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這句神諭,被刻在德爾菲神廟,也被視為哲學的起點。
當一個人能真正「認識自己」,就不再會因為與外界的落差而懷疑自我,也能更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能量,選擇適合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你無需迎合所有人的節奏,也不需承受無法忍受的噪音與混亂。我記得那一年夏天,學校裡好多同事的孩子剛升上一年級。放學後,他們總會在六個賽道的大操場上奔跑、追逐,為了一顆皮球你來我往。
其中有個男孩叫陸路,是教學組長的孩子。他不跟其他孩子玩鬧,總是拉著媽媽的手。她在,他才願意離開一步。
他很安靜,常蹲在操場邊的小魚池旁,把麵包屑一點一點地丟進水裡,看池裡的錦鯉搶食。
有一次,我忍不住蹲到他旁邊,問:「你怎麼不去跟其他小朋友玩呢?」
他抬起頭,眼睛黑亮得像初春的夜空,卻帶著一絲猶豫。
「他不喜歡吵鬧的地方,」他母親在一旁笑著說。「小孩子性子慢,膽子小。」
我笑笑,忽然想起年少的自己。那時候我也怕熱鬧,總躲在角落看別人說笑,手裡捧著一本書,心裡卻常覺得自己「不對勁」。直到多年後,我讀到蘇格拉底那句話——「認識你自己」。
經過長時間的自我追尋後,我才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要在人群中尋找價值。有些人的自我,是藏在安靜裡的。
我看著小男孩,輕輕對他眨了眨眼:「我知道你聽得見別人聽不到的聲音,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顏色,這是很特別的才能喔。」
他也對我眨了眨眼,似懂非懂地笑了。
那天之後,有時我會陪他坐在魚池邊。他會慢慢地告訴我:哪一隻魚脾氣壞,會追另一隻膽小的;哪株大樹底下藏著幾隻雞母蟲;哪天的雲像一隻翻身的大鯨魚。
他的媽媽說他開朗許多了。我想,也許他不是變了,而是開始安心地接納了自己。
我再次想起蘇格拉底的話——「認識你自己。」
的確,唯有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愛上自己;而當你愛上自己,也才能愛上這個世界。
陸路還小,他還有很長的時間去認識自己。
但這份旅程,也需要提醒與勇氣。
我讀過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André Gide)在《秋葉集》(Autumn Leaves)中寫過的一句話:
「一隻只懂得追尋自我的毛毛蟲,將永遠不可能變成蝴蝶。」
如果我們只是一直觀察自己、分析自己、感受自己,而缺乏行動與冒險,無法鼓起勇氣讓自己進入結繭的黑暗階段,那麼就會停滯在原地,永遠無法羽化成蝶。
紀德的比喻提醒我們:
自我追尋並非終點,蛻變才是。
蛻變,需要勇氣、行動、以及向世界張開翅膀的意志。
去接觸他人,去冒險、去容納不確定性
這些是讓你超越原來自我的養分。
如果有一條路讓你感到害怕,也許那正是你該去的地方。
不要只是低頭尋找自己的模樣,抬起頭,你會看見那片你從未飛過的天空。
風在等你,光在等你,世界也在等你。
也許,這才是--破繭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