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期望」。這幾天在整理書房的二手書時,收到了一套幾乎全新的兒童英文教材。
那是一整套完整的學習套書,包含精裝書冊、配套的影音光碟,
內容從字母發音到進階句型應有盡有,封面還印著繽紛童趣的圖案。
無論外觀還是內容設計,都可以看出原本的家長花了不少心力與金錢。
但當我翻開裡面時,卻看到大部分的教材都是空白的——
只有幾頁被輕輕寫上筆跡,其餘大多維持著剛買來的樣子。
那一刻,我心中湧起一個問題:
這些教材,究竟是誰的夢想?
是孩子真的曾經渴望學會,還是父母放入其中的期待與焦慮?
是希望孩子走得比自己更遠,還是某種不敢說出口的虛榮?
還是,只是想換得一些屬於自己的安心與時間?
—
這段小插曲,讓我對「期望」這件事產生了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愛與期望之間,總有一道難以拿捏的界線。
作為父母,我們怎麼拿捏期望與壓力的分寸?
又如何區分引導與控制的界線?
要怎麼辨認,是孩子真的「不努力」,還是只是「不擅長」?
我們都希望孩子比我們更好,走得更穩;
但在這樣的願望背後,是否也悄悄藏著一些自己的補償心理?
希望孩子完成我們曾錯過的夢;
或是,把課程安排得滿滿的,是為了換得自己喘息的時間?
這並不是錯。
我們每個人都在有限的資源與情感裡,努力調和著愛與現實。
但或許更重要的是:
我們是否曾停下來問問孩子——
「你喜歡這些嗎?」
「這條路,是你想走的嗎?」
愛,是支持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而不是努力讓他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
第二層啟發是:真正的引導,不是在邊界外畫紅線,而是在邊界內點燈。
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常常包含著我們的愛、焦慮與恐懼;
而那些界線,無論是對自由的拿捏,還是對學習的要求,
真正難的,從來不是設定一條「對的」界線,
而是在這條模糊不清的界線上,學會「對話」與「陪伴」。
最困難的不是教他怎麼樣成功,
而是陪著他在困惑中學會選擇、在失敗裡看見成長。
我們不可能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留下幾盞燈。
這些燈,也許是一次晚餐時誠懇的傾聽,
也許是一場挫敗後不責備的擁抱,
或是某一夜裡我們靜靜說出:「不管你選哪條路,我會陪你。」
就像《被討厭的勇氣》裡提出的一種觀點: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而是陪他發現他真正的樣子。」
—
親愛的你呢?
你還記得曾背負過哪些來自父母、師長或社會的期望?
如今,你又正在對誰抱有怎樣的期望呢?
願我們在愛裡持續學習,
讓「期望」成為一種祝福,而不是負擔。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今天過得溫柔而踏實。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