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炒作!史丹佛大學「十萬開發者」研究揭示 AI 對生產力的真實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是否也曾聽過,AI 將全面取代人類工程師,或是讓開發者生產力瞬間暴增數倍的說法?

去年初,Meta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甚至大膽預言,將在年底前用
AI 取代所有中階工程師 [。這樣的豪言壯語,無疑在全球 CTO 心中投下了震撼彈:「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多遠了?」

此篇來源: https://youtu.be/tbDDYKRFjhk?si=Z_jRhVcl9t6YzytA
Does AI Actually Boost Developer Productivity? (100k Devs Study) - Yegor Denisov-Blanch, Stanford

raw-image


然而,史丹佛大學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卻為這股 AI 熱潮帶來了清醒的洞察:AI 確實能提升開發者的生產力,但它絕非「一刀切」的萬靈丹, 它的成效,取決於多種複雜的因素。

這項由史丹佛大學研究員 Yegor Denisov-Blanch 領導的三年期研究,旨在透過客觀、數據驅動的證據,協助公司制定量身定制的 AI 戰略,而非盲目追隨供應商的炒作 。

揭露真相:史丹佛研究為何與眾不同?

許多關於 AI 對開發者生產力影響的研究,往往由 AI 工具供應商主導,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 。它們還存在幾個重大局限:

過度依賴提交次數 (Commits) 和拉取請求 (PRs) : 這些指標無法準確反映實際生產力。研究發現,AI 有時會導致引入更多錯誤修復任務,也就是所謂的「返工 (Rework)」,讓你感覺交付了更多程式碼,但其中很多是無用功 。

  • 局限於全新專案 (Greenfield tasks) :大多數研究讓開發者從零開始建構專案,而 AI 在生成這類「樣板程式碼」方面確實表現出色。然而,**現實中的軟體工程工作,絕大多數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全新專案,而是涉及現有程式碼庫和複雜依賴項 。
  • 透過問卷調查衡量生產力 : 史丹佛的研究發現,開發者對自身生產力的評估往往不準確,甚至與實際測量結果的相關性極低,準確度堪比擲硬幣 。

史丹佛的研究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 前所未有的規模 : 這項歷時三年的研究是軟體工程生產力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之一,涵蓋了來自 600 多家公司(包括大型企業、中型公司和新創公司)的近 10 萬名開發者。
  • 海量真實數據 :研究數據集包含數千萬次程式碼提交和數十億行程式碼,其中大部分來自私有程式碼庫。這點至關重要,因為私有程式碼庫更能準確反映團隊的生產力,不像公共程式碼庫可能存在「幽靈工程師」(領薪水卻不工作的人)問題。
  • 創新的生產力衡量方法: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模型,能夠自動評估程式碼。它接入 Git,分析每次提交的原始碼變更,並根據品質、可維護性、產出和實際功能等維度進行量化,而非簡單地統計程式碼行數或提交次數 。這確保了對實際產出的精準衡量。

AI 對開發者生產力的真實影響:複雜而多變

研究結果顯示,AI 帶來的平均生產力提升約為 15% 至 20%。然而,這只是個平均數,實際情況非常複雜,有些團隊在使用 AI 後,生產力甚至出現了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AI 輔助編碼能讓交付的程式碼量增加 30% 到 40%,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返工」(rework),即修復 AI 生成程式碼引入的錯誤。這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實際產出產生誤解。

決定 AI 效率的關鍵因素:這些情況下 AI 才能發揮最大作用.

研究深入剖析了影響 AI 對生產力提升效果的諸多因素:

任務複雜性

低複雜度任務:AI 在這類任務上表現最佳,尤其是在全新的(Greenfield)專案中,能帶來30% 至 40% 的顯著提升** [9, 10]。

高複雜度任務:提升幅度較為溫和(Greenfield 專案為 10-15%),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開發者生產力下降。

專案成熟度(Greenfield vs. Brownfield)

全新(Greenfield)專案:AI 在這類專案中效果更優,因為其擅長處理從零開始的樣板程式碼。

已有(Brownfield)專案:在涉及現有程式碼庫和依賴項的專案中,利用 AI 提高生產力則更為困難,提升幅度介於 0% 到 20% 之間 。

程式語言流行度

高流行度語言:對於 Python、Java、JavaScript、TypeScript 等高流行度語言,AI 的幫助非常明顯,能帶來 10% 至 20% 的生產力提升。

低流行度或不常用語言:對於 Cobol、Haskell、Elixir 等語言,AI 的幫助非常有限,甚至可能導致生產力下降,因為其編碼品質不佳 。

程式碼庫規模

隨著程式碼庫規模的增大,AI 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會急劇下降。

* 這主要是因為上下文窗口限制、訊號雜訊比問題,以及大型程式碼庫中更多的依賴項和領域特定邏輯。即使上下文窗口增大,大語言模型(LLM)的性能也會隨之下降 。

最終結論:告別盲從,打造你的專屬 AI 戰略

史丹佛大學的這項研究清晰地表明:AI 確實能提升開發者生產力,但它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帶來等量的提升。 其有效性高度依賴於任務複雜性、程式碼庫成熟度、語言流行度、程式碼庫大小以及上下文長度等因素。

因此,對於企業而言,盲目跟風並不可取 。你需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量身定制的 AI 策略,才能真正從這股技術浪潮中獲益,而非陷入生產力下降的困境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k吳的沙龍
0會員
82內容數
這不僅僅是一個 Blog,更是一個交流與分享的空間。 期待在這裡與你相遇,一起探索科技、體驗生活、夢想旅行!💖
Hank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7
特別是 Google、Microsoft等大用電企業都有在談。 🔹 定義 24/7 CFE = 24/7 Carbon-Free Energy 意思是:企業在 每天 24 小時、全年 8760 小時 的營運過程中,所使用的電力必須 100% 來自無碳能源(Carbon-Free Energ
2025/08/17
特別是 Google、Microsoft等大用電企業都有在談。 🔹 定義 24/7 CFE = 24/7 Carbon-Free Energy 意思是:企業在 每天 24 小時、全年 8760 小時 的營運過程中,所使用的電力必須 100% 來自無碳能源(Carbon-Free Energ
2025/08/17
RE100 是一個由 The Climate Group(氣候組織) 與 CDP(碳揭露計畫) 發起的國際倡議,成立於 2014 年。 它的全名是 Renewable Energy 100%,目標是推動全球大型企業承諾在特定期限內(通常是 2030 年或 2050 年)全面使用 100% 再生能源
2025/08/17
RE100 是一個由 The Climate Group(氣候組織) 與 CDP(碳揭露計畫) 發起的國際倡議,成立於 2014 年。 它的全名是 Renewable Energy 100%,目標是推動全球大型企業承諾在特定期限內(通常是 2030 年或 2050 年)全面使用 100% 再生能源
2025/08/16
2025 年 8 月 16 日 ,Google 發表其 Gemma 3 模型家族最新、最輕量的成員—Gemma 3 270M。這款擁有 2.7 億參數的開源模型,專為在裝置端(on-device)和邊緣運算環境中高效運行而設計,目標是大幅降低開發者部署 AI 功能的門檻與成本,並在保障資料隱私的前提
2025/08/16
2025 年 8 月 16 日 ,Google 發表其 Gemma 3 模型家族最新、最輕量的成員—Gemma 3 270M。這款擁有 2.7 億參數的開源模型,專為在裝置端(on-device)和邊緣運算環境中高效運行而設計,目標是大幅降低開發者部署 AI 功能的門檻與成本,並在保障資料隱私的前提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AI工具導入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對日後的工作機會和型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文分成3大部分各別討論: (1)文科生將再次迎來出頭天;(2)理工科學生工作機會將大幅減少;(3)一人公司數量將爆發性成長。
Thumbnail
史丹佛大學的AI指數2024報告(2024 AI Index Report)歸納了10大重點: 人工智慧(AI 在某些任務上擊敗了人類,但並非在所有任務上都擊敗了人類。AI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基準,包括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英語理解方面的一些基準。。。。
Thumbnail
史丹佛大學的AI指數2024報告(2024 AI Index Report)歸納了10大重點: 人工智慧(AI 在某些任務上擊敗了人類,但並非在所有任務上都擊敗了人類。AI在許多方面已經超越了人類基準,包括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英語理解方面的一些基準。。。。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高盛經濟學家在2023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AI的進步可能導致全球約三億個全職工作遭到自動化取代,同年5月,美國八萬名失業人口中,有4,000名是因為工作被AI取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對未來的影響,提到了人工智能不斷進步的速度,以及預測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同時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包括了代替工程師寫CODE以及瞭解和療癒人類情緒。
Thumbnail
理由很簡單,就算 AI 和人一樣強大,比如貢獻值是 1,只需要一般人往上面加個 0.1,那麼你的成品就超過了 AI 的作品了⋯ 不懂 AI 的人會過時嗎,會被淘汰嗎? 可以說是又可以說不是⋯ 不懂 AI 的人的薪酬肯定被降低了,不過不等於會消失⋯ 就像很多人也不懂電腦的專業知識,比如連簡單的計
Thumbnail
理由很簡單,就算 AI 和人一樣強大,比如貢獻值是 1,只需要一般人往上面加個 0.1,那麼你的成品就超過了 AI 的作品了⋯ 不懂 AI 的人會過時嗎,會被淘汰嗎? 可以說是又可以說不是⋯ 不懂 AI 的人的薪酬肯定被降低了,不過不等於會消失⋯ 就像很多人也不懂電腦的專業知識,比如連簡單的計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數位化時代中,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創新和進步的關鍵力量。本文探討AI的現狀、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性,並提出負責任地發展和使用AI的思考。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引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然而,這種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問題:AI是否將取代人類的工作?這不僅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也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AI取代人類工作的挑戰和機遇,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Thumbnail
如果要說2023的熱門話題,AI人工智慧一定是榜上有名的吧!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AI工具出現,你內心一定會有個疑問... 人類到底會被AI取代? 我認為,AI能取代的是「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不是所有工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