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漢字的整體流變,可透過下圖有初步認識,同時本文將依據時代發展,逐一說明各漢字的時代與特色:

一、甲骨文

時代:殷商時代
特色:
1.刻於龜甲、獸骨之上。
2.內容常與占卜相關。
3.筆畫【 纖細 】,像圖畫,已具備六書觀念,最早系統文字。
4.字形不固定,變化大,繁簡不一。
5.劉鶚《鐵雲藏龜》:第一本甲骨文研究資料。
二、金文

時代:商周時代
特色:
1.刻在青銅器上(以鐘、鼎最多),所記內容較甲骨文廣泛。
2.字體【 圓潤 】豐厚
三、古文 (多亡佚)
時代:春秋戰國
特色:
1.漢景帝發現與當時所通行的篆書、隸書不同,稱「古文」。為戰國時代通行於六國文字。
2.字行篇圓部分頭粗尾細,似蝌蚪。
3.許慎《說文解字》保存部分古文。
四、大篆

時代:春秋戰國
特色:
1.因小篆是在籒文的基礎刪減,故稱「大篆」。
2.具筆畫圓均工整、繁複等特質。
五、小篆

時代:秦
特色:
1.秦使王統一天下後,「書同文」即小篆。取消異體字,簡化籒文。
2.字形結構緊湊,趨向【 整齊 】、【 固定 】,線條均勻圓轉。(雖然有部分脫離造字原意,但字形尚具「六書」遺意)。
3.後世研究小篆多以《說文解字》為根據。
六、隸書

時代:漢
特色:
1.漢代通行的字體,即所謂「今文」。
2.筆畫由散開且平直方折的直線構成(撇捺明顯),書寫快速且順手。【蠶頭燕尾】
3.為求方便將曲折的曲線拉直,以「輔佐」小篆(佐書)。
4.漢隸筆畫尾部挑起相背,如八,故稱八分書。
5.發展至隸書,古文字象形特質消失,徹地符號化。
七、草書

時代:東漢之後
特色:
1.字體【 龍飛鳳舞 】,下筆任意勾連曲折。
2.為書寫簡便迅速而作,與六書無關,不符合六書造字原則。
八、楷書

時代:東漢之後
特色:
1.萌芽漢末,發展於魏晉南北朝,成熟於隋唐。
2.為隋唐至今的通型字體,為我國文字正體。
3.去掉隸書尾部挑法,改為平直筆話為作,不合乎六書造字法則
九、行書

時代:魏晉後
特色:
1.形成最晚,介於草書漢楷書之間,兼具二體優點,書寫簡便,較草書易於辨認,實用性質高。
2.變化多,寫法不一致,筆畫自然連綴。【 行雲流水 】
3.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
感謝每個路過的你!如果你覺得我的分享有幫助,歡迎留言讓我知道!
如果有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有機會我也會持續整理相關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