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畫畫最動人的地方,不是畫得有多漂亮,而是「畫得下去」。這句話,常常在我幫學生或朋友檢視畫具清單的時候脫口而出。
你真的有機會用那套顏料嗎?會拿出那堆筆刷嗎?我問得不只是工具選擇,而是關於行動力與現場創作的可能性。
一、重量:每一克,都要經得起背負當你站在伊朗的清真寺前、走過保加利亞的小鎮石階、或坐在巴黎街頭喝咖啡時,一整天扛著沉甸甸的包包,真的會讓人想把畫具通通留在飯店。我早期曾經犯過這個錯,把工作室裡習慣用的顏料、筆刷通通放入行李箱帶著去旅行,結果不只沒用到,還把自己弄得像苦行僧一樣。現在的我學乖了:只帶我最熟悉、最有「信賴感」的那幾樣。
例如:
• A5尺寸的速寫本,大小適中,隨手可畫。
• 12色小水彩盤,多的顏色不裝,搭配調色就夠用。
• 水筆、鋼筆筆、代針筆、白色牛奶筆各一支,防水墨水、能應急。
• 一支口紅膠和安全剪刀,方便黏貼票根、憑證
• 一支枯枝筆、墨罐和石墨水彩,如果想畫不同風格,隨時可用。
我會用一個筆袋裝好所有工具,然後再三檢查:這些東西,我能不能「方便拿下」?如果不能,那就還得再瘦身。
記住!方便,是為了讓你不管在哪裡,都能馬上打開本子畫下去。
二、功能:畫具的多工,是旅行的好幫手
旅行速寫最怕兩件事:時間短,現場難畫。所以工具必須簡潔、效率高。像是我愛用的鋼筆,就具備「快乾、防水」這二個優點。我用的墨水是紫色防水性的,畫完後可以疊上水彩而不暈開,對於紀錄建築輪廓、街景分割最實用。水筆更是旅行者的好夥伴,裝水不漏、不需調色,遇到水源匱乏的地方依然能使用一點點水份就能畫。
另外,我的枯枝筆有時候也會帶著,也是旅途中很有趣的一件工具。它來自自然,筆觸粗細隨手勢變化,沾墨使用時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效果,像是刮痕、飛白、乾刷感,反而讓畫面更有呼吸感。我很喜歡用它來畫古蹟、老屋,一筆下去,就像畫面在說話。盡力讓你一支筆完成90%的畫面,這才是旅行的好工具。
三、創意:畫具之外,也是旅行紀念的一部分
這幾年我越來越喜歡**「非畫具」的畫具**。
你可以說我很愛撿東西不如說我很愛在去發現紀念品:
• 撿一點撒哈拉的沙,撒在口紅膠上固定,變成畫面的觸感記憶
• 在葡萄牙的餐廳喝咖啡,留下杯底的咖啡漬,乾了就像一圈陽光
• 把薰衣草夾進速寫本裡,畫面邊角添一點香氣與故事
• 在義大利小鎮的郵局蓋章,那印痕,代表著當天的存在
還有一次,我在南法紅土城裡買了當地色料,裝在紙包中。打開那個畫頁,紅的、黃的香料粉末撒了一地,我乾脆用手指抹開來畫了一張大色塊畫。結果成了那本旅繪裡,最有溫度的一頁。
工具,不只是工具,而是旅程本身的延伸。只要你願意看,每個角落都有可能變成畫具。
四、收納與習慣:建立屬於自己的「畫具邏輯」
每個人有不同的節奏,但我鼓勵大家建立「畫具習慣化」的流程。我的方法是這樣的:
• 畫具全部集中在一個夾層(可快速拿取)
• 顏料盤用磁鐵夾在本子側,不怕掉
• 筆類固定在袋內,有分格收納
• 隨身用帶著紙巾、小抹布
這樣不管在哪裡,三秒內我就能把東西攤開畫,五分鐘內收拾乾淨走人。速寫不等人,畫具若難以啟動,就會讓靈感被時間打散。
五、不是工具多,而是你懂不懂你要什麼
最後,我想講的是:旅行速寫,不是堆滿工具的炫技,而是回到最單純的創作初心。
你帶了多少畫具不重要,重要的是:
• 當你想畫,拿得出來嗎?
• 當畫不出來,你的畫具能陪你玩嗎?
• 當你回頭翻開那一本畫本,會看到什麼樣的你?
所以啊,我總是覺得:「畫具,最好輕到忘記它的存在,重到留下你的故事。」
如果你也在為旅行該帶什麼畫具苦惱,不妨從這三個角度思考:
-重量,是不是你能負擔的?
-功能,是不是你夠熟悉
-創意,是不是能讓你畫得開心?
方便!不只是為了方便,而是讓你畫得下當下,也帶得走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