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歷史研究所在幹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以下是敝校公館大學歷史所的情況,其他學校不一定一樣喔

  進入歷史所後,其他科系研究所的朋友們總是很好奇我的生活,今天就來分享歷史所在幹嘛吧!

  順便提一下一個不重要的冷知識,我們其實叫做「歷史系碩士班」,並沒有一個所叫做歷史研究所,但我們都習慣稱呼「歷史所」啦。

文學院的天空

文學院的天空

歷史所要修什麼課?

  研究所之後的必修課會大幅減少,歷史所也不例外,但每一堂課都非!常!硬!

  先來說說制度,要畢業的話需要修滿24學分,包含系上必修課兩門和選修課三門。

  必修課之一「研究實習與討論」便是教我們如何做學術研究,例如文獻回顧撰寫方式、數位人文研究方法、如何評論一篇文章等等;學期末的時候我們也要舉辦模擬研討會,每位同學都要當發表人和評論人,為日後的學術發表做準備。

  必修課之二「外文史學名著選讀」有分英文和日文,我選擇的是「日文史學名著選讀」。上課前我們需要閱讀一篇日本學者寫的歷史研究文章(當然是全日文的),像是內藤湖南的〈概括的唐宋時代觀〉,然後在課堂上與老師討論或提問。

  學術文章當然是很不好讀的,尤其是那些二戰前的作品行文和現在差非常多,但只要想到上「英文史學名著選讀」的同學在看英文版《資本論》,就覺得輕鬆極了,嘻嘻。

  至於選修課三門,就可以依照自己的研究領域來選有興趣的,然而歷史所的課本來就少,所以常常選不到和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例如我研究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史」,但我選修課選了「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科技與醫療文獻選讀」,通通沒有關係,但沒辦法,我需要那個學分。

  為什麼說課很硬呢?因為常常一個禮拜就要看完好幾篇期刊,甚至是一整本書,如果是原文或是文言文那就更痛苦了;此外,也有可能一個禮拜就要交兩、三千字的作業,期末再交個一萬字以上的報告。這還只是一堂課,但我們研究生不會只修一堂課,況且還有其他外務。

  所以如果有學弟妹看到這邊,記得,M字頭系選修一學期選一堂就好了!!!

討人厭的論文

  沒錯,如果想畢業,當然是要寫論文的。

  要寫論文就要找指導教授。我知道理工科因為要進實驗室,所以在開學前就必須找好指導教授,但我們通常碩二才會確定指導教授,一方面是要摸索自己想研究什麼,一方面是有些教授會要求要上過他的課。

  不過,如果像我一樣大學就已經有指導教授,當然就趕快簽一簽,我開學沒多久就簽了,直接創下當屆最快傳說。

  論文的字數通常是五萬字,題目則是要和指導教授一起慢慢琢磨出來,然後刪了又改改了又刪,所以可想而知完成論文的過程會非常漫長,這也是為什麼歷史所要讀三到四年才能畢業。

  但我絕對不要拖到第四年,絕對不要!!!!!讓我走!!!!!!!

  關於我的論文題目,下次再寫一篇文分享吧。

歷史研究生的日常

  我們是沒有實驗室的,所以沒課的時候大家會窩在研究室或圖書館唸書寫論文,偶爾也會在研究室聊聊天,算是枯燥研究生活的調劑吧。

  不過,前面有提到研究生的外務,外務包括當老師的研究助理、當課程的教學助理、參加讀書會、接外面的工作(尤其是中研院)、或是擔任研究生期刊的編輯。

  我們一個學期總是會身兼好幾份工,像是前述的外務我一學期會有至少三個,所以也不是每天都能好好讀書寫論文。

  不過為了錢和經驗,儘管累還是得做囉。

歷史系和歷史所的不同

  在同一所學校的歷史系待了四年,接著在歷史所待了兩年,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要學會自我規劃。

  大學的時候每天的時間被課表畫成一格一格的,只要照著過就好了;但是到了研究所,沒有課的時間絕對大於有課,所以要如何妥善規劃時間,兼顧學業、外務還有人際關係,我認為是研究生最重要的課題。

  不只如此,論文的進度也要自己規劃。我們沒有實驗室,沒有學長姊帶進度,並且也不是每個指導教授都會積極注意學生的進度,或是定期找學生meeting。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要怎麼推進研究進度就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自律,同時也要自動自發找教授討論。

  我想「自我規劃」的困難,可能也是歷史所要讀很久的原因之一吧。


  更多歷史所的生活趣事,我之後再慢慢分享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ris的次元圖書館
2會員
7內容數
這裡存放了Iris根據史料與研究寫成的小小故事。有些正經,有些不正經;有些希望你知道,有些不能只有我看到。如果你喜歡故事也喜歡歷史,歡迎來我的次元圖書館逛逛!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35年後再與大學生一起上課。
Thumbnail
35年後再與大學生一起上課。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大學學生會與系學會的活動經驗,包括晚會、遠足、營火晚會等,並探討了學生對不同活動的感受和觀點。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大學學生會與系學會的活動經驗,包括晚會、遠足、營火晚會等,並探討了學生對不同活動的感受和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大學所開設的特殊課程,包括了各種具有創意及實際操作的課程內容,然而,作者也分享了這些課程的優點與缺點,是一篇風趣的文章。
Thumbnail
大學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時光,在這裡我收穫滿滿,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圈。即便很多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這段美好的時光。
Thumbnail
大學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時光,在這裡我收穫滿滿,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圈。即便很多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這段美好的時光。
Thumbnail
大學生生活,除了四大學分以外,可以規劃或參與更多有趣的方式充實自己的生活。這篇說明國科會科普計畫的經驗,說不定可以成為你的提案。
Thumbnail
大學生生活,除了四大學分以外,可以規劃或參與更多有趣的方式充實自己的生活。這篇說明國科會科普計畫的經驗,說不定可以成為你的提案。
Thumbnail
來說說我念研究所的故事,其實想念研究所好一陣子了,但畢竟是上班族,只能念在職班,因此選擇少很多,而我又是興趣很廣的人。 一開始我想的是跟工作有關的系所,但我只能說,好險我沒去念……不是說這些系所不好,而是我絕對會後悔,因為我工作被換來換去,一個工作做幾年就被換掉,如果論文題目又跟工作綁在一起我麻煩
Thumbnail
來說說我念研究所的故事,其實想念研究所好一陣子了,但畢竟是上班族,只能念在職班,因此選擇少很多,而我又是興趣很廣的人。 一開始我想的是跟工作有關的系所,但我只能說,好險我沒去念……不是說這些系所不好,而是我絕對會後悔,因為我工作被換來換去,一個工作做幾年就被換掉,如果論文題目又跟工作綁在一起我麻煩
Thumbnail
現實記異篇下 紀錄在冊,準備關帳結算前30年。
Thumbnail
現實記異篇下 紀錄在冊,準備關帳結算前30年。
Thumbnail
我上了輔大的研究所後,對輔大的環境和校風感到很好奇,也相當期待在所上的各種課程中學習新知。但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裡跟我的期待有點落差……
Thumbnail
我上了輔大的研究所後,對輔大的環境和校風感到很好奇,也相當期待在所上的各種課程中學習新知。但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裡跟我的期待有點落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