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句話:
當你覺得自己「應該」去做某一件事,表示你其實原本並不想做 只是因為某些外在的因素、別人的觀感、群體的約束而勉強自己去做。 —— 《納瓦爾寶典》Naval Ravikant
剛看到時,其實直覺有點懷疑,因為人生中確實存在一些「應該做的事」——基於責任、承諾、長遠利益,即使當下沒有興趣或熱情,也值得去完成。這讓我覺得這句話似乎過於絕對。
不過,當進一步去看它的深度意涵,其實是要提醒我們:
當「應該」只是出於外界壓力,而非內在選擇時,心態會陷入被迫與抗拒。
如果能將「我應該」轉換成「我願意、我可以、我選擇」,當把目光放在跟別人的比較,改成自我的精進跟成長,就能用更自由的心情、快樂的角度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