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身心科⌋和⌈精神科⌋其實是同一個科別,只是名稱上的差異。兩者皆由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執照的醫師主持,診斷和治療的疾病範圍相同,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失調症、躁鬱症、失眠、強迫症、飲食疾患等。這些醫師均提供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行為治療,病視病患狀況開立診斷證明。(頁142、143 )
⌈精神科⌋是傳統名稱,強調疾病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的關係,而⌈身心科⌋則是一個較新的名稱,強調疾病與心理和生理之間的相互影響,希望能減輕病患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頁143 )
精神疾病,按照定義,是深刻影響個人情感表達、認知過程、行為模式及社會互動能力的廣泛健康問題。這些疾病可能源於多種因素,包括基因遺傳背景、大腦內神經傳遞物質失衡、重大生活事件或其他環境和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這類疾病不僅干擾個體的情緒波動、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還可能對其職業發展和日常生活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頁143 )作者離開醫學中心後,到了基層開業,面對的更多是心身症(或稱身心症)的患者,而非嚴重精神疾病患者。身心之間的問題,變成了琢磨關注的所在。心身症指的是一種以身體症狀為主的病症,其發病原因病程與心理、環境、社會因素有關。(頁143 )
對於心身症診斷概念的歷史追溯,最早源自於⌈歇斯底里⌋,之後在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分類手冊第三版(DSM-III)被歸類於⌈類身體化症⌋(Somatofome Disorder),再到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分類手冊第五版(DSM-V)則又將此類疾患重新定義為⌈身體症狀障礙症⌋(Somatic Symptom Disorder)。期間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心身二元的觀點,到身心不能分割的演變,也就是不再堅持身體症狀是無器質性病因找,不到確切的病理發現。在基層醫療有時又與神經衰弱或自律神經失調等名稱,被混合參雜使用。(頁144 )
身心科是一個專注於探索和治療人類內在情感與外在生理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醫學領域。(頁144 )
一般而言,精神病治療較強調藥物,而心身症則注重形神合治。即使有時不得不以形治神,仍離不開心理治療的核心。心身症治療的關鍵在於,不僅要能判斷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態,更需掌握造成壓力之社會心理問題的角色。身心相互關聯,身體症狀不僅只是單純的心理防衛機制,更是潛意識的顯現。透過這些症狀,可以與深藏於意識中的創傷經驗結,從而進行適當的處理。(頁145 )
在美國精神醫學會診斷分類手冊第五版(DSM-V)中,並沒有單獨針對⌈自律神經失調⌋進行專門類別的診斷。然而,手冊中確實包含了一些相關類別,如與其他心理因素相關的身體功能障礙、與疾病有關的心理因素,以及焦慮症狀障礙等,這些類別可能部分涵蓋自律神經失調的相關症狀,另一方面國際疾病分類系統則將自律神經失調明確分類與自律神經功能障礙之下,詳細描述了涉及心率、血壓調節、消化系統和體溫控制等方面的異常症狀。自律神經失調的典型症狀,包括疲勞、心悸、胸痛、頭暈和失眠等,但這些症狀的具體表現形式可能因人而異。(頁146 )
隨著自律神經檢測技術的廣泛應用,⌈自律神經失調⌋這一診斷概念被重新定義,並與現代醫學的主流觀念相融合。這種診斷不僅基於多重迷走神經理論與依附理論的深度解讀,還深刻解釋了壓力與疾病之間的關聯,以及在症狀發展過程中的角色。(頁146、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