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迴路轉》觀影筆記(二):誰能繼承白手起家的美國精神?〉2025-08-21
在先前的文章裡面,我們談論了這部電影的推理設計,提到了它對經典偵探故事的巧思與翻轉,透過「誠實」,反而給了我們一種很少獲得的奇異體驗。
但這個「不刻意誤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能令人覺得角色的關係相對無趣。雖然故事的開頭有一些「家族失和」的鋪陳,透過展示互揭瘡疤的過程,好像給了我們一組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
然而,其實除了外遇的女婿之外,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因為金錢原因和大家長哈蘭有所矛盾,彼此之間沒有更多的仇恨或私下關係。這些人物的設定不只沒有讓推理故事變得更精采,人物特質對行為的影響也沒有很明確地展現出來。在我看來,他們的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符號,服務於偵探故事之外的另一條線:一個關於「誰能真正代表美國精神?」的政治隱喻。
這個家族,就是美國
回首這個家族的設定,祖父哈蘭透過一台老舊打字機白手起家,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推理小說王國。然後整個家族的其他成員,基本上全是依賴著哈蘭的財富維持自己的生活。
長女琳達與兒子華特看起來都有著不錯的事業,但前者的房地產公司是依靠父親的援助作為本金,後者則透過出版父親的暢銷作品,在出版業有不錯的成績,其他人更是直接倚靠哈蘭的金援生活。換句話說,這些人的成功與光鮮亮麗,只因為他們「天生就是美國人」。
到了家族的第三代,一個是左派女大學生、一個是極右派未成年酸民、另一個是享樂主義的敗家子。仗著自己是美國人,這些新一代完全沒有考慮如何照顧自己或打造事業。
而與之對照的是看護瑪塔,身為一個移民,她是家族與美國的「外人」,但卻是哈蘭唯一的朋友,除了努力與專業之外,她也在整個故事裡面,始終保持著誠實與善良。
這樣的特質,也讓她成為唯一受到哈蘭青睞的人,換句話說,唯一被認為接續了「美國精神」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造成這種「子孫不肖」,哈蘭本人並非完全沒有責任。他雖然作為家族精神的標竿,用自己的能力爭取到這一切。但這個逐漸衰敗的家族,也是由於他一手把持著財富與「規則」,讓孩子們沒有自我探索、向外嘗試的空間與動力。
在白朗訊問眾人的橋段中,琳達與華特的回憶裡存在一個明顯的出入,他們都認定在眾人拿生日蛋糕到哈蘭面前時,自己是離哈蘭最近的人。換句話說,他們都希望自己是美國精神的最佳繼承者。
對前者而言,她的地產事業最符合「白手起家」、對華特來說,他的出版王國才是最能延續父親小說事業的地方。但對哈蘭來說,美國精神的真正繼承者,並不是他們。
移民沒有造成美國衰敗,移民成就了美國
帶著這種「家族就是美國」的理解重新審視整個故事,我們會注意到,這個表面上「關於遺產繼承的懸案」,談的是兩個問題:「美國的衰敗是誰造成的?」以及「誰真正繼承了美國精神?」。
在看到了最後的血液檢驗報告之後,觀眾的代言人白朗串起了一切的真相:「美國精神的衰敗和死亡與『血統』無關,是出於錯誤的自由選擇」。從遠因而言,這是因為哈蘭過度用他的財產與規則限制了孩子們,導致他們缺乏自主能力,也沒有真正繼承美國精神;以近因來說,則是哈蘭不夠尊重專業,沒有讓瑪塔連絡救護車,選擇了自我了斷。
如同早早就認定案件是自殺的警察,作為旁觀著的我們,看到證據都能知道美國會社會走向今天的模樣,是美國人自己的行為導致的。但真正始終在傷害美國的人(就像故事中的敗家子蘭森)卻想把罪過嫁禍給移民。而一旦牽涉到經濟利益,無論平時立場如何不同,整家人立刻一致對外,要求移民瑪塔放棄屬於她的權利。
最終,故事將結局收在瑪塔的善良、專業以及她與大家長的關係,並透過鏡頭語言做出了明確的權力翻轉。她站在象徵著美國的豪宅、拿著那個--被管家捨身保護,挽救回來--寫著「我的房子、我的規則」的咖啡杯,說明了瑪塔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移民,才是哈蘭真正的繼承人。
映照著蘭森被捕後氣急敗壞的「祖產說」(偵探隨即指正根本沒有什麼祖產,是老人成名之後才買下的),這個結局回應了故事中關於移民與美國的討論:真正重要的不是誰是血統或歷史上的美國人,而是誰延續了美國精神。
就像電影致敬的音樂劇《漢彌爾頓》台詞--「移民,我們搞定一切」(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事實上,不只漢彌爾頓是移民,搭乘五月花號到美國的清教徒也是移民;從非洲和亞洲抵達美國進行建設的是移民,從東部到西部開荒的牛仔們也是移民。
如果說有誰是如同故事中的哈蘭那樣能稱自己為「白手起家」,那麼,她會是一位移民。如果這樣的人還不該被稱為美國人,那哈蘭的遺產,或許本就不該有任何人可以繼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