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時代想當醫學的途逕
赴朝鮮學醫的臺灣學生,不只是單純的升學替代方案,
而是日本帝國制度下殖民地與殖民地之間「橫向連結」的展現。
這揭示了帝國並非單向的「宗主國—殖民地」關係,
而是透過制度設計,讓不同殖民地彼此串接,成為另一種“大平台”。
(📖 出處:陳姃湲〈放眼帝國、伺機而動:在朝鮮學醫的臺灣人〉)

殖民地間的人才移動
📌 文章部分摘要
1️⃣ 制度背景
- 臺灣總督府對醫師資格設限,甚至會突然變動考試制度,導致臺灣學生在本地升學機會極為有限。
- 據陳姃湲研究,1936年有三名臺灣學生被錄取至朝鮮京城帝大醫學部,這是因應臺北帝大及京城帝大考試制度變更下的結果。
2️⃣ 殖民地橫向流動
- 這批學生不是因為抗爭體制,而是「善加利用」帝國制度的縫隙,選擇另一個殖民地(朝鮮)就讀。
- 顯示出帝國結構不只是單一中心,而是允許殖民地之間也能產生移動與交流。
3️⃣ 語言與身份
- 在朝鮮,就學與生活仍依賴日語。
- 臺灣學生與朝鮮人一樣,被框定在「帝國臣民」的身份裡,日常並未真正融入朝鮮。
4️⃣ 意涵
- 這是一種特殊的「橫向連結」:殖民地人民雖然共享同一套制度與語言,卻仍在有限自由下尋找生存舞台。
🧠 另一種想像
想像今日跨國企業的架構:
- 不僅僅是「總部→分部」的單向鏈結,而是「區域分部之間」也能互相調派人才。
- 當年的臺灣學生赴朝鮮學醫,其實就是利用「殖民地之間的分部制度」,在帝國允許的框架內拓展舞台。
這並不是浪漫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種冷靜的策略選擇:不抗爭體制,而是運用體制。
🔍 絕對清醒的理性選擇
⚠️ 另一種臺灣人的選擇
- 事實上,臺灣人曾經把朝鮮視為一個可用的制度平台。
- 沒有因不公而衝撞體制,或是悲壯的一考再考,而是審時度勢的活化自己的優勢。
🧾 小結
陳姃湲在〈放眼帝國、伺機而動:在朝鮮學醫的臺灣人〉一文中提醒我們:
「帝國」不是只有單一中心(東京),它更是一個制度網絡,把殖民地與殖民地彼此串聯。
赴朝鮮學醫的臺灣學生,就是透過這種橫向連結,
找到生存與翻轉階級的入場券。
這個案例讓我們重新思考:歷史中的臺灣人,不是單純的逆來順受,而是在制度縫隙中展現能動性。
Q&A
Q1:為什麼臺灣學生要去朝鮮學醫?
A1:因為臺灣總督府對醫師資格設限,利用變更考試制度,導致升學空間有限,他們只能利用帝國制度縫隙,轉向朝鮮讀醫學系尋找機會。
Q2:這樣的選擇是否代表他們認同朝鮮?
A2:並非如此,他們在朝鮮的生活與學習依舊以日語為主,本質上仍是「帝國臣民」,只是在另一個殖民地的平台上求生存。
Q3:這現象透露什麼歷史意涵?
A3:帝國不是單向「日本→殖民地」的結構,而是允許殖民地彼此串接,產生「橫向連結」,顯示出殖民統治的多中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