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懷疑自己,到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一、我不是有問題,我只是高敏感
很多年前,我經常羨慕那些在人群中侃侃而談、光芒四射的人,
那些樂於社交、呼朋引伴不疲倦的朋友總讓我吃驚-- 我每次參加聚會,都是微笑、點頭、努力互動, 回家卻精疲力竭,甚至整夜失眠。
我懷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為什麼我不喜歡人群?為什麼我沒有天生的好人緣?
直到我接觸到高敏感族群(HSP, Highly Sensitive Person)這個名詞,
才終於明白:這一切,跟努力與否無關, 而是我天生就是一個內向型的高敏感人。
二、我們與眾不同的感知系統
HSP 是心理學家艾融博士(Elaine N. Aron)提出的理論,
她指出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具備高敏感特質,其中約七成是內向者。 我們的五感系統更細緻,對外界刺激反應更深刻,這包括:
- 容易被聲音、光線、味道、溫度影響情緒
- 在擁擠或混亂的空間中焦躁不安
- 為別人的一句話思索好幾天
- 情緒容易被新聞、電影或他人經歷強烈觸動
- 同理心強,卻常被誤解為「太玻璃心」
我們很難在變動快、節奏亂的環境中維持平衡,
也經常在社交場合中用光所有能量, 別人看來的平常互動,對我們卻像是一場馬拉松。
三、不是孤僻,而是修復
我們不是討厭人,而是太敏感、太在意他人的情緒與反應,
導致我們在面對面互動時無法放鬆。 因此,獨處對我們不是逃避,而是修復。
我曾經在一場熱鬧聚會中看起來興致高昂,談笑風生,但回家之後腦中像放投影機,閃過整晚的對話與畫面, 一夜輾轉,怎樣也睡不著。
而在陌生環境裡,我總是待在角落裡沉默著。 我們不是不合群,而是腦中「內建劇場」太強大, 總在擔心自己的言行不恰當 ,會造成誤解或尷尬。
四、我們需要一點空間與秩序
很多人喜歡隨性生活,說走就走、說改就改;
但對高敏人來說,日常的「預測感」與「秩序感」是心理安定劑。
行程臨時改變或取消、空間太亂、光線太強、氣味太刺鼻…種種原因造成我們焦慮、心浮氣躁。 這不是任性,而是神經系統真正無法負荷。
我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只屬於我的小空間:

柔和的燈光、喜歡的窗簾、香氣與畫作。 這個角落讓我喘息,也讓我「神經放鬆」。
此外,很多 HSP 對電磁波、化學氣味、吵雜聲音也異常敏感,
所以我們常需要耳機、香氛、遮光窗簾等來進行「覆蓋法隔離」。
五、愛自己的八個方式
隨著越來越了解自己,我也整理出幾個對我很有幫助的做法:
1. 維持自己的步調,避免過勞
隨時注意自己的情緒及感覺。適度地從氾濫的資訊中抽身--別追新聞,關掉手機,放空自己才能回復能量。。
2. 使用「覆蓋法」阻擋刺激
戴耳機聽音樂、用窗簾阻隔光線、香氛來遮蔽惱人氣味…由於 HSP感官敏銳,更要遠離化學物質及電磁波,以自我保護。
3. 避免處於劣質環境
HSP 很容易被外在條件逼瘋,別委屈自己在讓人窒息的空間裡。
4. 保持「行動感」
即使只是煮一頓飯、整理房間,做點什麼,比什麼都不做好。避免讓自己陷入「我太廢了」的自我貶抑當中。
閱讀及書寫 、外出放風、喝杯咖啡,行善或捐獻等,也都能有效提振心情。
5. 設限與拒絕
不是所有邀約都要答應,不是所有請託都該承接。學會拒絕別人。不要害怕衝突而自我委屈。甚至無需跟別人解釋理由,將自己的感受擺在最前面。
6. 對自己說正面的話
「我只是與眾不同,不是不正常。」
「我不孤僻,我只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等等
HSP很多焦慮是來自對自己的高標準—因此,用鼓勵自己的話語代替憂慮的想法。必要時向外求援。
7. 選擇適合的工作方式
明確邊界、有意義的投入,會讓 HSP 找到自己的節奏,至於自己適合何種工作,因人而異,最大的重點在於「喜不喜歡?」,畢竟「興趣是最大的天賦」。
8. 聚會前預做準備
HSP很有自己的魅力,如果事先想好話題,設定離開時間,坦白自己的需求,也是一種成熟。
結語:我不需要假裝成別人,追隨自己的心吧!
曾經我覺得自己是多餘的、慢半拍的、難搞的。
現在卻很喜歡自己的高敏特質。它讓我更細膩的感受世界,理解人心,也才能在這裡寫下字字句句。找到做自己的路,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