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敝校公館大學歷史所的情況,其他學校不一定一樣喔
進入歷史所後,其他科系研究所的朋友們總是很好奇我的生活,今天就來分享歷史所在幹嘛吧!
順便提一下一個不重要的冷知識,我們其實叫做「歷史系碩士班」,並沒有一個所叫做歷史研究所,但我們都習慣稱呼「歷史所」啦。

文學院的天空
歷史所要修什麼課?
研究所之後的必修課會大幅減少,歷史所也不例外,但每一堂課都非!常!硬!
先來說說制度,要畢業的話需要修滿24學分,包含系上必修課兩門和選修課三門。
必修課之一「研究實習與討論」便是教我們如何做學術研究,例如文獻回顧撰寫方式、數位人文研究方法、如何評論一篇文章等等;學期末的時候我們也要舉辦模擬研討會,每位同學都要當發表人和評論人,為日後的學術發表做準備。
必修課之二「外文史學名著選讀」有分英文和日文,我選擇的是「日文史學名著選讀」。上課前我們需要閱讀一篇日本學者寫的歷史研究文章(當然是全日文的),像是內藤湖南的〈概括的唐宋時代觀〉,然後在課堂上與老師討論或提問。
學術文章當然是很不好讀的,尤其是那些二戰前的作品行文和現在差非常多,但只要想到上「英文史學名著選讀」的同學在看英文版《資本論》,就覺得輕鬆極了,嘻嘻。
至於選修課三門,就可以依照自己的研究領域來選有興趣的,然而歷史所的課本來就少,所以常常選不到和自己研究領域相關的。例如我研究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社會文化史」,但我選修課選了「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科技與醫療文獻選讀」,通通沒有關係,但沒辦法,我需要那個學分。
為什麼說課很硬呢?因為常常一個禮拜就要看完好幾篇期刊,甚至是一整本書,如果是原文或是文言文那就更痛苦了;此外,也有可能一個禮拜就要交兩、三千字的作業,期末再交個一萬字以上的報告。這還只是一堂課,但我們研究生不會只修一堂課,況且還有其他外務。
所以如果有學弟妹看到這邊,記得,M字頭系選修一學期選一堂就好了!!!
討人厭的論文
沒錯,如果想畢業,當然是要寫論文的。
要寫論文就要找指導教授。我知道理工科因為要進實驗室,所以在開學前就必須找好指導教授,但我們通常碩二才會確定指導教授,一方面是要摸索自己想研究什麼,一方面是有些教授會要求要上過他的課。
不過,如果像我一樣大學就已經有指導教授,當然就趕快簽一簽,我開學沒多久就簽了,直接創下當屆最快傳說。
論文的字數通常是五萬字,題目則是要和指導教授一起慢慢琢磨出來,然後刪了又改改了又刪,所以可想而知完成論文的過程會非常漫長,這也是為什麼歷史所要讀三到四年才能畢業。
但我絕對不要拖到第四年,絕對不要!!!!!讓我走!!!!!!!
關於我的論文題目,下次再寫一篇文分享吧。
歷史研究生的日常
我們是沒有實驗室的,所以沒課的時候大家會窩在研究室或圖書館唸書寫論文,偶爾也會在研究室聊聊天,算是枯燥研究生活的調劑吧。
不過,前面有提到研究生的外務,外務包括當老師的研究助理、當課程的教學助理、參加讀書會、接外面的工作(尤其是中研院)、或是擔任研究生期刊的編輯。
我們一個學期總是會身兼好幾份工,像是前述的外務我一學期會有至少三個,所以也不是每天都能好好讀書寫論文。
不過為了錢和經驗,儘管累還是得做囉。
歷史系和歷史所的不同
在同一所學校的歷史系待了四年,接著在歷史所待了兩年,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要學會自我規劃。
大學的時候每天的時間被課表畫成一格一格的,只要照著過就好了;但是到了研究所,沒有課的時間絕對大於有課,所以要如何妥善規劃時間,兼顧學業、外務還有人際關係,我認為是研究生最重要的課題。
不只如此,論文的進度也要自己規劃。我們沒有實驗室,沒有學長姊帶進度,並且也不是每個指導教授都會積極注意學生的進度,或是定期找學生meeting。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要怎麼推進研究進度就要靠自己的思考和自律,同時也要自動自發找教授討論。
我想「自我規劃」的困難,可能也是歷史所要讀很久的原因之一吧。
更多歷史所的生活趣事,我之後再慢慢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