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王昌齡《聽流人唱水調子》
王昌齡這首《聽流人唱水調子》是一首七絶,篇幅不長,卻蘊含寫景與抒情之妙。若析其技巧,可見如下數端: 起句以景設境,寓情其中 「孤舟微月對楓林」──一幅夜泊圖景呈現眼前:舟孤月微,秋林掩映,境界幽冷。王昌齡善於以簡練筆墨營造氛圍,孤舟與微月,既是實景,亦暗合流放者之孤寂心境,使讀者一入詩境,便與漂泊之人心情相契。
以樂寄情,聲境交融 次句「分付鳴箏與客心」──箏聲本為寄情之媒,詩人藉「分付」二字,使客人之心、箏音之韻交互流轉,情感因音樂而外放,亦因聽覺之共鳴而深刻。此處由「視覺」轉「聽覺」,使景與情的交織更顯立體。 借景遞進,氣象遼闊 三句「嶺色千重萬重雨」──由近景舟、月、林,轉而推至遠景「嶺色」,層層疊疊,宛若萬重煙雨,將幽愁推向極致。此用筆由小而大,由靜而動,境界遂由個人孤愁拓展為天地愁緒,襯托感情之深廣。以物喻情,收束淒婉 結句「斷絃收與淚痕深」──樂曲戛然而止,乃因弦斷,然詩人將「斷絃」與「淚痕」並提,將雨水、斷音與淚痕交錯,虛實互生。箏聲既斷,淚痕更深,唱者、聽者同陷淪落之境。此乃以物寓情的典型手法,情感表達婉轉而強烈。 情景渾融,餘味無窮 全詩在寫景、敘事、寄情之間無明顯分界,舟月楓林、箏音弦斷、淚痕雨色皆彼此映照,構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王昌齡於此展現高超的抒情技巧,使詩歌情感非直白呼喊,而是隨景生情、寓情於景,餘韻悠遠。 聲畫同構,情感共鳴
綜觀這首詩之所以千古卓絕,在於王昌齡運巧妙使用「聲畫同構」的手法,構建了一個與情感共振的悲情場域。
本詩的視覺意象(孤舟、微月、楓林、嶺雨、淚痕)與聽覺意象(箏鳴、弦斷)精密交織,共同服務於詩人情感的層層渲染。
空間設計方面,由近(舟)及遠(嶺)再收束於個體(淚痕),情感亦由個體孤寂(起句)經由音樂共鳴(次句)擴展為天地同悲(第三句),最終凝聚為生命共通的深切悲愴(結句)。
詩語方面,「分付」與「收與」的巧妙運用,揭示了情感通過藝術媒介(音樂)在漂泊者(流人)與傾聽者(詩人/讀者)之間傳遞、共振、最終內化凝結的過程。詩人不僅聽曲,更聽懂曲中人的靈魂,這「聽」本身便是一種深刻的共情與生命體驗的共享。 因此,《聽流人唱水調子》超越了一般的聞樂感懷,它通過精妙的意象組合與情感流轉,在短小的篇幅內,完成了對流放漂泊者孤絕命運的詠嘆,並在「聲畫同悲」的意境中,達成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展現了王昌齡作為「七絕聖手」爐火純青的抒情藝術。

以Chatbot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