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代,或許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健康的一代。醫藥與科技的進步,讓我們戰勝了天花、小兒麻痺等曾經造成大規模死亡的疾病。如今,在台灣生活,只要不遇到重大意外,多數人都能安然活到七、八十歲。
然而,另一方面,這一代人卻也活得並不輕鬆。慢性病、癌症,以及折磨人的焦慮、憂鬱、失眠、不明疼痛與過敏,雖然檢查不到明確的致病源,卻真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認為,這些無名的不適,有相當比例來自於這個時代無所不在的壓力。其實,壓力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它是所有生物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反應機制。
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數百萬年的狩獵時代,人類隨時處在危險之中——看到獵物必須立刻追趕,遇到敵人就得馬上逃跑。為了應付這些生存壓力,我們的身體演化出一套完整的反應機制,包括分泌賀爾蒙,讓我們瞬間具備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跳躍力與更大的力量。隨著文明的來臨,雖然不再需要面對野獸的追捕,但聲光刺激與職場、學業上的有形與無形競爭,卻讓精神壓力與日俱增。壓力賀爾蒙長期過度分泌,刺激神經細胞,而我們的身體卻沒有透過行動消耗這些反應,久而久之,就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影響身體機能與大腦反應。
因此,運動是最直接的解方。運動能消耗壓力賀爾蒙,流汗時還會促進多巴胺分泌,帶來愉悅感與成就感。除此之外,親近大自然、聆聽音樂,都能讓心靈獲得放鬆。
若要針對壓力源本身,心理學上的「認知療法」很有幫助。當焦慮襲來時,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這樣想,有沒有客觀證據?
2. 即使有證據,事情就沒有其他可能嗎?
3. 如果真是如此,會有多糟?
用理智、具象的方式將壓力攤在眼前,通常它就能被處理、被承受。
壓力的根源,往往來自恐懼與不確定感。而當今世界天災人禍頻仍——地震、海嘯、金融危機、恐怖攻擊……如果我們每天緊盯新聞與名嘴評論,不焦慮才奇怪。所以,適度遠離那些煽動情緒的資訊,靜下心來追溯恐懼的源頭,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最後放下它,不讓它繼續干擾情緒。
把煩惱寫下來,也是一種好方法。透過文字,我們能更理性地分析哪些事情可以解決,哪些事情無法改變。能處理的,就去做;不能處理的,就等「船到橋頭自然直」。與家人或好友傾訴壓力,或投入小型創作如煮菜、木工、拼布等,都能創造掌控感,幫助我們在不確定的時代重拾活力。
在急性壓力下,深度腹式呼吸是最快速的減壓法。壓力會讓交感神經亢奮,而深呼吸能刺激腦下丘,抑制壓力賀爾蒙分泌,讓情緒穩定、肌肉放鬆。研究甚至指出,透過呼吸排出的廢物量,效果比運動流汗還好。
多數人平時的呼吸淺而急,只停留在胸腔。練習深呼吸時,應端正坐姿,鼻子慢慢吸氣,感覺肋骨外擴,氣息流向橫膈膜與腹部,向上下左右前後擴張,肩膀保持放鬆;吐氣時,慢慢從鼻或口吐出,讓橫膈膜回到原位。
最後,常懷感恩之心——能吃、能睡、能動,就是人生最大的福氣。正如德國諺語所說:「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如果還沒遇到好事,表示這件事情還沒結束。」以正面態度面對萬事萬物,就能讓壓力不再成為生命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