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禮記
更新 發佈閱讀 23 分鐘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禮。」君曰:「否!吾子言之也。」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算,備其鼎俎,設其豕臘,修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節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几,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


2. 注釋


1. 哀公: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



2. 大禮:根本之禮。



3. 民之所由生: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



4. 節事天地之神:有節制、有法度地祭祀天地與神明。



5. 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分辨社會等級與秩序。



6. 疏數之交:遠近親疏之間的交往。



7. 會節:禮儀中的集會與節度。



8. 黼黻:古代禮服上的花紋圖案。



9. 喪算:喪禮中的規劃與安排。



10. 鼎俎:古代盛食物的禮器。



11. 豕臘:豬肉與臘肉,用於祭祀。



12. 卑其宮室:降低宮室規格,不過度奢華。



13. 食不貳味:一餐不吃兩種肉食,表示節儉。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孔子:「什麼是大禮?為什麼君子談到禮時如此尊崇?」

孔子回答:「我只是個小人,不足以知道禮。」

哀公說:「不是的,請你談談吧。」

孔子說:「我聽說,禮是人民生存的根本。沒有禮,就無法有節制地祭祀天地與神明;沒有禮,就不能分辨君臣、上下、長幼的等級秩序;沒有禮,就不能區分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遠近,以及婚姻、親疏之間的交往。因此,君子才會尊敬它。

在此基礎上,君子用自己所能做到的去教化百姓,不廢集會與節度。事情完成之後,再處理雕刻花紋、繪製黼黻等裝飾以延續制度。順應這個秩序之後,才談到喪禮規劃,備齊鼎俎,設置祭品,修整宗廟,按時敬祭,依序安排宗族事務。居所安定後,衣服簡樸,宮室規模降低,車輛不加雕飾,器物不刻花紋,飲食不多樣化,與百姓同享利益。古時的君子行禮就是這樣。」


4. 總結

本段透過孔子之言,闡明禮是人民生存與社會秩序的根本,涵蓋祭祀、等級、親疏、婚姻等方方面面。君子行禮,不在於奢華,而在於教化、秩序、節儉,與民共享。


啟示


禮是社會穩定與人倫秩序的基礎。


君子行禮應重在本質與精神,而非外在奢華。


領導者應以身作則,節儉自持,與民同利,方能服眾。





二、


1. 原文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

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實無厭,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盡,午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今之君子莫為禮也。」


2. 注釋


1. 胡:為什麼。



2. 好實無厭:貪圖財物沒有滿足的時候。



3. 淫德:過度放縱自己的慾望與享樂。



4. 荒怠傲慢:荒廢職責、怠惰輕慢。



5. 固民是盡:竭盡百姓的財力與勞力。



6. 午其眾:誤導、操弄百姓。



7. 伐有道:攻打有道德、有正義的國家或人。



8. 當欲:滿足私慾。



9. 不以其所:不按照正當方式行事。



10. 由前:以前的做法是以領袖為先、以身作則。



11. 由後:後來的做法是將自身利益置於百姓之後,反以百姓為犧牲。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為什麼如今的君子都不實行禮呢?」

孔子說:「如今的君子,貪求財物沒有止境,放縱享樂不知疲倦,荒廢職務、傲慢怠惰,竭盡百姓的資源與力量,甚至操弄百姓去攻打有道的國家;追求私慾的滿足,卻不依正道行事。從前用人,是以領袖身先、以德為先;如今用人,卻把領袖置於後、以百姓為犧牲。所以,如今的君子都不行禮了。」


4. 總結

本段指出當世君子不行禮的根本原因:貪婪、放縱、怠惰、壓榨百姓,並將權力用於滿足私慾與不義行為。孔子以古今對比,批評時政,強調禮之衰敗源於人心不正。


啟示


領導者不行禮的根源在於貪與私心。


治國應以身作則,將百姓利益置於自身之前。


禮的存亡,取決於執政者能否自律並尊德行。





三、


1. 原文

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碧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


2. 注釋


1. 侍坐:陪同坐著。



2. 誰為大:哪一項最重要。



3. 愀然:神情嚴肅。



4. 作色:臉色變化,表示嚴正態度。



5. 君之及此言也:君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



6. 百姓之德:百姓的福分與好處。



7. 碧臣:自稱謙詞,古代臣子對自己的卑稱。



8. 無辭而對:沒有理由推辭而不回答。



9. 人道:為人之道,處世的根本。



10. 政為大:政治與治理是最重要的。




3. 白話文

孔子陪侍魯哀公坐著,哀公問:「請問在人道之中,哪一項最重要?」

孔子臉色凝重地回答:「君主能問到這個問題,是百姓的福氣!我豈敢推辭不回答?在人道之中,政治是最重要的。」


4. 總結

此段記錄了孔子對「人道」的核心看法——以政治為大,因為政治關乎百姓安危與國家興衰。君主能關注此事,對百姓是幸事。


啟示


領導者能關心治國之道,對民眾是莫大恩德。


人道的核心在於良善、公正的政治。


治理得當,百姓自能安居樂業。





四、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為政?」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


2. 注釋


1. 為政:從事政治,施行治理。



2. 政者正也:政治就是要端正,正直為本。



3. 從政:跟隨、效法政治行為。



4. 所為:所作所為、行為舉止。



5. 何從:怎麼跟隨,意指沒有依循的榜樣。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請問什麼叫做為政?」

孔子回答:「政治,就是端正。君主能端正自己,百姓就會跟著走正道。君主的作為,就是百姓效法的對象;君主不去做的事,百姓又能跟隨什麼呢?」


4. 總結

此段闡述了政治的根本在於君主以身作則,端正自身,才能引導百姓行正道。


啟示


領導者是民眾的榜樣。


政治的核心是端正,而非權謀。


身教勝於言教,治國先治己。





五、


1. 原文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

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


2. 注釋


1. 為政如之何:治理國家應該怎樣做。



2. 夫婦別:夫妻之間要有分別與禮法。



3. 父子親:父慈子孝,親愛有情。



4. 君臣嚴:君主與臣下之間關係嚴明有序。



5. 庶物:眾人、百姓及各種事務。



6. 從之:跟隨、服從。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請問治理國家應該怎麼做?」

孔子回答:「要使夫妻之間有分別、禮法分明;父子之間親愛互敬;君臣之間關係嚴明。這三者端正了,天下萬事萬物自然就會順從而運行有序。」


4. 總結

孔子強調,治國的根本在於維護家庭倫理與君臣秩序,這是社會安定的核心。


啟示


家庭關係是國家治理的基礎。


社會秩序依賴於倫常分明。


上位者須先正內部關係,方能治外部百姓。





六、


1. 原文

公曰:「寡人雖無似也,愿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聞乎?」

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


2. 注釋


1. 三言之道:指前文所說「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之道。



2. 古之為政:古代治理國家的方法。



3. 愛人為大:以愛護人民為首要。



4. 治愛人:治理愛民之道。



5. 禮為大:以禮節為最重要的方式。



6. 敬為大:禮的根本在於恭敬。



7. 敬之至矣:敬的最高境界。



8. 大昏:大婚,古代君主或貴族的正式婚禮。



9. 冕而親迎:戴禮帽(冕)親自迎娶新娘。



10. 舍敬:拋棄恭敬之心。



11. 遺親:失去親近的情感。



12. 弗愛不親:不愛就無法親近。



13. 弗敬不正:不敬就不能端正行為。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雖不怎麼賢能,但願聽聽如何實行您剛才說的三項原則,可以告訴我嗎?」

孔子回答:「古代的治國之道,以愛護人民為最重要;要實現愛民之道,就必須以禮為本;而要完善禮,就必須以恭敬為根本。恭敬的最高表現,是大婚之禮。大婚之禮達到至高時,君主會戴著冕冠親自迎娶,這就是親近的表現。親近,就是要真誠地親近。因此,君子推崇恭敬來促進親近;拋棄了恭敬,就是失去了親近。不愛就不可能親近,不敬就不能端正行為。愛與敬,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啊!」


4. 總結

孔子指出,治國之本在於「愛」與「敬」——愛能使人親近,敬能使行為端正,而禮正是愛與敬的制度化體現。


啟示


治國先治心,領袖須懷愛民之心。


禮是愛的外在形式,敬是禮的內在精神。


愛與敬的雙修,能建立穩固的社會秩序。





七、


1. 原文

公曰:「寡人愿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乎?」


2. 注釋


1. 冕:古代帝王、諸侯在重大禮儀時所戴的禮冠。



2. 親迎:新郎親自迎娶新娘。



3. 已重:過於隆重。



4. 合二姓之好:指兩家締結婚姻之美事。



5. 先聖:指祖先或先代的聖明君主。



6. 宗廟:供奉祖先的廟宇。



7. 社稷:土地與穀神,代指國家。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想說一句話。戴著冕冠親自去迎娶,不會太隆重了嗎?」

孔子神情嚴肅地回答:「這是為了締結兩家的美好姻緣,以延續先聖的後代,並成為承擔天地、宗廟與社稷重任的國家之主,您怎麼能說這是過於隆重呢?」


4. 總結

孔子強調,大婚是國家與家族傳承的重要大事,關乎宗廟社稷,並非單純的私人婚禮,因此其隆重是合理且必要的。


啟示


國家大事需以隆重禮儀彰顯其重要性。


婚禮在古代具有政治與宗廟意義,並非僅限於家庭層面。





八、


1. 原文

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寡人欲問,不得其辭,請少進!」

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謂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與!」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國家順矣。」


2. 注釋


1. 固:本意堅固,引申為執意、堅定。



2. 焉得:怎能夠。



3. 大昏:大婚,帝王或諸侯的正式婚禮。



4. 萬世之嗣:世世代代的繼承人。



5. 宗廟之禮:祭祀祖先的禮儀。



6. 直言之禮:朝廷中正直進諫的禮節。



7. 物恥:事物因羞恥而自我振奮。



8. 國恥:國家之恥,可激勵人民奮發。



9. 妻之主:掌管家庭親情之本的人。



10. 親之後:延續家族血脈的後代。



11. 枝:比喻子孫、旁系。



12. 愾乎天下:使天下人都歸心、信服。



13. 大王之道:古代明君治理天下的根本道理。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本就堅持這樣的想法!如果不堅持,怎麼能聽到這番話呢?我想提問,卻不知如何開口,請您繼續說!」

孔子說:「天地若不相合,萬物就無法生長。大婚是世世代代血脈延續的根本,君主怎能說它太隆重呢!」


孔子接著說:「在內,藉由宗廟祭祀之禮,可以與天地的神明相配;在外,藉由進諫之禮,可以樹立上下之間的尊敬。個人的羞恥心能激發奮發向上,國家的恥辱能促使國家振作。治理國家必先從禮開始。禮,難道不是政治的根本嗎!」


孔子又說:「從前三代的英明君王在施政時,一定會尊敬自己的妻子與子女,這是有道理的。妻子是親情之主,怎敢不敬?子女是親情的延續,怎敢不敬?君子無不敬之事,而敬重自己是最重要的。自己是親情的枝幹,怎敢不敬?若不能敬重自己,就是傷害親人;傷害親人,就是損傷根本;根本受損,枝葉必然枯萎。這三者正是百姓的榜樣。從自身到子女,從君妃到百姓,君主實行這三項,則天下必然歸心,這就是大王之道。如此,國家自然安順。」


4. 總結

孔子闡明,大婚乃國家與血脈延續的大事,其隆重合乎禮制。治國必以禮為本,禮能立敬,敬能安親,而親與敬可由內而外推及天下,使國家長治久安。


啟示


禮是政治與社會秩序的根本。


君主須從自身、家庭、宮廷做起,以敬立國。


個人與國家皆需具備恥感,方能不斷進步。





九、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

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2. 注釋


1. 敬身:端正自身言行,保持尊嚴與自重。



2. 過言:言辭超過分寸或不當。



3. 民作辭:百姓會效法君主的話語。



4. 過動:行為舉止超過規範。



5. 民作則:百姓會效法君主的行為。



6. 不過辭:言辭恰到好處,不逾越禮法。



7. 不過則:行為合乎規範,不失禮度。



8. 不命而敬恭:不必下命令,百姓自會恭敬。



9. 成其親:維繫並鞏固親情、親近之心。




3. 白話文

哀公問:「請問什麼叫做敬身?」

孔子回答:「君子若言辭過分,百姓就會跟著學他的話;行為過當,百姓就會效法他的舉動。君子若能使言辭恰當、行為合度,百姓便會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恭敬遵從。如此,就能做到敬重自己;能敬重自己,也就能成全與親人之間的感情與關係。」


4. 總結

孔子指出,敬身在於以身作則——領袖若能言行合禮、舉止得體,不僅能贏得百姓敬重,也能由內而外維繫親情與人倫。


啟示


領袖的言行是百姓的榜樣。


自律與謹言慎行是贏得尊敬的根本。


以身作則能促進親情與社會和諧。





十、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成親?」

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


2. 注釋


1. 成親:成全、光耀親屬的名聲與地位。



2.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 成名:成就美名、建立名聲。



4. 百姓歸之名:百姓將美名歸於某人。



5. 君子之子:百姓稱呼某人的子女為君子之子,表示對其家族的尊敬。



6. 成其親之名:讓父母親人獲得好名聲。



7. 安土:安於本分、安居於國土之內。



8. 樂天:安享天命與自然之理。




3. 白話文

哀公問:「請問什麼叫成親?」

孔子回答:「所謂君子,是指成就名聲的人。當百姓將美名歸於他,稱他為君子之子,就等於讓他的父母也被視為君子,這就是成全父母的名聲了!」

孔子又說:「古代治理國家,以愛護人民為最重要。不能愛人,就不能保全自己;不能保全自己,就不能安居於國土;不能安居於國土,就不能安享天命;不能安享天命,就不能成就自己。」


4. 總結

孔子認為「成親」不僅是維繫親情,更是通過自身德行與成就,使父母親人因之蒙榮。這背後的基礎仍是愛人之心,因為唯有仁愛才能保身、安國、樂天,最終成就自己與親人。


啟示


個人的德行與成就會直接影響家族的名聲。


愛人是成就自己與家族榮耀的根本。


修身、保身、安國、樂天是一條相互依存的治理與做人之道。





十一、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成身?」

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2. 注釋


1. 成身:使自身圓滿、保全人格與性命。



2. 不過乎物:不被外物所迷惑或過度追求,不逾越物質與名利的限度。




3. 白話文

哀公問:「請問什麼叫成身?」

孔子回答:「就是不被外物所役使、不超過應有的分寸。」


4. 總結

孔子認為,成全自己最關鍵的是「不過乎物」——即克制慾望、保持分寸,不讓外在物質與誘惑破壞自身的德行與安寧。


啟示


自我成就與保全,重在節制欲望。


外物本身無害,害的是過度追逐與沉迷。


節制是修身立德的根本保障。





十二、


1. 原文

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2. 注釋


1. 天道:天地自然運行的法則。



2. 不已:不停止,持續不斷。



3. 日月東西相從:日與月東升西落,交替不息。



4. 不閉其久:不封閉,長久運行不止。



5. 無為而物成:不刻意作為,而萬物自然生成。



6. 已成而明:事物完成後,顯現光明與和諧。




3. 白話文

哀公問:「請問君子為什麼尊崇天道呢?」

孔子回答:「因為天道最可貴的是它的『不停止』。就像日月東升西落、相互交替而永不停止,這就是天道;它長久運行而不閉塞,這是天道;它不刻意干預,萬物自然生成,這是天道;事物完成之後光明顯現,這也是天道。」


4. 總結

孔子認為,天道的可貴之處在於持續不息與自然成就——它循環往復、歷久不衰,不強行干預卻能讓萬物自成,並最終顯現和諧光明。


啟示


持之以恆是成事之本。


無為而治,順應規律,反而能成全萬物。


成功之後自然會顯現價值與光彩,毋須急於表現。





十三、


1. 原文

公曰:「寡人蠢愚,冥煩子志之心也。」

孔子蹴然辟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2. 注釋


1. 蠢愚:愚笨不明事理。



2. 冥:昏昧、不明。



3. 煩子志之心:打擾您專注之心。



4. 蹴然:急忙、莊重地起身。



5. 辟席:移動座位以示恭敬或謙讓。



6. 不過乎物:不被外物所限或所迷惑。



7. 仁人:有仁德之人。



8. 事親:侍奉父母。



9. 事天:奉事上天。



10. 成身:成全自身的德行與名聲。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愚笨糊塗,真是打擾了您專心教誨的心意。」

孔子急忙起身移動座位,恭敬地回答:「有仁德的人,不會被外物所迷惑;孝順的人,也不會被外物所迷惑。所以,仁者侍奉父母如同侍奉上天,侍奉上天也如同侍奉父母,因此孝子才能成全自己的品德與人格。」


4. 總結

孔子強調,仁與孝都要求不被外物干擾,並將侍奉父母與侍奉上天視為同等重要,這樣才能成就自身的品德。


啟示


仁與孝是相通的,皆在於真誠恭敬。


外物不可動搖人心,德行才可長存。


成己之道,在於盡心盡力於親與天兩方面。





十四、


1. 原文

公曰:「寡人既聞此言也,無如後罪何?」

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2. 注釋


1. 無如後罪何:意思是「將來若有過錯,該怎麼辦呢?」



2. 及此言:聽到並領會這番話。



3. 是臣之福也:對臣子來說是莫大的幸運。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如今聽了這番話,但將來若再有過錯,那該怎麼辦呢?」

孔子回答:「您能聽到並理解這番話,對我這做臣子的來說,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4. 總結

孔子以臣子的立場表示,君主願意聽取並理解道理,本身就是國家的福分。


啟示


君主要虛心納諫,即使未必立刻做到,已是善政的開端。


臣子以君主願意聽道理為幸,體現了忠心與包容。


政治的改變,往往始於願意聆聽與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4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09
一、 1.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
2025/08/09
一、 1. 原文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
2025/08/08
十六、 1. 原文 鋪筵設同几,為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2. 注釋 1. 鋪筵:鋪設祭祀用的席。 2. 同几:指共用的几案,祭祀時放置供品或聖物之處。 3. 依神:表示依憑、接近神明。 4. 詔祝:對祝官下命,讓他進行祭詞的宣
2025/08/08
十六、 1. 原文 鋪筵設同几,為依神也;詔祝於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 2. 注釋 1. 鋪筵:鋪設祭祀用的席。 2. 同几:指共用的几案,祭祀時放置供品或聖物之處。 3. 依神:表示依憑、接近神明。 4. 詔祝:對祝官下命,讓他進行祭詞的宣
2025/08/08
一、 1.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2. 注釋 1. 治人之道:治理人民的方法。 2. 莫急於:沒有比……更重要的。 3. 五經:指禮的五個方面,如冠、婚
2025/08/08
一、 1. 原文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 2. 注釋 1. 治人之道:治理人民的方法。 2. 莫急於:沒有比……更重要的。 3. 五經:指禮的五個方面,如冠、婚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