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擎的榮光
世界每一台最先進的「AI 車輛」──不論是 Google 的 Gemini、OpenAI 的 GPT、NVIDIA 的超算伺服器,
背後都有一顆來自台灣的心臟:晶片。這是台灣的驕傲,也是世界公認的奇蹟。
我們有最精密的製程、有最勤奮的工程師、有一條足以撐起全球運算的護國神山。
但奇怪的是──
我們造引擎給全世界,卻沒有一台車是自己的。
二、代工的枷鎖
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結構問題。
台灣長年以「代工」為榮,做得快、做得好、做得精準,卻從來不敢問:
「為什麼我們不能自己開一台車?」
這種模式養出了數以萬計的世界級工程師,
卻也讓他們成了「為別人造夢的工匠」, 始終沒有資源與舞台,去實現屬於台灣的夢。
三、人才的悲歌
台灣的人才不缺。
我們有世界最多的工程師比例, 他們能與美國矽谷並肩,能在中國、印度獲得高位, 卻在台灣,被壓縮在代工線上,一張又一張國際訂單之下。
這些人,本來可以設計自己的產品、建立自己的平台、
甚至,讓「台灣 AI」成為世界另一個選擇。
可惜,他們被養成了習慣:
「只要交付就好,設計與未來的事,留給客戶決定。」
四、國家的選擇
美國押寶矽谷,中國砸錢在大模型,印度用軟體服務佔領全球,
而台灣呢? 台灣選擇了「做世界的工廠」。
這沒有錯,因為這帶來了 GDP、帶來了出口數字、帶來了「護國神山」。
但這同時也是一種悲哀:
我們明明有最強的引擎,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開著「台灣製造的心臟」奔馳在前方,而自己停在原地。
五、車與夢
造車,需要的不只是引擎,還需要車身、輪胎、駕駛艙與導航。
台灣的問題不在技術,而在 夢想與整合的決心。
我們缺乏的不是工程師,而是「敢喊出要做自己車」的人。
我們缺乏的不是算力,而是「願意投資十年、二十年去養生態」的耐心。
所以,台灣的悲歌不是「沒能力」,
而是「太習慣替別人實現夢想,忘了造自己的夢」。
六、結語
當印度靠軟體輸出全世界,當美國憑創新站上浪潮,
台灣依舊握著最強的引擎,卻沒有自己的車。
這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不再滿足於「護國神山」的驕傲,
而是真正渴望一台寫著「Made in Taiwan」的 AI 車輛, 那時候,這首悲歌才會轉調,變成屬於台灣的樂章。
✎ 筆名:紫星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