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已不只是包裝,而是我們的一部分
你上一次完全沒有接觸塑膠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很可能已經想不起來了。從早餐的便利商店咖啡杯、外送的透明餐盒,到晚餐時餐桌上的醬料包與保鮮膜,塑膠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甚至我們早已習慣它的存在。
問題在於,塑膠並不會像紙或食物一樣自然分解,它只會分裂成愈來愈小的塑膠微粒(<5 毫米)與奈米塑膠(小到可穿過細胞膜)。這些微粒可能隨空氣進入肺部,或透過食物進入腸胃,再進一步進入血液循環,甚至被科學家發現在大腦組織中。
新墨西哥大學 2024 年的研究顯示,2016 年到 2024 年之間,人類大腦前額葉的塑膠微粒含量增加了 50%。這意味著,塑膠正逐漸成為我們身體組成的一部分。更令人不安的是,塑膠中含有超過一萬種化學物質,其中大多數的長期健康影響尚未被充分研究。看不見的塑膠,影響看得見的健康
塑膠不只是環境污染,更是健康議題的另一個面向。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可能與荷爾蒙干擾、免疫系統失調、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血管疾病有關。
2022 年《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的一項調查發現,在 22 名健康成人的血液樣本中,有 17 人被檢測出含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與聚苯乙烯等塑膠成分。另一項義大利研究則在 80% 的新生兒胎盤樣本中檢出塑膠微粒,意味著塑膠暴露從生命最初就開始。
食物鏈中的累積同樣驚人: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對 50 種常見海鮮的檢測發現,超過 99% 的魚類肌肉組織含有可檢測的塑膠微粒。即便是看似天然的蔬菜與水果,在農田灌溉過程中也可能被塑膠微粒污染,因為塑膠垃圾與農業覆蓋膜在陽光與風化下會碎裂成微粒,進入土壤與水源。
更隱晦的風險在於,塑膠會吸附其他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多環芳香烴(PAHs)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成為它們的「載體」,將毒性物質送進我們的身體。
石油巨頭的新金礦:塑膠
塑膠的價值與危害,始終共生。它便宜、用途廣,是醫療器材、食品包裝、汽車零件的關鍵材料。全球塑膠產業產值高達 8800 億美元,對石油巨頭而言,當燃油需求因電動車興起而下降,塑膠就是新的需求出海口。
從埃克森美孚到殼牌,化工業者正大舉投資塑膠生產設施,預測到 2040 年產量將再增 40%。然而,塑膠市場已出現供過於求的跡象,部分公司轉向「創造需求」——推動更多一次性包裝與產品,讓消費者習慣性消耗。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若沒有重大政策介入,到 2040 年全球塑膠產量將比目前再增加 40%。然而市場早已出現供過於求的跡象,因此部分企業轉向推廣更多一次性產品與多層複合包裝,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以吸收產能。
回顧 70 至 90 年代,當社會開始反對塑膠污染時,塑膠業界選擇用「回收」作為安撫社會的手段。但現實是殘酷的——全球塑膠回收率在 2019 年僅 9%,美國更低至 5%。原因很簡單:回收塑膠的成本比生產新塑膠還高,而且回收後的品質與用途有限。
不是不用塑膠,而是聰明使用它
減塑並不代表回到沒有塑膠的年代,而是更聰明地使用它——將它保留在醫療、工業與耐用產品等真正需要的領域,而不是浪費在一次性與短命的包裝上。
世界各地已有許多值得參考的案例:
- 法國:2022 年起,禁止餐廳內用時提供一次性塑膠餐具與杯子。
- 智利:成為全球首個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袋的國家。
- 台灣:推動外帶不提供塑膠袋與飲料店自備環保杯優惠。
想像一個日常中,蔬果以裸裝販售、超市採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瓶裝水被公共飲水系統取代的社會——我們不僅減少了塑膠暴露,也減輕了環境負擔。
日常四步驟,減少塑膠暴露
如果你想降低體內塑膠的累積速度,這些簡單行動可以馬上開始:
- 拒用瓶裝水:研究顯示,每公升瓶裝水中可能含有高達 240,000 顆奈米塑膠,遠高於自來水。
- 避免加熱塑膠容器:高溫會加速塑膠釋放微粒與化學物質,即使標示「耐熱」也不能保證完全安全。
- 選擇裸裝或可分解包裝的食物:支持有環保意識的品牌,讓市場知道需求在哪裡。
- 自備餐具與購物袋:雖然不方便,但長期可避免大量一次性塑膠製品進入生活。
雖然這些只是減少暴露,而非徹底清除,但能顯著降低有毒化學物質與微粒的累積速度。
別等證據出爐才行動
歷史上,石綿、鉛、菸草都曾在確切證據出現前,被業界辯稱「尚無明確因果關係」,但等到科學證據足夠時,代價往往已無法挽回。微塑膠正走在相似的軌跡上。
科學研究需要時間建立完整的因果鏈,但行動不必等到那一刻才開始。如果我們今天選擇減少塑膠消耗,未來就可能少一點海洋垃圾、少一點食物鏈中的塑膠微粒、少一點不可逆的健康風險。
你的每一個選擇——哪怕只是拒絕一瓶瓶裝水——都在塑造一個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