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向外國語的彼岸:閱讀《羅馬日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傍晚時分,我還停留在多本閱讀與為寫作構思的困局中,好像沒有絲毫進展,正想就此打住之時,在這一刻,惟喆就默契十足傳來了三部電子書: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長篇小說《同名人》(2003)、長篇小說《低地》(2013)、隨筆集《羅馬日記》(2015),這意味著我得寫點什麼或者寫些讀後感才行,以回報文友的好意。最後,我遵循直覺和需要選擇了《羅馬日記》這部隨筆集。不過,我得坦率地說,裘帕.拉希莉是何許人,其寫作背景我毫無所悉,只能求助公開的書訊作為開端的動力。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出生於1967年,孟加拉裔美國著名作家。這部榮獲普立茲文學獎的《羅馬日記》即作者用非母語的義大利語書寫的最新隨筆集,全書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記錄著她學習用另一種語言(義大利語)進行表達、尋找一種「新的聲音」的漫長過程。這不是一本枯燥的語言學習筆記,而是一位小說家開拓新領域的心靈啟示錄——語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識的。創作者在某個時刻感到有必要改變路徑:這是一種瘋狂的衝動,它可能意味著放棄自己作為表達者原有的特性與標誌;這也是大膽的縱身一躍,收穫的是創作與人生更豐富的可能性。

 

必須說,這部隨筆集的旨趣寫得言簡意賅,不需要我多費筆墨說明。於是,我從容緩慢地讀了十篇,其中,有的篇章寫得精妙(或說中文譯筆流暢精采)極了,而且語言平易近人,我不得不邊讀邊停下,像駐足欣賞優美的風景一樣,並在電子書行文中劃上紅色底線,把它作為日後重讀的路標。例如,在〈詞典〉一文中,「在那以後的許多年裡,我只要去義大利就會隨身攜帶這本詞典,總是把它放進包裡,在街上查,回到旅館裡查,讀報的時候查。它引導我,也保護我,為我解釋一切。」「自從買下第一本字典,已經過去差不多二十年,我決定搬到羅馬長住。動身之前,我向曾在羅馬居住多年的朋友詢問電子詞典有沒有用,比如某些手機應用(程式),可以隨時查找生詞。他笑起來,告訴我:「你很快就要住進義大利詞典裡面了。」

 

我認為,後面這個形容真是精準到位呀,明顯呈現著文化人類學這一領域的特有肌理。一個憧憬外國語的學習者,與其捧著大詞典(精巧的電子詞典),或者將教科書上練習例句背得滾瓜爛熟,都比直接投入該國語言的環境裡來得切實有用,哪怕講得不靈光語法錯誤百出。眾所周知,要掌握一門外國語,學習者就得換位思考,用外國語思惟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作者就體現了這種徹底性,彰顯了行動暨力量的信念,放下了得意和優勢的英語才能,放下了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課教授的教職,搬到了羅馬居住,開始閱讀義大利語文學作品。

 

在〈放棄〉一文中,她這樣寫道,「我讀了莫拉維亞的《冷漠的人》、《厭倦》、帕韋塞的《月亮與篝火》,還讀了誇西莫多和薩巴的詩。我既能理解,又不能理解。我放棄了自己所擅長的,用確定性換來了不確定。我讀很慢也很辛苦。真是困難重重,每一頁都籠罩著一層薄霧。不過障礙也會提供剌激,每個新的句法結構都像是奇蹟,每個不認識的單詞都是寶石。……每次,讀完一本書都很振奮,彷彿完成了一頁壯舉。」事實上,在此我僅只列舉兩篇隨筆的部分摘要,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作為沒有突顯出來。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外甥女M這個日本語追夢人,直到今天,她仍然嚮往日本語這片深山老林般的迷宮,決意用孤獨前行印證自己的探索。下次,她得騰出時間來,把我家裡那套16卷本《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搬回去。(2025年8月18日)

 

 

推薦書目:

 

「美」裘帕.拉希莉《羅馬日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6)

 

「英」彼得.馬丁《詞典戰爭:美國英語語言之戰》(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邱振瑞的沙龍
14會員
405內容數
邱振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7
日本朋友M說,約莫三十年前與朋友來台灣旅行,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之事。當他們一行參觀忠烈祠的時候,該團台灣日語導遊說,「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強迫台灣人改姓名,做了很多壞事情……。所以,台灣人聽到有人講日本語,就有本能上的反感……。」聽到導遊這番激進批評,溫和秀靜的M嚇得不出話來,整個腦回路全當機了。那
2025/08/17
日本朋友M說,約莫三十年前與朋友來台灣旅行,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之事。當他們一行參觀忠烈祠的時候,該團台灣日語導遊說,「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強迫台灣人改姓名,做了很多壞事情……。所以,台灣人聽到有人講日本語,就有本能上的反感……。」聽到導遊這番激進批評,溫和秀靜的M嚇得不出話來,整個腦回路全當機了。那
2025/08/16
我發現,人對於時間消逝飛快的「感嘆」,多半是因於該做的事情沒做完,甚至忘得一乾二淨,直到待做的事情重又出現在面前,這時才開始對自己的遺忘(失憶)感到懊悔。   6月18日,我收到了末岡 實教授寄來航空小包:《朝日新聞》5-6月份讀書版,心情興奮又感恩。當天晚上,我在茶行把剪報仔細看過了一遍,認為
2025/08/16
我發現,人對於時間消逝飛快的「感嘆」,多半是因於該做的事情沒做完,甚至忘得一乾二淨,直到待做的事情重又出現在面前,這時才開始對自己的遺忘(失憶)感到懊悔。   6月18日,我收到了末岡 實教授寄來航空小包:《朝日新聞》5-6月份讀書版,心情興奮又感恩。當天晚上,我在茶行把剪報仔細看過了一遍,認為
2025/08/15
其一 最近,與文友V聊談的時候,終於有了一個共識:有些事情是否重要或是否有意義,往往取決於自身用什麼立場和態度看待它。直白地說,當你認為做某件事情是有意義的,那麼它當下就變成了意義的化身,哪怕在別人眼中它毫無價值可言,比不上一張被捨棄的白紙。有了這個共識,我要記述昨日遇見的三起日常小事,相對就來得
2025/08/15
其一 最近,與文友V聊談的時候,終於有了一個共識:有些事情是否重要或是否有意義,往往取決於自身用什麼立場和態度看待它。直白地說,當你認為做某件事情是有意義的,那麼它當下就變成了意義的化身,哪怕在別人眼中它毫無價值可言,比不上一張被捨棄的白紙。有了這個共識,我要記述昨日遇見的三起日常小事,相對就來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很喜歡看書,也很喜歡把書中有感的句點把它記錄下來,也很喜歡把閱讀過程中的頓感分享。因為看書是輸入,而分享是輸出的。把它融入到生活當中文字就會成為您生活當中的活寶貝。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別人開心滿足然而會忽略了自己的真正感受。 看著別人的生活以為那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迷失了自己。 這些年
Thumbnail
最近很喜歡看書,也很喜歡把書中有感的句點把它記錄下來,也很喜歡把閱讀過程中的頓感分享。因為看書是輸入,而分享是輸出的。把它融入到生活當中文字就會成為您生活當中的活寶貝。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讓別人開心滿足然而會忽略了自己的真正感受。 看著別人的生活以為那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迷失了自己。 這些年
Thumbnail
我很喜歡午後的時候,悠閒的,慢慢啜飲著咖啡、茶或是甜點,看著自己喜歡的小說與文字,從沒有想過那一天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個平台,慢慢地說著我聽到的、我看到的故事。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不管再怎麼小心翼翼,都會犯錯、都會跌倒,也可能也有人會對你〈妳〉很嚮往。
Thumbnail
我很喜歡午後的時候,悠閒的,慢慢啜飲著咖啡、茶或是甜點,看著自己喜歡的小說與文字,從沒有想過那一天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個平台,慢慢地說著我聽到的、我看到的故事。 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不管再怎麼小心翼翼,都會犯錯、都會跌倒,也可能也有人會對你〈妳〉很嚮往。
Thumbnail
如果可以把這場夢稍稍截成幾個段落,有好幾個墊高自己的閱讀時光,一直是給自己很大的布施。 過去這修行十五餘年的路,一直都是用考研究所一樣的心態在學習著, 這條路砸了上百萬後的年月,累積整面的身心靈書牆清了又清只剩幾本陪伴,
Thumbnail
如果可以把這場夢稍稍截成幾個段落,有好幾個墊高自己的閱讀時光,一直是給自己很大的布施。 過去這修行十五餘年的路,一直都是用考研究所一樣的心態在學習著, 這條路砸了上百萬後的年月,累積整面的身心靈書牆清了又清只剩幾本陪伴,
Thumbnail
最近正在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朽》,必須先招認,我沒耐心讀小說冗長鋪陳的內容,在閱讀小說時,不喜歡拖泥帶水的情節,我總想抄捷徑,快速看完故事梗概,(向來喜歡讀詩,愛其短短的句子包含巨量訊息,多棒!) 前陣子聽了李惠貞和譯者尉遲秀談論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他們的討論引起我的興趣,以前從沒耐心讀完昆
Thumbnail
最近正在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不朽》,必須先招認,我沒耐心讀小說冗長鋪陳的內容,在閱讀小說時,不喜歡拖泥帶水的情節,我總想抄捷徑,快速看完故事梗概,(向來喜歡讀詩,愛其短短的句子包含巨量訊息,多棒!) 前陣子聽了李惠貞和譯者尉遲秀談論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他們的討論引起我的興趣,以前從沒耐心讀完昆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不以工作目標導向訪談創作者及書籍推薦。 閱讀對我來說,是個人隱私,是自由,也是意識,代表我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與作者建立關係,這種美好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只要翻開書中一頁開始,就能對話。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不以工作目標導向訪談創作者及書籍推薦。 閱讀對我來說,是個人隱私,是自由,也是意識,代表我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與作者建立關係,這種美好的感受,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只要翻開書中一頁開始,就能對話。
Thumbnail
邊有一些朋友,一心嚮往清淨,縱然有心修行,礙於白天要工作,只能利用下班時間或是假日在家誦經念咒。枯竭的心靈要用經典來澆灌,使心靈恢復生機、悟無常開智慧。不過更重要的是走出去,用雙手雙腳行一段經典裡的義理,佛法不是坐在椅子上光讀不練,先熟記於心,然後活用於日常。 有一位太太,聽老師父說要多做善事
Thumbnail
邊有一些朋友,一心嚮往清淨,縱然有心修行,礙於白天要工作,只能利用下班時間或是假日在家誦經念咒。枯竭的心靈要用經典來澆灌,使心靈恢復生機、悟無常開智慧。不過更重要的是走出去,用雙手雙腳行一段經典裡的義理,佛法不是坐在椅子上光讀不練,先熟記於心,然後活用於日常。 有一位太太,聽老師父說要多做善事
Thumbnail
翻譯,一般而言是譯者走向作者的工作,是譯者查閱資料,確認書中人事物的工作。大塊新書《色爾瑪》卻反其道而行,是書中人物尋找作者,作者撰述成書之後,又再尋找譯者,書中人物主動向譯者提供協助的故事。我恰巧就是這個故事最末端的譯者。
Thumbnail
翻譯,一般而言是譯者走向作者的工作,是譯者查閱資料,確認書中人事物的工作。大塊新書《色爾瑪》卻反其道而行,是書中人物尋找作者,作者撰述成書之後,又再尋找譯者,書中人物主動向譯者提供協助的故事。我恰巧就是這個故事最末端的譯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