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祖話的輔音與聲母

- 註一:有關輔音的發音位置與發音方法,請見「【2-3】用IPA符號學習輔音(一):發音位置」、「【2-4】用IPA符號學習輔音(二):發音方法」兩篇文章的介紹,也可以點擊「IPA Chart」聆聽每個輔音的發音。
- 註二:喉塞音「[ʔ]」在馬祖話拼音系統中有兩種標示,位於聲母位置時,通常為視為零聲母,所以不標示任何符號;而位在音節結尾時,則有聲調差異,因此書寫上會以「h」表示喉塞音。總結來說,在馬祖話拼音方案中,「h」出現在音節首表示喉清擦音「[h]」;出現在音節之中表示送氣符號;出現在音節尾則為喉塞音韻尾「[ʔ]」。
- 註三:「b [β]」和「j [ʒ]」 連讀變音時才會出現,嚴格來說不算在馬祖話的聲母系統(共15個聲母)中,但是因為馬祖話拼音方案有針對這兩個語音設計符號,此處還是將其列出,並以括號表示。
二、馬祖話的元音與韻母
- 單元音

- 註一:有關元音的發音特色,請見「【2-6】用IPA符號學習元音(一):元音的發音特色」、「【2-7】用IPA符號學習元音(二):幾個特殊的元音」兩篇文章,也可以點擊「IPA Chart」聆聽練習元音的發音。
- 註二:關於「e」、「oe」、「o」、「a」的音值,「馬祖話語料庫」、「教育部《閩東語文教材》(2024)」、「連江縣政府《福州話教材》(2001)」、杜佳倫(2022)有不同的標記。我自己聽「閩東語文數位教材>拼音學習」裡面的發音,覺得音值為深綠色之音標符號,而淺綠色則作為補充。
- 註三:上述音值差異其實與馬祖話韻母有寬窄之別相關,寬韻主要元音較為偏後、偏低,窄韻主要元音則較前、較高,不同韻母偏好與不同聲調結合,且連讀變韻與此有關。不過,基本上只要知道字母大致發音即可,實際上的語音差異可能沒這麼大。
- 韻母組合

- 註一:本表格根據「教育部《閩東語文教材》(2024)」與「馬祖話語料庫」為主,為部分音標因為我的聽感,而有所更改,但基本上不會差異太大。
- 註二:馬祖話寬、窄韻差別如前所述,和主要元音位置有關,通常與不同聲調結合時會有發音差異。大多韻母差異並不大,所以在馬祖話拼音方案中,拼寫方法沒有改變,「教育部《閩東語文教材》(2024)」也沒有特別說明,本表則將其皆視為寬韻。
少部分韻母的寬、窄之別較為明顯,導致馬祖話拼音方案的拼寫方法有所差異。「教育部《閩東語文教材》(2024)」特別將這些窄韻列出置於寬韻之後,本表採左右對照的方式將其列出。由於馬祖話的連讀變韻就是寬韻、窄韻互相變化的過程,因此瞭解寬韻、窄韻的對比,對之後學習馬祖話連讀變韻會更有幫助。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馬祖話韻母都有寬窄之別,只是差異大或小而已,關於寬韻、窄韻的詳細差別,可見「連江縣政府《福州話教材》(2001)」的介紹與杜佳倫(2022)的田調紀錄。) - 註三:馬祖話韻母分成三類:(1)陰聲韻,是指沒有韻尾或以元音「-i[-i]」、「-u[-u]」、「-y[-y]」結尾的韻母;(2)陽聲韻,是以舌根鼻音「-ng[-ŋ]」結尾的韻母;(3)入聲韻,是以喉塞音「-h[-Ɂ]」結尾的韻母。
三、馬祖話的聲調系統

四、馬祖話的音節結構

- 註一:關於音節結構中的分析與介紹,可以參考「【2-12】語言發音單位(二)──古人如何分析華語音節」。
- 註二:從音節結構來看,馬祖語可以有八種組合:V、CV、VE、MV、CVE、CMV、MVE、CMVE。
- 註三:參考吳瑞文老師的說法,馬祖語各種VE組合中,V除了單元音([i]、[y]、[u]、[a]、[ɛ]、[œ]) 之外,也可以是下降複元音[ɛi]、[ai]、[ou]、[au]、[œy]、[ɔy]。如此一來,有些字如「犬 kheing+[khɛiŋ33]」、「 粽 tsoyngˋ[tsɔyŋ21]」、北「poyhˊ[pɔyʔ32]」一樣可以簡單分析為「CMVE」,而非「CMVE1E2」。
參考資料
- 陳高志等,《閩東語分級教材第五級專題研究教學指引》,(臺北:教育部,2024)。
- 何劍飛等,《連江縣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材:福州語──第一冊(教師手冊)》,(連江:連江縣政府,2001)。
- 杜佳倫老師,《閩東方言音變現象的共時與歷時研究》,(臺北:萬卷樓,2022)。
- 吳瑞文老師的演講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