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閒居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一、


1. 原文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2. 注釋


1. 閒居:閒暇時在家休息。



2.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3. 《詩》:指《詩經》。



4. 凱弟:和樂、恭順。



5. 民之父母:對人民如父母般關懷愛護的君子或君主。



6. 禮樂之原:禮與樂的根本精神與原則。



7. 五至:古代治國的五種至善之道,具體所指視不同典籍而略有差異。



8. 三無:三種沒有過失的德行。



9. 橫於天下:行於天下、普及四方。



10. 四方有敗:天下四方有災亂、衰敗。



11. 必先知之:必能預先察知並採取對策。




3. 白話文

孔子閒居時,子夏在旁侍坐。子夏說:「請問《詩經》上說:『和樂恭順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那應當怎樣,才能稱得上是人民的父母呢?」

孔子說:「要成為人民的父母,必須通曉禮樂的根本精神,做到五種至善的行為,實行三種無過失的德行,並能將這些推行於天下。當四方出現災亂衰敗時,必能提前察覺並因應。這就叫做人民的父母了。」


4. 總結

孔子強調,成為「民之父母」的領袖,不只是仁慈與愛護百姓,還要深明禮樂的根本,具備預見危機與維護秩序的能力,並以德行普及天下。


啟示


領袖需具備德行、遠見與制度素養


禮樂是治國安民的根本指導原則


關懷百姓不僅是情感,更是制度與行動上的落實





二、


1. 原文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2. 注釋


1. 五至:指志、詩、禮、樂、哀五者循序而達成的境界。



2. 志之所至:志向達到的境界。



3. 詩亦至焉:詩,指《詩經》或詩歌文化,其境界隨志而至。



4. 禮亦至焉:隨詩境而進入禮的境界。



5. 樂亦至焉:隨禮境而進入樂的境界。



6. 哀亦至焉:隨樂境而能感通哀的情感。



7. 哀樂相生:哀與樂互為因果、相互激發。



8. 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即使睜大眼睛,也看不見它的具體形狀。



9. 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即使傾耳細聽,也聽不到它的具體聲音。



10. 志氣塞乎天地:志氣充滿天地,形容其影響無所不在。




3. 白話文

子夏說:「關於民之父母,我已聽明白了;請問什麼是『五至』呢?」

孔子說:「志向達到的地方,詩也就到了;詩達到的地方,禮也就到了;禮達到的地方,樂也就到了;樂達到的地方,哀也就到了。哀與樂是互相產生的。因此,即使你正視凝望,也看不見它的形狀;即使你傾耳細聽,也聽不到它的聲音;但它的志氣卻充滿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


4. 總結

「五至」描述了一種從志向出發,經由詩、禮、樂,最終觸及人情至深的哀與樂的精神境界。它無形無聲,卻能充滿天地,影響人心。


啟示


禮樂詩教是由內心志向推動的漸進過程


真正的文化與情感力量往往無形,卻無處不在


哀與樂的平衡是人文精神成熟的標誌





三、


1. 原文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

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2. 注釋


1. 三無:指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



2. 無聲之樂:沒有外在聲音的音樂,指心靈與德行的和諧之樂。



3. 無體之禮:沒有具體形式的禮,指內在誠敬自然流露的禮儀。



4. 無服之喪:沒有穿喪服的喪,指不論外在形式,內心真切哀痛的喪禮。



5. 《夙夜其命宥密》: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形容君子日夜恭敬謹慎,德化深厚,屬於無聲之樂。



6. 《威儀逮逮,不可選也》:出自《詩經·小雅·節南山》,形容人的儀容舉止自然端莊,無需挑剔,屬於無體之禮。



7.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出自《詩經·小雅·小宛》,形容見人有喪,急切前往相助,屬於無服之喪。




3. 白話文

子夏說:「五至的道理我已經聽明白了,請問什麼是三無?」

孔子說:「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形體的禮儀,沒有喪服的喪事,這就叫三無。」

子夏又問:「三無的道理我已大致明白了,請問《詩經》中有哪些詩句接近這個意思呢?」

孔子說:「『早晚恭敬謹慎,如同上天的命令深奧細密』,這是無聲之樂;『儀態端莊雍容,無可挑剔』,這是無體之禮;『凡是有人喪事,就匍匐急往幫助』,這是無服之喪。」


4. 總結

「三無」強調的是超越外在形式的內在精神境界。真正的樂、禮、喪,不在於外在的聲音、形制或服飾,而在於內心的真誠、敬意與悲憫。


啟示


真正的文化修養不依賴形式,而源於內在的誠意與品德


禮與樂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露、無需雕飾


悲憫之心應超越制度與服飾的限制,直達人心





四、


1. 原文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

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

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

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

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于孫子。」


2. 注釋


1. 五起:指君子實踐三無時,內在德行與外在影響逐層提升的五個階段。



2. 氣志不違:心志與情感相契合,不相衝突。



3. 威儀遲遲:舉止從容、莊重。



4. 內恕孔悲:內心充滿寬恕與深切悲憫。



5. 氣志既得:心志與情感達到圓滿、安定的狀態。



6. 威儀翼翼:行止端嚴恭敬。



7. 施及四國:德化影響到周邊四方之國。



8. 氣志既從:心志與情感順暢自然。



9. 上下和同:君臣、長幼之間和諧一致。



10. 以畜萬邦:以德行教化並安定天下諸國。



11. 日聞四方:美德聲名日益傳揚至四方。



12. 日就月將:德行日益進長,如日就成熟、月益盈滿。



13. 純德孔明:德性純厚而光明。



14. 氣志既起:心志與情感再次被振奮與激勵。



15. 施及四海:德澤惠及天下。



16. 施于孫子:恩澤延續至後代子孫。




3. 白話文

子夏說:「這話真是偉大、美好、盛大啊!難道道理到這裡就已經說完了嗎?」

孔子說:「怎麼會呢!君子實踐這些道理時,還有五個層次的提升呢。」

子夏問:「是怎樣的呢?」

孔子說:

第一層——無聲之樂時,心志與情感不相衝突;無體之禮時,舉止從容莊重;無服之喪時,內心充滿寬恕與深切悲憫。

第二層——無聲之樂時,心志達到圓滿安定;無體之禮時,行止端嚴恭敬;無服之喪時,恩澤能惠及周邊諸國。

第三層——無聲之樂時,心志自然順暢;無體之禮時,上下和諧一致;無服之喪時,能安定並教化天下諸國。

第四層——無聲之樂時,聲名日益傳揚四方;無體之禮時,德行日益增長;無服之喪時,德性純厚光明。

第五層——無聲之樂時,心志再次被振奮激勵;無體之禮時,德澤惠及四海;無服之喪時,恩澤延續至子孫後代。


4. 總結

孔子將「三無」的境界深化為「五起」,描繪了君子德行從自我修養到惠及天下、流傳後世的漸進過程。這不僅是一種倫理規範,更是一個德行成長的路徑圖。


啟示


真正的德行是由內而外、逐層擴展的影響力


形式雖簡,精神卻可深遠流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遞進且互相影響的過程





五、


1. 原文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於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

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是湯之德也。

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其在《詩》曰:『嵩高惟岳,峻極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聞,《詩》云:『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協此四國。』大王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2. 注釋


1.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武。



2. 參於天地:德行與天地並列,效法天地的無私與廣大。



3. 三無私: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4. 無私覆:天普覆萬物而不偏私。



5. 無私載:地承載萬物而不偏私。



6. 無私照:日月照臨萬物而不偏私。



7. 勞天下:以德化、教化治理天下,使民安定。



8. 《詩》:「帝命不違……」:讚頌商湯恭順天命、德行昭著。



9. 神氣:天地間的精氣。



10. 風霆流形:風與雷霆運行,形象化地顯現自然之力。



11. 清明在躬:自身品德清明端正。



12. 氣志如神:心志純正如同神明。



13. 嗜欲將至,有開必先:欲望未萌時即先行防範。



14. 《詩》:「嵩高惟岳……」:讚頌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如嵩高之岳,廣佈四方。



15. 令聞:美名、聲望。



16. 弛其文德:舒展其文治德化。



17. 協此四國:使四方諸侯和協。




3. 白話文

子夏說:「三王的德行能與天地並列,請問怎樣才算得上與天地並列呢?」

孔子說:「要奉行三種無私來勞治天下。」

子夏問:「什麼是三無私呢?」

孔子回答:「天普覆萬物而不偏私,地承載萬物而不偏私,日月照臨萬物而不偏私。奉行這三者以勞治天下,這就叫三無私。《詩經》說:『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這是商湯的德行。

天有四季,春、夏、秋、冬,以及風雨霜露,無一不是教化;地承載神氣,神氣化為風和雷霆,風雷運行顯現形態,萬物露生,也無一不是教化。自身清明,心志如神,當欲望將近時,必先防範。天降及時之雨,山川生雲。《詩經》說:『嵩高惟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這是文王、武王的德行。

三代的君王必先有美名,《詩經》說:『明明天子,令聞不已。』這是三代的德行。『舒展文治德化,協和四方諸侯』,這是大王的德行。」

子夏立刻驚起,退到牆邊站立,說:「弟子怎敢不遵從呢!」


4. 總結

孔子以「三無私」來詮釋三王德行參於天地的境界,即如天地日月般對萬物無所偏私,並以此德化天下。他並舉《詩經》中的例子,說明歷代聖王的德政皆以教化、清明和名聲為基礎。


啟示


真正的德行在於無私與普惠。


天地的教化無聲無形,但能潤澤萬物。


君王應效法天地,以德化而非以力服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2會員
58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0
一、 1. 原文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於禮。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 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給奪慈仁。」 2. 注釋 1. 燕居:閒
2025/08/10
一、 1. 原文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於禮。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 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給奪慈仁。」 2. 注釋 1. 燕居:閒
2025/08/10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
2025/08/10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
2025/08/09
一、 1.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
2025/08/09
一、 1.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輕裘,輕軟的皮衣。皮革處理得輕軟,越貴重。伐,誇耀。施,散佈。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