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說服」。最近聽到一個來自 NBA 傳奇球星多爾夫・謝伊斯(Dolph Schayes)的真實故事。
故事發生在 1950 年代,一位高中教練發現球隊裡有個極具天賦的孩子。他來自一個剛從羅馬尼亞移民美國的猶太家庭,家境清寒,父母經營一家雜貨店,幾乎全年無休。孩子放學後,總得趕回店裡幫忙。父母對他的期待很明確:「好好讀書,爭取考上大學,過上穩定生活。」
如果這時你是教練,會怎麼說服這對忙碌的父母,讓孩子多花時間練球?
這位教練沒有激動地陳述夢想、談未來 NBA,也沒有說太多技術分析。他只是打電話說了兩句話:
「你家孩子是我見過最有決心的球員。」
「他可以憑藉籃球技藝上大學。」
然後問他們:「你們願意來現場看他打一場球嗎?」
父母當天破天荒提早打烊,去看了比賽,從此支持孩子走向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那個孩子,後來成為了籃球史上傳奇人物。
—
這個故事給我們兩個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真正的說服,往往不是「說」,而是「讓人看見可能性」。
我們總以為說服需要邏輯清晰、語言精準、數據齊全,但最打動人的,其實常常是那句直抵人心的關鍵句。
就像 FBI 前談判專家 克里斯・佛斯(Chris Voss) 在《FBI談判協商術:首席談判專家教你在日常生活裡如何活用他的絕招 》一書中說的:
「說服不是壓服對方,而是讓他相信,那是他自己的決定。」
教練沒有硬要說服父母改變想法,而是讓他們「親眼看到」孩子的潛力,並與他們原有的價值觀產生連結(上大學、努力),這才是真正的影響力。
—
🔹第二層啟發是:影響力,不是改變別人,而是與對方的價值觀對接。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 在暢銷書《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中提出「說服的六大法則」,其中之一就是「認同原則」——
人們更願意接受那些與自己信念相符、或能強化自我形象的建議。
換句話說,你不是說服對方走你的路,而是讓他看見,在自己的世界觀中,也有你的這一條路。
—
你呢?你最近有沒有想讓別人理解或接受什麼?
你是用了很多話去說明,還是讓對方看見可能的未來?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祝願你今天不只是溝通清晰,更能讓理解發生。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