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誤解「速寫」強調就是「快速」速寫,曾經聽過有人從電扶梯上畫速寫,前後不過30秒,但畫作根本沒有章法,混亂一片。這樣的速寫其實只是無謂的掙扎。所以「速寫」,表面上是筆觸的快與慢,但其實更像是和時間的一場談判。每一次旅行或日常走逛,我都會面臨一個抉擇:這一刻,是要快快留下,還是慢慢沉浸?這個選擇,決定了速寫本最後的節奏與氛圍。
快:搶時間,抓氣氛
街頭最需要「快」。巴黎咖啡館夏季音樂節在街頭狂舞的人群、突尼斯老城集市的攤販、伊朗清真寺裡群眾禮拜的姿態——這些畫面一旦錯過,就不可能重現。這時候,我往往不再(敢)猶豫,直接用幾條線抓住姿態和氛圍,讓那個瞬間鎖進紙上。在台灣,我常在捷運或街頭路邊上練習速寫。上下車的旅客、低頭滑手機的人們,都只能用幾秒鐘完成。這些場景沒有人會停下來「等你畫」,必須在呼吸之間就決定。
不過,快畫不是臨時的靈感,而是靠平時練習養成的反應。
能在兩三筆內抓到人物比例與動作,需要長期練習,讓手眼協調變成肌肉記憶。初學者常覺得「來不及」「畫不準」,其實問題不在當下,而在平時的基礎不足。
慢:與場景對話的耐心
相對地,當場景是靜態的,我則喜歡慢下來。慢畫不是炫技,而是一種「停留」。
在葡萄牙里斯本,我曾花了一個多小時坐在街角,把一棟老屋一層層描繪;在台南,我會耐心描繪老宅的木門與斑駁的牆面,彷彿在傾聽它們的歷史。
在台北,我常在淡水河畔速寫。這時我不急著動筆,而是靜靜觀察河面的倒影、光線如何隨著傍晚逐漸變色,然後才一層層將橋樑與水波放進畫裡。慢,讓我真正與場景「對話」,而不是只把它當題材。
練習快畫的方法
既然快畫需要平時累積,那該怎麼練?我自己常用幾個方法:
1. 限時練習:給自己一個計時器,三分鐘畫一個人物,五分鐘畫一個街景。時間一到就停筆,不管畫到哪裡。這種練習能迫使你專注在「最重要的線條」。
2. 連續速寫:在咖啡館觀察人群,不斷畫下進進出出的人,哪怕只畫一個姿勢、一個轉身。十幾頁下來,你會發現手感越來越敏捷。
3. 單線練習:嘗試用一支筆、一條不間斷的線畫完整的物件或人物。這能訓練手眼同步,減少猶豫。
4. 把速寫當隨手記錄:等車、排隊、走路休息時,都可以練快畫。養成「隨時都能畫」的習慣,久了就能在旅行中自然切換到快筆模式。
快與慢的切換:速寫本的節奏
怎麼判斷要快還是慢?
• 如果你怕錯過 → 就快畫。
• 如果你怕遺漏 → 就慢畫。
快,是留住「氣氛」;慢,是保存「細節」。一個完整的速寫本,應該同時有兩者。翻開時,一頁是街頭人群的飛快線條,下一頁則是靜謐老屋的細膩描繪。這種對比,讓速寫本像一首旅行的樂曲,有急促的節拍,也有悠長的旋律。
錯誤與不完美:快慢之間的灰色地帶
有時候,我會先快快抓大結構(塊面),再慢慢回頭補上細節。這種快與慢的交錯,讓畫面既有速度感,也有厚度。
快畫必然有錯誤線條,慢畫也可能來不及捕捉全貌。但這些「不完美」正是速寫的魅力,因為它們是時間留下的痕跡,而不是事後修飾的假象。
結語:線條的速度,就是旅行的速度
速寫的快與慢,本質不是技巧,而是你如何與當下相處。
快,是呼吸,是一瞬的感動。
慢,是靜坐,是耐心的凝視。
但別忘了,能快畫的背後,必須有長期的練習,讓筆在瞬間能「自動」找到位置。這樣,你才有餘裕在旅行中享受快與慢的切換,而不是被時間追著跑。
所以,下次打開速寫本,不妨先問自己一句:此刻,我要快,還是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