即使睜大眼睛,也看不見它的具體形狀。
9. 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即使傾耳細聽,也聽不到它的具體聲音。
10. 志氣塞乎天地:志氣充滿天地,形容其影響無所不在。
3. 白話文
子夏說:「關於民之父母,我已聽明白了;請問什麼是『五至』呢?」
孔子說:「志向達到的地方,詩也就到了;詩達到的地方,禮也就到了;禮達到的地方,樂也就到了;樂達到的地方,哀也就到了。哀與樂是互相產生的。因此,即使你正視凝望,也看不見它的形狀;即使你傾耳細聽,也聽不到它的聲音;但它的志氣卻充滿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
4. 總結
「五至」描述了一種從志向出發,經由詩、禮、樂,最終觸及人情至深的哀與樂的精神境界。它無形無聲,卻能充滿天地,影響人心。
啟示
禮樂詩教是由內心志向推動的漸進過程
真正的文化與情感力量往往無形,卻無處不在
哀與樂的平衡是人文精神成熟的標誌
三、
1. 原文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
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2. 注釋
1. 三無:指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
2. 無聲之樂:沒有外在聲音的音樂,指心靈與德行的和諧之樂。
3. 無體之禮:沒有具體形式的禮,指內在誠敬自然流露的禮儀。
4. 無服之喪:沒有穿喪服的喪,指不論外在形式,內心真切哀痛的喪禮。
5. 《夙夜其命宥密》: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形容君子日夜恭敬謹慎,德化深厚,屬於無聲之樂。
6. 《威儀逮逮,不可選也》: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形容人的儀容舉止自然端莊,無需挑剔,屬於無體之禮。
7.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出自《詩經·小雅·小宛》,形容見人有喪,急切前往相助,屬於無服之喪。
3. 白話文
子夏說:「五至的道理我已經聽明白了,請問什麼是三無?」
孔子說:「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形體的禮儀,沒有喪服的喪事,這就叫三無。」
子夏又問:「三無的道理我已大致明白了,請問《詩經》中有哪些詩句接近這個意思呢?」
孔子說:「『早晚恭敬謹慎,如同上天的命令深奧細密』,這是無聲之樂;『儀態端莊雍容,無可挑剔』,這是無體之禮;『凡是有人喪事,就匍匐急往幫助』,這是無服之喪。」
4. 總結
「三無」強調的是超越外在形式的內在精神境界。真正的樂、禮、喪,不在於外在的聲音、形制或服飾,而在於內心的真誠、敬意與悲憫。
啟示
真正的文化修養不依賴形式,而源於內在的誠意與品德
禮與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露、無需雕飾
悲憫之心應超越制度與服飾的限制,直達人心
四、
1. 原文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
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
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
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
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于孫子。」
2. 注釋
1. 五起:指君子實踐三無時,內在德行與外在影響逐層提升的五個階段。
2. 氣志不違:心志與情感相契合,不相衝突。
3. 威儀遲遲:舉止從容、莊重。
4. 內恕孔悲:內心充滿寬恕與深切悲憫。
5. 氣志既得:心志與情感達到圓滿、安定的狀態。
6. 威儀翼翼:行止端嚴恭敬。
7. 施及四國:德化影響到周邊四方之國。
8. 氣志既從:心志與情感順暢自然。
9. 上下和同:君臣、長幼之間和諧一致。
10. 以畜萬邦:以德行教化並安定天下諸國。
11. 日聞四方:美德聲名日益傳揚至四方。
12. 日就月將:德行日益進長,如日就成熟、月益盈滿。
13. 純德孔明:德性純厚而光明。
14. 氣志既起:心志與情感再次被振奮與激勵。
15. 施及四海:德澤惠及天下。
16. 施于孫子:恩澤延續至後代子孫。
3. 白話文
子夏說:「這話真是偉大、美好、盛大啊!難道道理到這裡就已經說完了嗎?」
孔子說:「怎麼會呢!君子實踐這些道理時,還有五個層次的提升呢。」
子夏問:「是怎樣的呢?」
孔子說:
第一層——無聲之樂時,心志與情感不相衝突;無體之禮時,舉止從容莊重;無服之喪時,內心充滿寬恕與深切悲憫。
第二層——無聲之樂時,心志達到圓滿安定;無體之禮時,行止端嚴恭敬;無服之喪時,恩澤能惠及周邊諸國。
第三層——無聲之樂時,心志自然順暢;無體之禮時,上下和諧一致;無服之喪時,能安定並教化天下諸國。
第四層——無聲之樂時,聲名日益傳揚四方;無體之禮時,德行日益增長;無服之喪時,德性純厚光明。
第五層——無聲之樂時,心志再次被振奮激勵;無體之禮時,德澤惠及四海;無服之喪時,恩澤延續至子孫後代。
4. 總結
孔子將「三無」的境界深化為「五起」,描繪了君子德行從自我修養到惠及天下、流傳後世的漸進過程。這不僅是一種倫理規範,更是一個德行成長的路徑圖。
啟示
真正的德行是由內而外、逐層擴展的影響力
形式雖簡,精神卻可深遠流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遞進且互相影響的過程
五、
1. 原文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於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
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是湯之德也。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其在《詩》曰:『嵩高惟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聞,《詩》云:『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協此四國。』大王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2. 注釋
1.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武。
2. 參於天地:德行與天地並列,效法天地的無私與廣大。
3. 三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4. 無私覆:天普覆萬物而不偏私。
5. 無私載:地承載萬物而不偏私。
6. 無私照:日月照臨萬物而不偏私。
7. 勞天下:以德化、教化治理天下,使民安定。
8. 《詩》:「帝命不違……」:讚頌商湯恭順天命、德行昭著。
9. 神氣:天地間的精氣。
10. 風霆流形:風與雷霆運行,形象化地顯現自然之力。
11. 清明在躬:自身品德清明端正。
12. 氣志如神:心志純正如同神明。
13. 嗜欲將至,有開必先:欲望未萌時即先行防範。
14. 《詩》:「嵩高惟岳……」:讚頌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如嵩高之岳,廣佈四方。
15. 令聞:美名、聲望。
16. 弛其文德:舒展其文治德化。
17. 協此四國:使四方諸侯和協。
3. 白話文
子夏說:「三王的德行能與天地並列,請問怎樣才算得上與天地並列呢?」
孔子說:「要奉行三種無私來勞治天下。」
子夏問:「什麼是三無私呢?」
孔子回答:「天普覆萬物而不偏私,地承載萬物而不偏私,日月照臨萬物而不偏私。奉行這三者以勞治天下,這就叫三無私。《詩經》說:『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這是商湯的德行。
天有四季,春、夏、秋、冬,以及風雨霜露,無一不是教化;地承載神氣,神氣化為風和雷霆,風雷運行顯現形態,萬物露生,也無一不是教化。自身清明,心志如神,當欲望將近時,必先防範。天降及時之雨,山川生雲。《詩經》說:『嵩高惟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這是文王、武王的德行。
三代的君王必先有美名,《詩經》說:『明明天子,令聞不已。』這是三代的德行。『舒展文治德化,協和四方諸侯』,這是大王的德行。」
子夏立刻驚起,退到牆邊站立,說:「弟子怎敢不遵從呢!」
4. 總結
孔子以「三無私」來詮釋三王德行參於天地的境界,即如天地日月般對萬物無所偏私,並以此德化天下。他並舉《詩經》中的例子,說明歷代聖王的德政皆以教化、清明和名聲為基礎。
啟示
真正的德行在於無私與普惠。
天地的教化無聲無形,但能潤澤萬物。
君王應效法天地,以德化而非以力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