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解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一、


1.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2. 注釋


1.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進入一個國家,就能從人民的品行看出其教育內容。



2. 溫柔敦厚:性情和順厚道。



3. 《詩》教:指《詩經》教化的結果。



4. 疏通知遠:見識通達,目光遠大。



5. 《書》教:指《尚書》教化的結果。



6. 廣博易良:胸襟廣闊,平易善良。



7. 《樂》教:音樂教化的效果。



8. 潔靜精微:清潔恬靜,精細深遠。



9. 《易》教:指《易經》教化的影響。



10. 恭儉莊敬:恭敬節儉,莊重自持。



11. 《禮》教:禮儀教化的結果。



12. 屬辭比事:組織辭藻、排列事例。



13. 《春秋》教:編撰《春秋》所帶來的教化。



14. 失:偏差、弊病。



15. 愚、誣、奢、賊、煩、亂:分別對應六經教化偏差後的弊端。




3. 白話文


孔子說:「進入一個國家,就能從其人民的性格看出這個國家的教育內容。性情溫柔敦厚,是受《詩經》教化的結果;見識通達、目光遠大,是受《尚書》教化的結果;胸襟廣闊、平易善良,是音樂教育的結果;清潔恬靜、精細深遠,是受《易經》教化的結果;恭敬節儉、莊重自持,是禮儀教育的結果;能組織辭藻、排列事例,是受《春秋》教化的結果。因此,《詩經》教育的弊端是流於愚鈍;《尚書》的弊端是虛妄誣飾;音樂的弊端是奢侈;《易經》的弊端是奸詐;禮的弊端是繁瑣;《春秋》的弊端是使人好亂。」


4. 總結


本段說明從一國之民的品性,可以判斷該國的教育來源與特色。六經各有教化之功,但若過度或失衡,則會衍生相應的弊病。


啟示


教育塑造國民性格,觀人可知其所受之教。


儒家六經各有功用,但需平衡施行,避免偏頗成弊。


善政與善教並行,方能培養健全的國民品質。





二、


1. 原文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2. 注釋


1. 深於:精通、深明其義。



2. 溫柔敦厚:性情和順敦實。



3. 不愚:避免流於愚鈍。



4. 疏通知遠:見識廣博,能通曉遠方事理。



5. 不誣:不虛妄,不捏造。



6. 廣博易良:胸襟寬廣,平和善良。



7. 不奢:不奢侈。



8. 潔靜精微:清潔恬靜,精細深邃。



9. 不賊:不陰險損害。



10. 恭儉莊敬:恭敬節儉,莊重自持。



11. 不煩:不繁瑣累贅。



12. 屬辭比事:組織辭句、排列事例。



13. 不亂:不雜亂無章。




3. 白話文


一個人的品德,如果溫柔敦厚而不愚昧,就是精通《詩經》的人;見識廣博、通達事理而不虛妄,就是精通《尚書》的人;胸懷寬廣、平易善良而不奢侈,就是精通音樂的人;清潔恬靜、精細深邃而不陰險,就是精通《易經》的人;恭敬節儉、莊重自持而不繁瑣,就是精通禮的人;能組織辭句、排列事例而不混亂,就是精通《春秋》的人。


4. 總結


本段指出,六經所培養的德性若能避免其對應的弊端,才算真正深明經義。真正的學問不僅在於知,更在於行與持中。


啟示


學經須兼顧正面涵養與防止弊病,方能臻於圓滿。


知識若無節制與自省,易轉化為性格缺陷。


真正的「深於經」在於德性純正而不偏不倚。





三、


1. 原文


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佩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此之謂也。


2. 注釋


1. 與天地參:與天地並列,地位尊崇。



2. 德配天地:德行能與天地相匹配。



3. 兼利萬物:惠及萬物,使之受益。



4. 并明:同樣光明。



5. 不遺微小:連最微小的地方也不遺漏。



6. 道仁聖禮義之序:施行仁、聖、禮、義等有序的道理。



7. 燕處:安居休憩之時。



8. 雅、頌:古代正聲雅樂與宗廟樂歌。



9. 環佩之聲:玉佩相擊的清音,象徵行止有度。



10. 鸞和之音:車上鈴飾的和鳴之聲。



11. 不忒:不偏差。



12. 正是四國:能端正並示範四方諸侯之國。




3. 白話文


天子,是與天地並立的人物,所以其德行足以與天地匹配,能兼顧並造福萬物;如同日月般光明,照耀四海而不遺漏任何細微之處。天子在朝廷時,施行仁、聖、禮、義等有序的治理;在安居時,聆聽雅樂與頌歌;行走時,有玉佩相擊的聲音;登車時,有鸞鈴和鳴之音。日常居處講究禮節,進退舉止合乎法度,使百官各得其所,萬事運行有序。《詩經》說:「善良的君子,他的儀態沒有偏差。他的儀態沒有偏差,能端正四方諸國。」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4. 總結


本段以天子的德行與天地、日月相比,強調其德澤普及、舉止有度、禮樂並行,並以自身為榜樣,正化四方。


啟示


領袖的德行與禮儀是治國的根本,能感化百官與百姓。


真正的治理不僅在政令,更體現在日常舉止與細節。


德化應普及到每一個角落,不遺任何細微之處。





四、


1. 原文

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義與信,和與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


2. 注釋


1. 發號出令:頒布命令。



2. 說:悅,感到高興、滿意。



3. 和:上下和諧,民心順服。



4. 上下相親:君臣、上下之間親近和睦。



5. 信:誠信,使人信任。



6. 天地之害:自然或人事的禍害,如災荒、戰亂等。



7. 義:合乎道義與公正。



8. 霸王之器:成就王霸之業的器具與條件。



9. 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有治理百姓的想法,但缺乏必要的條件與方法。




3. 白話文

頒布政令而百姓心悅誠服,這叫作「和」;君臣上下親近和睦,這叫作「仁」;百姓不必開口要求,就能得到所需,這叫作「信」;能消除自然災害與人事禍患,這叫作「義」。義與信、和與仁,都是成就王霸之業的重要條件。有治理百姓的志向,卻缺少這些條件,是不可能成功的。


4. 總結

本段指出治理國家的四項核心要素——和、仁、信、義,並強調它們是成就王霸之業不可或缺的條件。


啟示


政令需讓百姓真心接受,而非被迫服從。


君臣間的親近與信任是政治穩定的基礎。


領袖應主動滿足民生所需,不待百姓開口。


治理需兼顧德與法,缺一不可。





五、


1. 原文

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圜也。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禮,不可誣以奸詐。


2. 注釋


1. 禮:禮制、禮法,規範人倫與政治秩序的制度。



2. 正國:端正國家,使國家政治得以正常運行。



3. 衡:秤錘,用以稱量輕重的器具。



4. 繩墨:墨線和垂直的繩,用以測定曲直。



5. 規矩:圓規與曲尺,用以畫圓和方,喻規範標準。



6. 誠縣:確實懸掛。



7. 誠陳:確實陳列。



8. 誠設:確實設置。



9. 誣:欺騙、蒙蔽。



10. 奸詐:邪惡詭詐的行為。




3. 白話文

禮對於端正國家,就像秤衡之於輕重、墨繩之於曲直、規矩之於方圓一樣。因為秤衡確實懸掛,就不能用虛假來欺騙輕重;墨繩確實陳列,就不能用虛假來欺騙曲直;規矩確實擺放,就不能用虛假來欺騙方圓。同樣地,君子熟悉並明察禮制,就不能被奸詐之事所蒙蔽。


4. 總結

本段以秤衡、墨繩、規矩為喻,說明禮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與不可替代性。禮是判斷是非、規範行為的準則,使奸詐之人無法得逞。


啟示


禮是治國安邦的核心標準,能防止政治偏差。


領袖與君子應精通禮制,才能明辨是非,不受欺誑。


制度的確立應像度量衡一樣嚴謹、不可動搖。





六、


1. 原文

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敬讓之道也。故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里則長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此之謂也。


2. 注釋


1. 隆禮:尊崇禮制。



2. 由禮:依循禮制行事。



3. 有方之士:品行端正、行為有法度的人。



4. 無方之民:行為無準則、不守法度的百姓。



5. 敬讓之道:尊敬與謙讓的原則與方法。



6. 宗廟:供奉祖先的廟堂。



7. 位:等級、位置。



8. 室家:家庭。



9. 長幼有序:年長與年幼之間各守分際,有秩序。



10. 安上治民:使君上安穩、治理百姓。




3. 白話文

因此,尊崇禮制並依禮而行的,稱為有法度的士人;不尊禮、不循禮的,稱為無法度的庶民。這就是敬與讓的道理。所以,奉祀宗廟要表現出恭敬;進入朝廷則要尊卑有序、各居其位;在家庭中,父子要親愛、兄弟要和睦;在鄉里中,長輩與晚輩之間要有次序。孔子說:「使君上安定、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更好的方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 總結

本段強調禮是安定國家與社會秩序的核心,從宗廟、朝廷到家庭、鄉里,都必須依禮而行,才能達到上下和睦、社會有序。


啟示


禮不只是外在儀式,更是維繫秩序與和諧的根本。


社會各層面都需要禮的規範,從國家到家庭皆然。


禮能培養敬讓之心,使人守分安位,進而安邦定國。





七、


1. 原文

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2. 注釋


1. 朝覲:諸侯定期入朝覲見天子的禮儀。



2. 君臣之義:君主與臣下之間的名分與義理。



3. 聘問:諸侯間互相派使節訪問、表達友好的禮節。



4. 喪祭:辦理喪事與祭祀的禮儀。



5. 臣子之恩:臣下對君主、子女對父母的恩情。



6. 鄉飲酒:鄉里中尊敬長者、勸勉學問的宴飲禮。



7. 長幼之序:年長與年幼之間的尊卑秩序。



8. 昏姻:婚姻禮儀。



9. 男女之別:男女在社會與家庭中的分際。



10. 坊:堤防、水閘,用以阻止或引導水流。



11. 水敗:水災。



12. 亂患:動亂與禍害。




3. 白話文

朝覲的禮儀,是為了彰顯君臣的義分;聘問的禮儀,是為了讓諸侯彼此尊敬;喪祭的禮儀,是為了表明臣子對君主、子女對父母的恩情;鄉飲酒的禮儀,是為了顯示長輩與晚輩的秩序;婚姻的禮儀,是為了表明男女的分際。禮,是防止混亂產生的根本,就像堤防是阻水的根源一樣。如果認為舊有的堤防沒有用而拆毀,一定會發生水災;如果認為舊有的禮儀沒有用而廢除,一定會引起動亂與禍害。


4. 總結

本段以朝覲、聘問、喪祭、鄉飲酒、昏姻等禮制,闡明禮在維繫社會秩序中的多重功能,並以水防比喻,指出廢禮將導致動亂。


啟示


禮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防線,不能輕易廢除。


各種禮儀各司其職,涵蓋政治、家庭、社交等多個層面。


廢禮如毀防,雖一時看不見後果,但終將釀成災禍。





八、


1. 原文

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


2. 注釋


1. 昏姻之禮:古代婚姻的正式禮儀。



2. 夫婦之道:夫妻相處的正道。



3. 淫辟:荒淫邪僻。



4. 鄉飲酒之禮:鄉里尊老、教化晚輩的宴飲禮儀。



5. 爭鬥之獄:因爭鬥引起的訴訟案件。



6. 喪祭之禮:辦喪事與行祭祀的禮節。



7. 倍死忘生:背棄死者恩義,漠視生者感情。



8. 聘覲之禮:聘問與朝覲的禮節。



9. 諸侯之行惡:諸侯行為敗壞。



10. 倍畔侵陵:背叛、叛亂與侵凌他國。



11. 之敗:禍亂與敗事。




3. 白話文

所以,如果廢除了婚姻的禮儀,夫妻的關係就會變得艱難痛苦,淫亂邪僻的罪行就會增多;如果廢除了鄉飲酒的禮儀,長輩與晚輩的秩序就會混亂,爭鬥訴訟的案件就會增加;如果廢除了喪祭的禮儀,臣子對君主、子女對父母的恩情就會淡薄,背棄死者、漠視生者的人就會增多;如果廢除了聘問與朝覲的禮儀,君臣的地位就會失去準則,諸侯行為敗壞,叛亂、背棄和侵凌的禍事就會發生。


4. 總結

本段以四種禮儀的廢除為例,闡述失禮必致亂的具體後果,從家庭、鄉里到國家,層層遞進,警示禮之不可廢。


啟示


禮是社會各層面秩序的保障,從家庭到國家皆然。


禮儀廢弛,必引發道德敗壞與政治混亂。


防亂之道,須從日常禮節與人倫關係的維護做起。





九、


1. 原文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此之謂也。


2. 注釋


1. 微:細微、潛移默化。



2. 止邪:阻止邪惡。



3. 於未形:在邪惡尚未顯露之前。



4. 日徙善遠罪:每天都向善,遠離罪惡。



5. 隆之:尊崇它。



6. 慎始:謹慎於事情的開始。



7. 差若毫厘,繆以千里:最初相差極微,結果偏離極遠。




3. 白話文

禮的教化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能在邪惡尚未形成之前就加以遏止,使人每天向善、遠離罪惡而不自覺。因此先王非常重視禮。《易經》說:「君子謹慎於事情的開始,因為起初的差距雖只有毫厘,最後卻會相差千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 總結

本段指出禮的力量在於無形中引導人向善、防止邪惡於萌芽,並以《易經》之語強調慎始的重要。


啟示


禮的力量常不顯於表,但能深遠地改變人心。


防患於未然,才是治亂與修身的最高境界。


細微之差若不警惕,終將釀成巨大偏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52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8
十六、 1. 原文 鋪筵設同几,為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2. 注釋 1. 鋪筵:鋪設祭祀用的席。 2. 同几:指共用的几案,祭祀時放置供品或聖物之處。 3. 依神:表示依憑、接近神明。 4. 詔祝:對祝官下命,讓他進行祭詞的宣
2025/08/08
十六、 1. 原文 鋪筵設同几,為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2. 注釋 1. 鋪筵:鋪設祭祀用的席。 2. 同几:指共用的几案,祭祀時放置供品或聖物之處。 3. 依神:表示依憑、接近神明。 4. 詔祝:對祝官下命,讓他進行祭詞的宣
2025/08/08
一、 1.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2. 注釋 1. 治人之道:治理人民的方法。 2. 莫急於:沒有比……更重要的。 3. 五經:指禮的五個方面,如冠、婚
2025/08/08
一、 1.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2. 注釋 1. 治人之道:治理人民的方法。 2. 莫急於:沒有比……更重要的。 3. 五經:指禮的五個方面,如冠、婚
2025/08/07
三一、 1. 原文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 2. 注釋 1. 同爵:官位相同。 2. 尚齒:尊重年齡大的。 3. 杖:拄杖,古代對年高者的禮遇。 4. 席:設坐席,表示尊敬。 5.
2025/08/07
三一、 1. 原文 是故朝廷同爵則尚齒。七十杖於朝,君問則席。八十不俟朝,君問則就之,而弟達乎朝廷矣。 2. 注釋 1. 同爵:官位相同。 2. 尚齒:尊重年齡大的。 3. 杖:拄杖,古代對年高者的禮遇。 4. 席:設坐席,表示尊敬。 5.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見識深又能低調,不完美而有彈性。
Thumbnail
見識深又能低調,不完美而有彈性。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如何從片段侷限的資訊中推理探究事物全貌。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