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知還是評價
工作到這把年紀,才發現我是高敏感族群,之前我就有發現我可能不能察覺對方說這句話的用意,但我可以察覺對方語氣中的情緒,例如路人無意義的喳、哼,或許都會影響到我,跟朋友討論這個問題,我有個朋友會很想了解主管希望他做的事情,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他希望修改,因為他希望獲得讚美,而我跟另一個朋友不在意主管是不是讚美我,但不希望主管批評。
我的工作存在著許多同酬不同工的現狀,因此許多人不滿,其實我並不太在意工作量這件事情,但我發現我在意「被提醒」這件事情,主管的意思是,我怎麼會覺得他沒有提醒過其他人,只針對我,但在我的角度來說,儘管他們同酬但是工作量不一致這件事情其實並不這麼重要,但我不接受我做成這樣還要被argue,他評論不評論別人我不在意,但我在意他是不是評論我。問了chatgpt,他說我是屬於INTP/高敏感族群,性格天生會自我檢視,反覆思考,容易把一句話拆解,進而過度解讀,再加上對外界細微的語氣、眼神、字詞很敏感,所以別人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就已經會接收到背後很多訊號。而對於負面的話更容易過意不去,源自於它會勾起對自己的隱藏疑慮,證實心裡的恐懼。
換句話說,之所以容易受到影響,源自於對自己要求高、思考深、容易反芻、對外界敏感以及渴望被真正理解與認可。
並提醒我當我遇到這樣的狀況,可以先分析,是事實,還是評價。如果是評價則需要先觀察對方的立場。
2.鼓勵跟按奈
新主管來之後,人流個不停,最近我覺得有個很顯著的問題,就是他就是很標準臭直男,在家裡可能會處理不好婆媳問題那種。馬雲說人離職不是心委屈就是薪委屈。簡單來說,有的員工很明顯是來吵薪水的,有的員工很明顯是來討拍得。感覺得出有些時候員工想要的只是被安撫情緒,但他沒有同理心,能夠用鼓勵跟按耐就解決的事情他做不到,非讓員工整天吵薪水或者離職表示抗議。
3.界線跟位置
突然發現界線跟位置不同,最近在看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很重要的是每個東西的「位置」,正因為這些物品都有自己的家,所以當有家的時候就會知道如何收納,而工作時也發現,有的人很在乎工作內容的界線,而有的人很在乎工作的位置,這個位置不僅是職稱,還包含了公共空間的收納方式。
4.需要跟想要
如果說購買商品時都會先想需要跟想要,那這樣的人,是不是在做工作的決策時,也是先選薪水再選喜歡呢?或者先選適合再選喜歡呢?選擇沒有好壞,只是突然這麼覺得。