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雷!不想被暴雷速速撤退!大家好,這不是第一次寫漫畫閱讀心得,但應該是第一次寫這麼長,為的就是能把這兩部作品的意義與作者押見修造的想法呈現地更完整,所以納入了兩部作品的後記來討論!(上篇)內容聚焦在《惡之華》!d(`・∀・)b
最近看了《歸來的愛麗絲》,想談談押見修造與他的作品。押見在《惡之華》之後的作品,目前只剩Happiness未讀,我想待一陣子後再讀,因為押見每個時期的作品之前其實都有相似性,當初看完《血之轍》後馬上看了《麻理在我體內》,發現兩位主角的母親都刻意隱瞞兒女幼時的創傷,造成主角人格有違常理。雖然故事的發展、人物性格都不同,還有著天差地別的氛圍(《麻理》懸疑兼逗趣;《血之轍》可怖又沉重),但連著看押見的作品,不免會覺得題材總圍繞在難解的家庭關係與青春期的心理衝突,他還能玩出新把戲嗎?
然而,讀過《惡之華》後記的讀者肯定知道,作品中許多人物與情節設計皆參考自他本人學生時期的經歷。既然各作品間都有共通處,也就代表了押見的人生經歷成就了每一部作品。《歸來的愛麗絲》的後記也證明此書的題材出自他小時對愛與性種種矛盾的感受。如此一來,似乎不能單以「能不能玩出新把戲?」這種膚淺的閱讀體驗去檢視。將自己放在能共情的角度,押見只是一直以作品解釋、療癒自己青春的人。
這篇解析我想納入後記去談。後記(或前言)能了解一位作者為何下筆,各種類型的書籍皆然。既然《惡之華》、《歸來的愛麗絲》都附有後記,那麼以其檢視押見十幾年來的創作演變就再好不過。而且實際上,兩作有如絲線般連結,待我後面解析。
首先介紹《惡之華》。故事主角春日是一位喜歡閱讀艱深文學的國中生,被名叫仲村的怪異女目擊偷了愛慕對象佐伯的衣服,從此春日的人生被仲村搞得天翻地覆。春日從被動地被仲村要脅、喜耍,變成世上唯一能與她共鳴的人,就算兩人闖下不得不舉家遷移的「社死」大禍,春日的心裡依舊留著那段揮之不去的變態記憶。
在第一回的後記中,押見提到自己就是春日那種讀著艱澀書籍展現優越,實際上什麼都不懂的國中生,壓抑又苦悶地生活在群馬縣某個群山環繞的凋零小鎮。他曾在河邊的公廁打算偷窺卻等不到苦主,最後罪惡感滿盈地走出公廁,看見一片火紅的傍晚天空。我想此事就是春日在偷竊後於傍晚河邊遇到仲村,邁向災惡的起始點的場景來源。

當年以實驗性的畫風震撼動畫圈的仲村
第二回的後記中,押見談到仲村的人物原型是一位獨來獨往、言語偏激且行為怪異的同學。他也再次提到家鄉多麼無趣,能靜心思索煩惱的地方只有河岸與夜晚的學校。春日與仲村大鬧夜晚學校、河岸邊的秘密小屋(第四回)都是由押見的經歷所延伸。那些無解與變態的煩惱,因為小鎮的褊狹而加劇,押見藉著春日與仲村的行為,放大了他青春期的歪曲思想。
「……由於無處可去,只好騎著腳踏車在郊外四處徘徊,卻因為周遭越來越黑暗的風景,感到一股無能為力的絕望感。我努力讓自己不要忘記那時候在一片黑暗中,眺望遠方車燈奔馳而過時的那種心情。」──節自第11話後記。這大概是我最喜愛的一篇後記,既滿足了押見前期對家鄉事物的解說慾,也讓後記漸漸提高深度。在第十回,春日背負罪惡再次回到小鎮,押見畫筆下那夜晚漆黑到能將人吞噬的小鎮馬上讓我想到了這篇後記。那種鄉下少年站在毫無認同又侷限自己的土地上卻想眺望遠方的感受,押見真的詮釋得太好了。
第三回中,春日、仲村在校園惡搞即將曝光之際騎車前往山的「另一邊」。春日在仲村與追上來的佐伯之間崩潰,責罵自己是個充滿假想、忽視真實的「空殼」。讀艱深書籍便覺得與眾不同,又只想把佐伯當女神崇拜,更不能達到仲村對自己的「變態期待」。在後記中,押見提到他曾翹課前往山的另一邊,這回的故事便由此取材。另外,他談到自己對青春期結束的定義是「懂道理並解開自我意識之鎖」,並認為《惡之華》也是發現青春期終點的漫畫,又提到幾部主角有「只屬於自己的價值觀」的作品,並希望《惡之華》也是如此。總之,這回的後記多了更深的省思,也更正式地點明《惡之華》乃押見對自身的探索與剖析,並對這部作品抱有「解答」的期待。

佐伯對春日越加失望,也越加黑暗
第四回的後記只是闡述了美術社的往事,在最終話前便不見後記。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春日為使仲村重拾樂趣與對自己信任,主動做出更變態之舉,為得是同仲村在這座枯燥乏味的小鎮尋找另一邊(這裡的另一邊是抽象的)。然而,他們很快明白另一邊是不存在的,不管是真實、虛擬的另一邊都是灰色、平凡而普通的世界。仲村決定和春日在夏日祭典當眾赴死,逃離所有無謂的追求。可是兩人攜手自焚前,仲村卻將春日一把推下祭典高台。意外倖存下來的兩人皆舉家遷離小鎮。春日在高中邂逅一名文學少女──常磐,與之交往後卻始終無法忘懷仲村與小鎮的事。在某日意外得知仲村的住處後,春日決定向常磐坦承過去,並找尋仲村,直面那難以抹滅的傷口……

本作的救贖、文學女神──常磐文
最終的後記裡,押見將前面的後記稱為「丟臉的文章」,並表示已經無話可說,只期許讀者若能以自己的故事重新開始,這本漫畫便有了意義。我想,隨著故事的進展越發惆悵(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料到),已無心情用幽默的口吻書寫後記。押見就像把學生時期的自己分割成幾個角色與議題,丟入《惡之華》這個觀察箱中任其生長,或許在中後期《惡之華》早已長成了別人的故事,押見自知已沒有資格為其解釋。然而,前面的後記並不如他所說的一文不值,如果結局就是押見對青春的解答的話,那麼他也算是實現他在第三回後記所說:青春期的終點要自己去找尋。只可惜,《惡之華》在「只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上有點小缺憾,這種「承認自己很平凡」的結局其實有先例(例如淺野一二〇的《晚安布布》),而押見又將仲村的性格推向心理疾病。特立獨行源於疾病而非理性,確實稍稍降低了角色的魅力。

時過境遷,仲村變為木訥的黑髮少女
其實我不希望有人把《惡之華》講得太難(包含我自己,雖然我可能也沒能力去講難它,哈),因為當有人講難一部作品,肯定有人會像春日那般毫無理由地將它當神作拜,如此本作就失去了意義。第二個原因是《惡之華》就是個簡單的故事。為闡述每個人都有變態的一面,押見以仲村作為那一面的激進表達,而每個人對那一面又愛又恨,畢竟它是自己價值觀的一部份,就如同初始在理解與憎恨仲村間反覆的春日。若單純以劇情安排視之,也是青少年最經典的問題:尋求歸屬與認同。仲村就是個病態寂寞到想死的人,覺得偷竊的春日在這可悲世界裡與自己同夥,而春日漸漸理解仲村的寂寞後也附和她的變態欲拯救她(然而仲村其實還是不認為春日和自己相同,才在雙雙自焚前推他下台)。結局是我認為《惡之華》的大優點,它沒有如押見其他作品用過多的抽象畫面去塑造人物精神層面的和解,就只是單純畫出了春日去找尋那世上曾經唯一的歸屬。這幕沒有冗長的交談,仲村也已不需被拯救,春日見她還好好活著,反倒是從過往罪惡中解放了自己。

最後一集,押見以仲村的視角再畫一遍與春日相遇的傍晚
誰都不特別,大家都是普通人。日子就是隨著太陽東昇西落地過,就如同仲村在海邊看到的世界一樣。可是,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往往就是青少年懷著倔強而不得要領的。不論如何,能在充斥煩惱與矛盾的混沌青春中,找到那位能夠理解自己的人,共同朝成熟邁進也好,埋怨世界也罷,只需一丁點認同與歸屬,這世界就有屬於你的棲身之所。
(下一篇探討《歸來的愛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