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會想讀這本書
在兩個我平常會聽的podcast,《獨角獸的靈感圖書館》以及《糾結人》都請了本書作者楊士毅來分享自己的成長過程以及他的個人故事,心裡很受感動以及鼓舞,就決定要看這本書
關於這個作者
楊士毅,暱稱阿貴,是個剪紙藝術家、攝影師,也是導演。Apple在台北101開店也邀請過楊士毅來做剪紙創作。
阿貴在一個非常匱乏的成長環境下長大,寄人籬下,父親又染上賭博的惡習。他在大學發現自己藝術創造的天份,最後也用此當做自己的職業。他說自己是個「說故事的人」,藝術創作只是他「說故事」的方式。這本書就是在述說他如何利用這樣困苦的環境,不放棄自己,找到自己「沒有門檻的幸福」。他也希望讀者們也可以跟他一樣,找到屬於自己「沒有門檻的幸福」
而這本書給我了一些啟發,也希望帶給你/妳力量
沒有選擇的時候,是選擇的開始
因為家裡環境並不富裕,阿貴小時候寄人籬下住在理髮廳,而在當時,理髮廳有個麻將間,裡面龍蛇雜處,各種人在賭博、吸毒,更別說還有暴力事件。當時阿貴就想說「為什麼我會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家?」
當時阿貴的媽媽不但對他說抱歉,讓他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後來還對年幼的阿貴說:「你就利用這裡好好看清楚,世間有一種生活有毒品、有賭博也有暴力。現在沒得選很無奈,但你看著這裡,想想自己的為來要走到這世界的什麼地方?」
想到媽媽這一番話,反而讓阿貴悟出一個道理:「離不開,就利用它,才會不白受苦」。也讓阿貴很明確知道,以後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
寫到這邊我一直想到一個我在生病時期認識的朋友,Betty。Betty就是一個在沒有選擇的時候,好好利用自己的處境的人。淋巴癌治療時期,她持續寫部落格,到後來出書,甚至也是戲劇血拾人生的其中一個角色的原型,她利用的自己的處境,鼓勵到許多病友(包含我),目前她的粉絲頁癌症學校教我的事也一直有持續在更新。
知己,是自己的責任
阿貴一直透過寫日記在跟自己對話,他述說他已經寫了五、六十本日記。透過書寫跟自己對話,他看見自己的情緒,並利用這個對於情緒的理解作為他創造的養分,也讓他成為自己最好的陪伴,理解自己吸引到對的人。最終也漸漸擺脫否定自己慣性,找回自己的力量。
日記書寫對他來說就是一把情緒的解剖刀,他用這樣的方式來分析自己的感覺,進而知道自己的情緒形成的路徑。他把這樣的理解運用在創作上,知道怎樣去調配感動、知道怎樣去創造出一道笑容,在他說故事的時候,也能用獨特的觀點帶來情感上的共鳴。
而大學時期的阿貴,因為小時候的環境讓他脆弱又自卑,他不知道怎麼跟人互動,也因此沒有朋友,寫日記就變成他陪伴自己的方式。在寫日記時,他發現自己內心很多感覺都不知道怎麼述說,那他怎麼可以期待別人理解呢?寫日記,就像有個隱形朋友傾聽理解他,他也發現越認識自己,不管是感情還是友情,也會吸引到對的人。
日記書寫對阿貴來說還有一個很大的作用是對自己「招魂」。他這邊「招魂」的意思就是讓自己從負面否定自己的念頭找回來。阿貴說當他事情做不好的時候,內心慣性的念頭就是「我好爛、我沒用」。但透過日記,他總會呼喊自己「楊士毅,回來,乖,回來。失敗都很痛苦了,你罵自己,內心苦上加苦,人就愈來愈無力,就沒有力量去面對問題了。」
雖然我沒有書寫日記的習慣,但阿貴關於寫日記的分享,也讓我思考到我寫閱讀心得的這件事,每次在書寫的過程中,我看到自己對哪些片段有感觸,我越來越清楚我自己在意什麼、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阿貴在書中有段話我也很深受感動:
在什麼都沒有的環境,在哪裡都不能去的時光,在幾乎看不見未來的生活,我們永遠還有自己,我們可以往自己內心跑,往自己生命看。也許不一定能馬上出現轉機,但至少會照顧到自己,讓內心健康強壯,讓自己有力量繼續往前走 - 相信最後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獨特而豐富的寶藏,走進世界分享人類共同的需求,也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沒人看見,也要往前走
阿貴以前以為獲得別人認同就會有自信,在發現自己的創作天賦後,就不斷的參加比賽,而他也真的拿到很多獎項。而這樣的信念,在他參與「雲門流浪者計畫」到西藏的大昭寺時,瞬間被擊潰。
他在大昭寺看到藏人以磕長頭的方式徒步到此,甚至有的人是獨自走上千里,但在他們完成時,沒有人迎接也沒有掌聲,但眼神卻是散發光芒、滿足又喜悅。阿貴在大昭寺崩潰大哭,因為他發現這麼多年他並沒有因為得獎而更有自信,而追求別人認同就像嗎啡,會依賴上癮。朝聖者讓阿貴體悟到,自卑真正的原因不是別人不認同,而是對自己的不明白。也因此他必須找到沒人鼓勵,卻能讓他一生堅定的方向。
流浪者計畫結束之後,阿貴說自己就像戒毒癮一樣,他花七年的時間只創作不發表,他每天問自己:「楊士毅,沒有人看見你,你願不願意繼續往前走?」雖然他的朋友聽到說七年實在太久,但阿貴認為他因此免除了自卑,也獲得了平靜滿足和自信,也更確定藝術創作是他想要走的路,一切都很值得。
曾經聽到某個Podcast的主持人們說,他們沒有一直在意流量(但我覺得也有一部分Podcast不是他們的正職),他們之所以一直錄製Podcast,是因為他們也從當中獲得能量,而身為聽眾的我,也很喜歡他們的內容。什麼是你沒人看見,卻願意往前走的事情呢?
工作是「空缺」,是走進社會的通道,「為人設想」是最大的競爭力
阿貴說,如果把工作用台語來講,就是「空缺」,也就代表你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你自己的位置,一個屬於你的地方。因為成長環境,阿貴小時候就開始思考怎樣不會讓自己覺得很多餘。而他現在很感謝有工作,讓他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對他來說,工作就是走近社會的通道與載具,讓他可以將手中美好的事物分享出去,又能交換到自己生活的所需。
另外阿貴在工作當中,中心的思想就是「給人幸福與力量」這樣為人設想,而他也發覺「為人設想」是最大的競爭力,因為為人設想,就如同要煮飯給大家吃,就是所謂的「眾口難調」,也因此要產生強大的敏銳度、感受力、實驗力、分析力、結構力。另外因為為人設想、給人幸福這件事情實在太難了,做著困難的事,怎麼可能不變強呢?
阿貴接著述說競爭廝殺不會讓他快樂,但生存焦慮又會讓人不敢停下腳步,而他很早就思考「如何能在社會生存,同時也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最後發現「為人設想」是最好的方法。也因為阿貴這樣的想法,吸引到蘋果公司跟他合作,當初他問蘋果公司為什麼找上他,後來蘋果公司說他們在美國總部有一句話,「希望在離開世界之前,這個世界有因為我們變得更美好」。阿貴的創作理念就跟他們理念一致。
思索了一下,其實每個人的工作(即便是家庭主夫/主婦)都是在解決別人的問題,如果專注在思考怎麼解決別人的問題,自己的能力也就自然跟著提升。
好好利用「算計」與「現實」
阿貴說有些人可能生活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學習,但其實這個社會早就讓我們學習「算計」與「現實」,這也是少數我們會被訓練一輩子的能力。
以阿貴的標準,「算計」就是用最小的動作造成最大的作用力,就像四兩撥千金,找到適當的支點,就能撐起地球。「現實」就是看清環境的樣貌,事情的脈絡與節理,再用精準的方式回應它,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解決問題卻不傷自身。
阿貴拿自己跟父母和解的例子來說明,其實是經過邏輯推演跟理性的盤算,也就是對自己現實與算計之後的選擇。不論爸媽是否願意改變,但他努力過後至少會讓自己問心無愧沒有遺憾。
另外現實與算計,也幫助他的工作。設計也是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他也需要盤點資源、認清現實所後經密算計後所得到的解方。在他匱乏時,沒有很好的攝影器材,就專注在自己的內心,找到好的觀點跟專注在創造出感動強度能超越畫質缺點的作品,
這也提醒我自己,只要想清方向,盤點手頭上資源跟限制,總是有辦法跨出那一步。
說自己的故事吧!
最後,我還是想回到阿貴說自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創造自己的故事,繼續述說自己的故事吧!謝謝阿貴,把你沒有門檻的幸福帶給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