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Hon Hai / Foxconn)與三菱FUSO(Mitsubishi Fuso)及相關子公司再次簽署 MOU,將以鴻華先進(Foxtron)開發的 MODEL T 與 MODEL U 作為基礎,共同推動零排放巴士(ZEV)與相關商業化(含研發、生產、供應鏈與銷售),目標強化 FUSO 品牌並拓展日本與海外市場。
--- 這次合作的主要內容(重點說明) 參與方包括:Mitsubishi Fuso Truck and Bus Corporation (MFTBC)、其子公司 Mitsubishi Fuso Bus Manufacturing (MFBM)、鴻海集團與其車用子公司 鴻華先進 / Foxtron。 合作方向:以鴻華先進已開發的全尺寸巴士 MODEL T 與中型巴士 MODEL U 為基礎,進行 ZEV(零排放巴士)之共同開發、生產、供應鏈管理與商業化,並評估在目標市場導入「日本製造」車型(含 ICE 與 ZEV)。 商業平台:MFBM 會被定位為主要營運平台,負責在目標市場推動研發、生產與商業化。 --- 為什麼這件事值得注意?三大戰略意義 1. 補齊產品線與品牌通路:三菱 FUSO 擁有商用車長期品牌與通路,鴻海 / Foxtron 提供新平台與製造能量,合作可快速把台式/台灣研發的巴士導入日本與其他市場。 2. 放大規模、分攤風險:巴士屬於公車採購、法人/政府導向市場,與既有品牌合作能增強採購信任、降低單獨切入風險。 3. 延伸鴻海在電動車之外的商用移動與基礎建設版圖:從乘用車延伸到商用公車、市場更穩定、合約規模大,對於想提高單車毛利與長期訂單能見度的鴻海集團來說,是重要棋步。 --- 投資人/產業關注清單(7 個必追蹤指標) 1. MOU 是否轉成正式合約(signed agreement)與授權條款:最關鍵一步,決定合作範圍與收益分配。 2. MFBM 的生產地與「日本製造」定位細節:若真以日本製造為主,將影響成本結構與補貼/採購資格。 3. 首批訂單來源與客戶(日本地方政府、運輸業者或海外 OEM)數量與交付時程:量化商業化可見度。 4. MODEL T / MODEL U 的合規與安全認證進度(日本、歐盟等):認證是商業化門檻。 5. 毛利與售價策略(授權銷售 vs 自有品牌販售):決定收益模式。 6. 供應鏈在地化程度(電池、電機、底盤)與成本控制:大型商用車對零組件供應穩定性要求高。 7. 政策/補貼與採購規範變動(日本、歐洲、東南亞):公車採購高度受公共政策影響。 --- 風險提示(務實面) MOU ≠ 最終契約:媒體多次提醒,MOU是合作意向,細節(價格、利潤分配、產能分工)仍待談判。短期市場情緒可能過度樂觀。 認證與在地採購門檻高:日本與歐洲對商用車安全與供應商履約要求嚴格,任何延遲都會影響交付時程。 競爭激烈:中國與歐洲已有多家巴士廠商搶攻 ZEV 市場,價格與服務能力都會是競爭重點。 --- 粉色小結(給忙碌的你) 這樁 MOU 對鴻海/Foxtron 與三菱 FUSO 來說,是把台灣開發的巴士平台往日本與更大市場商業化推進的關鍵步驟——合作可望帶來品牌背書與採購通路,但從「簽意向」到「實際賣車」仍有很多技術、認證與合約細節要過。投資人與產業觀察者,現在最該做的不是追風,而是耐心追蹤上面 7 大指標:合約落實、訂單、產地、認證、供應鏈、毛利、以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