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於禮。
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語女禮,使女以禮周流無不遍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
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給奪慈仁。」
2. 注釋
1. 燕居:閒坐休息
2. 縱言:隨意談話
3. 女:同「汝」,你們
4. 周流無不遍:到處行事都能應用
5. 越席:越過席位,表示急於發問或尊敬師長
6. 中禮:符合禮的規範
7. 野:粗野,沒有教化
8. 給:過分殷勤、諂媚
9. 逆:違逆、不順從
10. 給奪慈仁:過度的殷勤反而會損害仁慈之心
3. 白話文
孔子閒坐時,子張、子貢、言游在旁侍坐,談話的話題轉到了「禮」。孔子說:「你們三位,聽我談談禮,使你們能用禮周遊世間,無處不適用。」子貢急忙越席說:「請問應該怎樣呢?」孔子說:「恭敬但不合乎禮,叫做粗野;謙恭但不合乎禮,叫做諂媚;勇敢但不合乎禮,叫做違逆。」又說:「過度的諂媚,會損害仁慈之心。」
4. 總結
孔子指出,「禮」是約束與引導品德的規範。單有敬、恭、勇等美德而不依禮,就可能變質為負面行為。
啟示
美德需要以禮為尺度,否則易走向極端
過分殷勤討好,反而會破壞仁愛的本質
行為不僅看動機,還要看是否合乎規範與時宜
二、
1. 原文
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
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2. 注釋
1. 師:指子張,名師。
2. 爾過:你太過分了。
3. 商:指言游,字子游。
4. 不及:不夠、未達標準。
5. 子產:春秋時鄭國賢相,以仁政著稱。
6. 眾人之母:比喻能養活百姓。
7. 能食之不能教:能供養百姓生活,但不能教化其德行。
8. 越席:越過席位,表示急於請教或尊敬。
9. 中:中庸,恰到好處。
10. 制中:約束並保持在中庸之道上。
3. 白話文
孔子說:「子張,你太過分了;子游則不夠。子產就像是百姓的母親,能養活他們,卻不能教化他們。」子貢急忙越席問道:「那麼,請問應該用什麼方法才能做到中庸呢?」孔子回答:「是禮啊,是禮!禮就是用來約束和保持中庸的。」
4. 總結
孔子認為,為政若失去中庸,不是過度就是不足,雖有善意仍會偏離正道,而「禮」正是調節與保持中庸的關鍵。
啟示
過與不及同樣失當,皆需回歸中庸之道
單有物質供養並不足以治國,還需德行教化
禮是維繫社會平衡與人際和諧的重要準則
三、
1. 原文
子貢退,言游進曰:「敢問禮也者,領惡而全好者與?」
子曰:「然。」
「然則何如?」
子曰:「郊社之義,所以仁鬼神也;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射鄉之禮,所以仁鄉黨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
子曰:「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式,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得其宜。」
2. 注釋
1. 領惡而全好:去除弊端而保存其優點。
2. 郊社:祭天地與土地神的禮儀。
3. 仁鬼神:對鬼神表達敬愛與仁德。
4. 嘗禘:祭祀祖先的禮儀。
5. 昭穆:宗廟中祖先的排列次序。
6. 饋奠:向死者獻食物與酒。
7. 射鄉:在鄉里舉行的射禮,用於團結鄉黨。
8. 食饗:宴請賓客之禮。
9. 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10. 戎事閑:軍事訓練得法。
11. 量鼎得其象:器物大小符合規制。
12. 錯於前:陳列於前,供人效法。
3. 白話文
子貢退下後,言游上前問:「請問,禮是不是能去除弊端而保全美善呢?」孔子回答:「是的。」
言游又問:「那具體是怎樣的呢?」孔子說:「郊社之義,是用來仁愛鬼神的;嘗禘之禮,是用來仁愛昭穆祖先的;饋奠之禮,是用來仁愛死者與喪事的;射鄉之禮,是用來仁愛鄉黨的;食饗之禮,是用來仁愛賓客的。」
孔子接著說:「明白了郊社的義理、嘗禘的禮節,治理國家就如同看自己手掌一樣容易。所以,用它來安居,家中有禮,長幼就能分明;用它來治閨門之內,三族就能和睦;用它來治朝廷,官爵就有序;用它來辦田獵,軍事就能整肅;用它來治軍旅,武功就能成功。於是,宮室合乎尺度,量鼎合乎規制,食味合乎時節,音樂合乎節奏,車輛合乎制度,鬼神得到祭享,喪事合乎哀制,辯論有正當的立場,官員有應有的品行,政事能正確施行;推行到自身並陳列在前,百姓的一切行動都合乎宜。」
4. 總結
孔子強調,禮的作用在於去弊存善,涵蓋了從祭祀、家族、鄉里到軍事、政事的各個層面;掌握禮的精神,就能讓社會各環節有序、和諧。
啟示
禮是整合社會秩序的核心工具
仁德體現在對人、鬼神、祖先的尊重與愛護
治國需要從制度、生活、軍事等全方位落實禮
四、
1. 原文
子曰:「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若無禮則手足無所錯,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是故,以之居處,長幼失其別;閨門,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宮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時;樂,失其節;車,失其式;鬼神,失其饗;喪紀,失其哀;辯說,失其黨;官,失其體;政事,失其施;加於身而錯於前,凡眾之動,失其宜。如此,則無以祖洽於眾也。」
2. 注釋
1. 即事之治:處理事務的方法與規範。
2. 瞽:盲人。
3. 相與:引導、幫助。
4. 倀倀:迷惘徘徊的樣子。
5. 非燭何見:沒有燭光怎麼能看見東西。
6. 手足無所錯:不知手腳該怎麼放,形容行動失措。
7. 加:施加、運用。
8. 揖讓:拱手行禮與退讓的禮節。
9. 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10. 量鼎:計量與烹煮食物的禮器。
11. 失其象:失去規制與象徵意義。
12. 祖洽:祖,合也;洽,和也。祖洽於眾,指使百姓團結和睦。
3. 白話文
孔子說:「什麼是禮呢?就是治理事務的方法。君子既然有事要辦,就必定有治理的方法。治理國家如果沒有禮,就像盲人沒有引導者,不知該往哪裡走;又好比長夜之中要在黑暗的房間找東西,沒有燭光怎麼能看見?如果沒有禮,人就會手足無措,耳目無法發揮作用,進退行禮都沒有規範。
因此,如果沒有禮,居家生活中,長幼就會失去分別;在家庭內,三族就會失去和睦;在朝廷上,官爵就會失去次序;在田獵時,軍事活動就會失去策略;在軍隊中,武功就會失去章法;宮室的建造會失去尺度;量鼎會失去應有的規制;飲食會失去應有的時令;音樂會失去節奏;車輛會失去規格;祭祀鬼神失去應有的供養;喪葬失去應有的哀情;辯論失去正當的立場;官員失去應有的品格;政事失去應有的施行。推行到自身並陳列在前時,百姓的一切行為就會失去應有的規範。這樣,就沒有辦法使百姓團結和睦了。」
4. 總結
孔子在這段話中指出,禮是治理國家與社會的根本規範,缺乏禮,就會在家庭、朝廷、軍事、文化、制度等各方面失序,最終導致人心渙散、社會不和。
啟示
禮是社會運作的「方法論」與「秩序框架」
治國必須以禮為基礎,才能上下有序、內外和諧
禮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與國家大政,缺一不可
五、
1. 原文
子曰:「慎聽之!女三人者,吾語女: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焉。茍知此矣,雖在畎畝之中事之,聖人已。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武》,《夏》、《龠》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後君子知仁焉。行中規,還中矩,和鸞中采齊,客出以雍,徹以振羽。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入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
2. 注釋
1. 慎聽之:仔細聽。
2. 女三人者:指子張、子貢、言游三人。
3. 禮猶有九焉:禮有九個方面。
4. 大饗有四焉:盛大的祭宴有四個程序。
5. 畎畝:田地。
6. 聖人:指賢明的君子或先賢。
7. 揖讓:行揖禮和讓步,表示尊敬。
8. 縣興:掛起旗幟表示開始。
9. 樂闋:音樂結束。
10. 管:《象》、《武》、《夏》、《龠》為古代樂器名。
11. 薦俎:祭祀用的祭品器皿。
12. 百官:各種官吏。
13. 中規中矩:比喻行為端正合禮。
14. 和鸞中采齊:鸞鳥羽毛顏色和諧整齊,比喻和諧。
15. 雍:和諧、融洽。
16. 徹以振羽:振動羽毛,比喻動作整齊有序。
17. 金作:擊金屬器皿以示開始。
18. 清廟:清靜的宗廟,指祭祀音樂。
19. 示情、示德、示事:分別表示情感、德行和事務。
20. 禮樂相示:用禮樂來表達和溝通。
21. 不必親相與言:不用言語直接表達。
3. 白話文
孔子說:「請你們三位仔細聽:禮有九個方面,大型祭宴有四個程序。只要了解這些,即使在田間做事,也是賢人的行為。兩位君主見面時,先行揖禮和讓步後進入門庭,門庭掛起旗幟表示開始;行揖禮讓後上堂,堂上音樂結束。下方用《象》、《武》、《夏》、《龠》等古代樂器依序演奏。陳列祭品和樂器,安排各種官員。如此,君子才能體會仁義。行為端正合禮,像鸞鳥羽毛和諧整齊,客人出去時和諧融洽,動作整齊有序。所以君子無論在什麼地方,都離不開禮。入門時擊打金器以示開始,演奏《清廟》以示德行,接著用管樂器表示事務。古代的君子不必親口交談,只用禮樂相互表達。」
4. 總結
孔子說明禮儀的細節與程序,強調禮樂是君子表達仁義與協調人際的重要方式,不需要多言語,只以禮樂傳達情感與秩序。
啟示
禮樂是溝通與協調的工具,不僅是形式,更蘊含深意
遵守禮儀程序能使人際關係和諧有序
君子以禮樂示人,言語可少,行為合禮即可彰顯德行
六、
1. 原文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虛。」
2. 注釋
1. 禮也者,理也:禮是事物的道理與規範。
2. 樂也者,節也:樂是節奏與節制。
3. 無理不動:沒有合乎道理就不行動。
4. 無節不作:沒有節制就不興作。
5. 《詩》:指《詩經》。
6. 禮繆:繆,錯誤、不合禮。
7. 禮素:素,單薄樸素,缺乏文飾。
8. 薄於德:德行淺薄。
9. 禮虛:禮儀空洞,缺乏真誠。
3. 白話文
孔子說:「禮,是事物的道理;樂,是節奏與節制。君子沒有道理就不行動,沒有節制就不興作。不懂《詩》,就會在禮儀上出錯;不懂音樂,禮儀就會顯得單薄;德行淺薄,禮儀就會變得空洞。」
4. 總結
孔子強調禮與樂的本質,指出禮需要道理支撐,樂需節制調和,並與詩、德相輔相成。
啟示
禮要有道理為基礎,否則行為失當
樂能使禮更為和諧生動
德行是禮的內在根本,缺德則禮空洞
七、
1. 原文
子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
2. 注釋
1. 制度:規章制度。
2. 文為:禮儀的文飾、形式。
3. 在禮:依附、建立於禮之上。
4. 行之:實行、推行。
5. 其在人乎:是否能夠實行,在於人本身。
3. 白話文
孔子說:「制度依禮而立,禮儀的文飾也依禮而成,至於能否推行,還得看人自己。」
4. 總結
孔子指出制度與禮儀形式都源於禮,關鍵在於人能否真正落實與執行。
啟示
制度與形式要以禮為核心
禮的實行取決於人的自覺與修養
好的制度若無人踐行,也只是空文
八、
1. 原文
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夔其窮與?」
子曰:「古之人與?古之人也。達於禮而不達於樂,謂之素;達於樂而不達於禮,謂之偏。夫夔,達於樂而不達於禮,是以傳此名也,古之人也。」
2. 注釋
1. 越席:跨過席位,表示急於發問或尊敬師長。
2. 窮:在此指才學或境遇的局限。
3. 古之人與:是古代的人嗎?
4. 達:通曉、精通。
5. 素:樸素,指只有禮而缺乏樂的陶冶。
6. 偏:片面,不全面。
7. 夔:傳說中的樂官,相傳為舜時的大樂師。
8. 傳此名:流傳下這樣的評價與名聲。
3. 白話文
子貢跨過席位問:「請問夔是不是才學有限呢?」
孔子說:「是古代的人嗎?他確實是古代的人。精通禮而不通樂的,叫做『素』;精通樂而不通禮的,叫做『偏』。至於夔,他精通樂而不通禮,因此才有這樣的名聲傳下來,但他畢竟是古代的人。」
4. 總結
孔子指出,禮與樂需兼備,缺一不可。夔雖是古代著名樂師,但因偏重於樂而忽略禮,名聲中留下了不全面的評價。
啟示
學識與品德修養應全面發展
偏廢一方,才德就會失衡
歷史人物的長處與不足應同時認識
九、
1.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君子明於禮樂,舉而錯之而已。」
子張復問。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龠、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諸侯朝,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目巧之室,則有奧阼;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有隨;立則有序,古之義也。室而無奧阼,則亂於堂室也;席而無上下,則亂於席上也;車而無左右,則亂於車也;行而無隨,則亂於途也;立而無序,則亂於位也。昔聖帝明王、諸侯,辨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外內,莫敢相逾越,皆由此途出也。」
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發矇矣。
2. 注釋
1. 子張:孔子弟子,姓顏,名顒,字子張。
2. 政:治理國家。
3. 師乎:子張的字「師」。
4. 舉而錯之:掌握並加以運用。
5. 綴兆:祭祀儀式中舞蹈隊伍的排列。
6. 興羽龠:演奏以羽毛裝飾的樂器與龠笛。
7. 言而履之:說到並實行。
8. 行而樂之:行事並以之為樂。
9. 南面而立:君主面朝南而治理天下的象徵。
10. 朝:諸侯朝見天子。
11. 萬物服體:萬民順服,形態端正。
12. 百官莫敢不承事:各級官員不敢不盡職辦事。
13. 奧阼:古代住宅中東西兩側的尊卑位置。
14. 隨:行列中跟隨的次序。
15. 發矇:啟發蒙昧,如同揭去眼上的蒙布。
3. 白話文
子張問政事。孔子說:「師啊!先前我不是告訴過你了嗎?君子要明白禮與樂的道理,只要掌握並運用它們就行了。」
子張又追問。孔子說:「師啊,你以為必須鋪設几案與坐席,行升降、敬酒、回敬等儀節,才算是禮嗎?你以為必須行列舞蹈、演奏羽毛裝飾的樂器與龠笛、敲擊鐘鼓,才算是樂嗎?能言行一致,就是禮;能在行事中感到喜悅,就是樂。君子致力於禮與樂,面南而立治理天下,這樣天下就會太平。諸侯來朝,萬民順服,百官不敢怠惰辦事。禮興盛時,百姓就能治理;禮衰敗時,百姓就會混亂。精巧的房屋有尊卑之位,坐席有上下之分,車輛有左右之別,行路有跟隨次序,站立有排列秩序,這是古代的制度。若室中無尊卑之位,則堂室混亂;坐席無上下之分,則席上混亂;車輛無左右之別,則車中混亂;行路無跟隨之序,則道路混亂;站立無排列之序,則位次混亂。從前聖明的帝王與諸侯,分辨貴賤、長幼、遠近、男女、內外,沒有人敢互相逾越,這一切都是由禮的途徑而來的。」
子張、子貢、言游三人聽完孔子的話,豁然開朗,如同揭去眼上的蒙布。
4. 總結
孔子指出,禮與樂不僅是儀式與音樂,更是維繫社會秩序的核心原則。真正的禮是言行合一,真正的樂是行事中感到喜悅。從君主到百姓,從朝廷到日常生活,禮的規範都能防止混亂、確立秩序。
啟示
禮與樂是政治與社會安定的基石
禮樂的精神重於形式,需落實於言行
社會秩序建立在尊卑分明、各守其位的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